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来种质对玉米改良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鲁一带,当地印第安人栽培玉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玉米从野生状态被驯化成目前的栽培类型,大约有4500年历史。玉米在其多样性中心经历漫长的进化与栽培过程,形成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种质库中保存着从46个国家搜集来的大约1.3万份玉米种质。根据总的遗传成分和亲缘关系,这些材料分属约250个种族。但在美国只利用了1个种族群(2个种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究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回顾与分析,揭示了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种质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现阶段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利用情况。国外玉米品种大范围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给我国原有的玉米品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已经改变了我国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方式。因此,对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改良创新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2450万公顷,平均产量为每公顷4.96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 种中的作用后,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各国经济市场中重要的基础产品,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因地域、气候等因素差异较大,能满足生产需求的优质玉米品种较少,且因土资源匮乏,玉米育种工作易受外来资源影响.本文简述了玉米3大种植区气候特点及玉米育种特征,为各地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北农业科技》2021,(1):114-116
玉米是各国经济市场中重要的基础产品,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因地域、气候等因素差异较大,能满足生产需求的优质玉米品种较少,且因土资源匮乏,玉米育种工作易受外来资源影响。本文简述了玉米3大种植区气候特点及玉米育种特征,为各地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外来种质研究和利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热带和亚热带外来种质在育种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温带表现特点 ,国内外热带和亚热带种质的研究进展情况 ,外来种质的鉴定与评价方法 ,如何利用外来种质进行温带玉米种质基础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研究滞后与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分析了热带、亚热带种质在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高玉米育种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贵州玉米种质改良及杂交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的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73.3万hm^2左右,由于生态复杂多样,旱坡地所占比例大,土壤肥力低和耕作栽培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贵州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地方种质、外来温带种质和热带、亚热带种质在贵州利用较多。贵州利用这些种质已育出了一大批杂交种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9.
黑玉米籽粒色泽随生育进程由黄色变成紫色,成熟后变为黑色.目前我国种植的黑玉米主要有黑甜玉米、黑糯玉米以及从韩国引进的紫金香等系列品种.黑玉米最大特点是营养丰富、果皮薄、香味浓、品质优异、适口性好、风味独特,是其它玉米所不及的,对黑玉米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发掘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比较贫乏,这必然导致发生遗传脆弱性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种控制全国大面积玉米生产的危险局面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切实保护现有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地方种质改造创新是当前育种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概况、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地方种质资源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质资源的背景与利用现状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玉米种质资源的背景及利用现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与利用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及其在育种中的灵活应用,以及各种类型原始材料的利用方法。[结果]表明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前提和基础,深入认识和合理选择种质资源,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同时认为,在玉米育种原始材料的选择和构建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以及个人的育种目标和思路加以合理利用。[结论]为国内的玉米育种工作开阔思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利用黑龙江省1980-2012年生产上年推广面积1.3万公顷以上品种分析了杂交种应用、种质材料变化、种优势模式发展历程。结果表明:推广品种有21个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年,但是上述品种中只有德美亚1、德美亚2具有较强的耐密性和适合机械直收籽粒,应加快耐密性强、适合机械化品种的选育;种质材料方面地方种质(1980S占比50%,1990S占比26%,之后快速降低)和兰卡斯特种质(1980S占比21%、1990S占比42%、2000S占比45%、2010S占比35%)在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占据着重要作用,瑞德种质(1980S占比4%、1990S占比4%、2000S占比17%、2010S占比23%)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S开始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快速向4大种质集中(但是旅大红骨种质应用较少);杂种优势模式1980S 四个主要模式占比87.2%、1990S 四个主要模式占比69.2%、2000S四个主要模式占比71.4%、2010S四个主要模式占比56.8%,杂优模式类型逐渐增多,主要杂优模式比重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方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总结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状况,并分析和探讨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质资源抗穗腐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抗穗腐病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于2009~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522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共筛选出高抗材料74份、抗病材料55份、中抗材料275份,分别占供鉴材料的14.18%、10.54%和52.68%;其余118份均为感病和高感材料,占22.60%。因此,应加大力度搜集,鉴定与评价玉米种质资源,为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15.
安徽玉米种质现状及改良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自交系选育方法、材料来源和参试的杂交新组合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玉米种质现状。提出了利用对生玉米参与种质基础的改良方案。  相似文献   

16.
国外玉米种质的引进、利用与改良是中国玉米育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育种成败的关键。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78599杂交种引入中国并通过试验,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特点,受到中国育种家的重视。用其作育种基础材料成功地选育了齐319,178,丹599,P138,丹598,K22等一系列优良自交系和改良系。据不完全统计,所组配育成并经省市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达50余个,在全国各地累计推广面积799.3×104hm2,成为中国玉米育种新的核心种质。育种实践证明,与传统核心种质系统之间进行有利基因的渐渗是可行的,其改良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简要概述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分析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一批珍贵的优异资源并研究其利用情况。[方法]对收集于新疆的673份大麦种质资源在形态特征、农艺性状(成熟期、株高、千粒重)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等方面进行鉴定评价,并与国外大麦资源进行比较。[结果]二棱大麦与多棱大麦及裸大麦相比具有穗层整齐、成熟后不易脱落、便于收获以及抗倒伏能力强、便于田间管理等特点;从我国大麦千粒重统计来看,高海拔、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千粒重明显偏高,而低海拔、低纬度的平原地区千粒重偏低;且二棱大麦高于多棱大麦。[结论]利用日本和我国北方品种杂交育出的品种大部分成熟期都提早3~10 d;大麦蛋白质含量与产地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有关,灌浆期的气温与日照长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黄淮海地区的利用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锋玉米新种质是从美国先玉系列优良品种中选择出的种质资源,具有坚秆、耐密、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籽粒深和脱水快等优点,同时具有适宜机械化种植、玉米产业化生产所必需的优良基因资源。对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国内尤其是黄淮海区的利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种质将会对我国玉米育种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