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协调利用。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咸宁市1999—2008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及协调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环境效益快速下降,综合效益稳步上升。(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除最初两年处于极不协调和不协调状态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基本协调或比较协调状态。鉴于此,提出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原则,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内容,以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建立了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江苏省竺山湾地区宜兴市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定量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的价值,为太湖及其他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在长期定点观测周铁镇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和运行基础上,从生态、社会、经济3层面构建包括水质净化、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大气调节、提供就业、科研教育、社会稳定、旅游休闲、提供水产品等内容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法、直接市场法等对各项指标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价值约为176.66万元/a,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价值分别为125.55,33.61和17.5万元/a,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单项指标价值对比发现,水质净化价值最大,达60.52万元/a,大气调节价值次之,为47.15万元/a。[结论]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湖泊水环境,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子峰  于兴修  马骞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75-177,181
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总结原有成果并推陈出新有助于寻求更为科学、系统、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进行归类和分析并对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评价原则、建立了一套涵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水土保持项目改善了陕西水源区整体质量,但在不同效益之间存在差异。基础效益方面表现最优,治理度、土地利用率、道路硬化率等有大幅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次之,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提高率和资金产投比等提升不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项目对受教育程度、农产品商品率等拉动不足。该研究为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赣南地区生态建设30a来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对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总结已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治理特点,对赣州市30 a来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州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1980年为6.30亿元,1997年为25.98亿元,2007年为41.65亿元;1997,2002,2007年赣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静态经济效益分别为17.11,35.27和45.16亿元;各阶段社会效益效果为中等或良以上。可见,赣南地区30 a来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毕节石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变化原因,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其进一步恶化,选择毕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毕节石桥小流域进行4a的连续生态监测,分析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治理费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监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良,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局地小气候得到改善。土壤侵蚀深度减小,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效应,经济效益为2 215.2万元,生态效益为3 452.53万元,社会效益显著。对毕节石桥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表明,在喀斯特地区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了流域生态良性循环,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非常显著,项目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是缓解粮食供应压力的有效手段。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哈尔滨市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哈尔滨市1997-2006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建立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出1997-2006年哈尔滨市耕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结果表明:1997-2006年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处于波动状态,耕地综合利用效益并不稳定,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度变化不大,综合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度曲线走势趋同,表明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主要受生态效益的影响。最后从根本上提出有效措施实现哈尔滨市耕地利用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根据多次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逐次求取影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求出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为例。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效果较好,但社会效益和部分生态效益指标增加不明显,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应重视促进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1.
薛建春  白中科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246-249,276
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矿区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凸现。而土地复垦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我国矿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矿区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土地复垦的研究当中,复垦方案实施监测评价有其重要意义。以生态脆弱矿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评价矿区土地复垦方案实施监测的五级评价等级,并划分了土地质量监测、生态监测、经济监测、社会监测和资金监测5个准则层21个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监测进行实例研究,发现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实施总体水平较好,通过复垦实施可以改善矿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但土地质量状况一般。因此,在今后的复垦实施中要加大对土地质量的监测,采用多种手段改良目前的土地质量状况,确保复垦修复良性发展,增强复垦效益。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以哈尔滨市域为研究区,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2000—2009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基于系统理论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0.62°快速增长到67.28°,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2002—2005年,耦合度从67.28°上升到85.14°,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状态发展。2005—2009年,耦合度为85.14°~86.85°,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南充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比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滨  李铁松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193-195,198
基于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原理,采用递阶的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南充市与绵阳、泸州、攀枝花进行对比评价,得出南充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发展特点。评价结果表明,南充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状况良好,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进而影响到社会、环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开展土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及应用需要,该文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了由8个经济效益指标、6个社会效益指标和8个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数和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得分,确定评价标准。结合山东宁阳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为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余光英    员开奇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79-184,19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碳平衡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之一。研究参考已有文献,将碳平衡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分别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建立了基于碳平衡的城市圈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碳源适宜性评价和碳汇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获得了研究对象的两类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值和多边形图示。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各城市适宜性差异显著,存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潜力。选取多目标规划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圈的碳排放权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将碳排放权优化限制结果引入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中。最后得出了各城市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比,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碳排放权配置研究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碳平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对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调整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决策的关键。该研究使用多目标规划(multiple objective planning,MOP)模型和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FLU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权衡分析制定多目标权衡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情景方案,以期为杭州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通过耦合MOP模型和FLUS模型,从土地利用生态-经济转化效率视角可以有效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配置情景模拟。2)通过比较单位经济效益的减少比例可产生的生态效益增加比例,确定土地利用经济与生态效益权重比例为4:6的发展情景是权衡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下的杭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3)最优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建设用地扩张规模介于经济发展优化和生态保护优先情景方案间,耕地规模较其他情景方案减少幅度放缓,在空间上减少对生态用地的侵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破碎度和复杂性降低。该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贵阳市近20 a来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研究。基于P-S-R模型构建城市化驱动力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利用SPSS软件和GM(1,1)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短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近20 a贵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92—2000年处于恶化级、2001—2009年处于风险级、2010—2011年处于敏感级,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处于不安全状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大;预测在2011年后5 a内该区域压力值、状态值、响应值和综合值均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潜力具大,但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性显著等问题一直存在。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合理利用土地,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贵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流域景观的类型及其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生态可持续流域景观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流域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三种类型 ,其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异质性、生态规律、美学、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关系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等原则。自然景观规划重点是保护物种和生境 ,农业景观规划要把握好空间布局 ,人文景观规划应突出主体景观 ,处理好流域治理工程与景观开发项目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