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实测径流量减少显著,对区域生态环境及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采用水文模拟途径,还原了天然径流量系列,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了气候要素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融雪过程的水量平衡模型对昕水河流域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率定期及检验期Nash-Sutcliffe确定性系数均在70%以上,模拟的相对误差也小于3%。径流量系列自1966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1966—2010年流域径流量深较前期减少29.2 mm,其中,包括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约站49.3%,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略微偏高,约占50.7%。因此,在未来流域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中,气候要素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昕水河流域位居黄河中游的东岸,山西省吕梁山南端,为我国黄土高原主要残塬沟壑分布区. 全流域包括蒲县、隰县、大宁、吉县、永和5县的40个乡(镇)和乡宁、交口的个别自然村.流域总面积4326km2,水土流失面积3217.9km2,年平均经流量1.58亿m3/s,洪水径流占60%以上,输沙量7050万t,输沙模数4714.9t/km2,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这一地区生态失调,灾害频繁,成为当地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流域境内大宁、永和为国定贫困县,其余均在山西省50个贫困县之列.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昕水河流域的基本概况,总结了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了成效,提出了该流域水土保持的战略措施和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 1 区域概况听水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位于黄河山陕峡谷以东、吕梁山以西,海拔高程在1100~1300m之间,属黄土残源沟壑区,涉及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隰县、蒲县、大宁三县的大部分地区,有25个乡(镇)、218个行政村、12.3万人,总面积218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1654km~2,占总面积的75.6%.听水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多沙粗沙的主要产区,属黄河一级支流,该流域土地支离破碎,沟壑密度4~6km/km~2,年平均输沙模数6540t/km~2,最高地区达13000t/km~2,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300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旱涝灾害连年发生,人民生活相当贫困,项目实施前三县年人均纯收入仅350~450元,均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成为制约该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造成该地区贫穷落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因此,利用世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对该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是减少黄河泥沙的需要,也是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昕水河流域的基本概况,总结了水土保持治理开发的成效,提出了该流域水土保持的战略措施和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藉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区中尺度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为合理解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土高原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检验、距平累积曲线、双累积曲线以及分离评判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1962—2010年藉河流域年降雨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流域年径流深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且在1985年发生减少突变;(2)坡耕地面积减少,梯田面积增加是研究时段内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明显特征。[结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是藉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影响贡献率为90.2%,而气候变化影响较小,贡献率仅为9.8%。 相似文献
7.
昕水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展流域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是科学制定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并实现流域可持续管理的基础。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昕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多年(1958—2015年)气象水文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年潜在蒸发散和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年径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并根据生态水文分析法与水量平衡原理定量解析流域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15年,流域年径流量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Z=-5.84,p<0.0001),而降水(Z=-0.72,p=0.31)和潜在蒸散发(Z=-0.5,p=0.88)变化趋势不显著。双累积曲线法表明径流量突变点为1974年和2000年,其中,1975—2000年间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73.14%,土地利用方式仅为26.86%;而2001—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高达103.81%,可见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昕水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今后的流域治理中,需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方案,实现昕水河流域水土资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温会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3,(4):52-56
为了研究中西河流域径流变化过程,基于岔口水文站1956-2015年的年降水径流和蒸发的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中西河流域径流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采用频率分析法对年降水量进行了丰枯分析;采用小波变化分析了年降水量径流量周期变化;对影响径流的因素划分阶段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径流回归模型,对1956-2015年的径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中西河流域径流呈明显的减少趋势;1970-2006年,枯水年占很大比例;径流在1970年发生了突变;年降水量变化主周期为28 a,年径流量变化主周期为26 a;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性好,可以用于径流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已成为水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方法]以修河中上游流域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分析了35年来修河中上游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并利用1987—2000年水文气象数据资料,构建了SWAT模型,通过设置1980年、1990年、2005年和2015年4种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修河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SWAT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980—2015年,修河中上游流域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三者面积之和占流域的98%。其中高利用城市用地和耕地对径流的影响系数是正值,说明高利用城市用地和耕地对径流起促进作用;林地、草地对径流的影响系数均表现为负值,说明林地和草地对径流有抑制作用,且草地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林地和草地在丰水季会减少径流,在枯水季却会增加径流,有类似海绵的作用。[结论]模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修河中上游流域径流的影响在合理规划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揭示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开展可持续流域治理工作。[方法] 基于妫水河流域1995—2018年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与RUSLE模型的方法定量分析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并对流域土壤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1)1995—2018年,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018年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4.41×104,0.84×104 hm2,较1995年分别下降13.52%和10.61%。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3.53×104 hm2增加至2018年的4.07×104 hm2。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95年的0.59×104 hm2增加到2018年的1.90×104 hm2。(2)妫水河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呈波动性变化,由1995年的8.71 t/(hm2·a)降至4.56 t/(hm2·a)后,于2018年升至11.07 t/(hm2·a)。(3)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1995—2015年,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由4.95%降至3.05%,2018年后升至7.42%。(4)妫水河流域在研究时段内土壤稳定性降低,不稳定土壤面积升高。[结论] 妫水河流域城市化的进程中,林草覆盖度略有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下降,但在后期略有提高;不稳定土壤所占面积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70—2012年龙川江上游小河口水文站的径流资料和楚雄的气象资料,运用M-K法、相关系数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龙川江上游径流量、降水量和气温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以及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龙川江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在1994年后渐趋均匀,年径流量呈不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而且径流量在70,80年代和2010—2012年偏枯,90和00年代偏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但后者的趋势不明显;年降水量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很明显,而年平均气温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四个季节中春季和秋季的径流量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较大,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对夏季径流的影响都较为明显,而冬季相反。总之,不同季节的径流量对不同气候因素的响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径流场修建与集水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目前黄土高原旱作地区的道路、混凝土、庭院、原土夯实、塑料棚膜等主要径流场处理技术及其有关材质的产流效率,并提出了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宁夏清水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选取清水河流域出口泉眼山水文站及气象站1989—2019年逐日径流和降水数据,并通过Chapman-Maxwell法对清水河流域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基流分割,并将基流分割的结果应用于径流事件的分离,来探究径流事件对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宁夏清水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基流量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经Mann—Kendall检验未发现突变显著的时间点,日降雨量10 mm以下的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年内降水主要分布在5—9月,占比达81.72%。(2)基于日径流时间序列,在清水河流域近30年间共分离出58次径流事件。在旱季降水总量与降雨强度显著相关,在土壤湿度和流域内水量存储条件的影响下,干旱时期的径流过程对事件前期降水响应较为敏感;在雨季,降水总量和降水强度是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土壤水分对径流事件特征的影响具有阈值的变化,当前10天降水量未达5 mm时,峰值流量对其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沂河水文和气候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响应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结果]1951—2013年沂河径流呈显著下降态势(p0.01),下降速率为3.33×108 m3/10a,但在1976年前后径流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同时,径流可分解为4个经验模态分量(IMF),其中在年际尺度上(周期为3和6a)的变化对径流总体变化的贡献率较大,为58%,其次是在数年代际(周期为31a)尺度上的变化,贡献率为11%,而在年代际(周期为13a)尺度上的变化对径流总体变化的贡献较小,仅为6%。故径流变化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25%。[结论]气候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径流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在年代际和数年代际尺度上气候因素与径流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水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黄土高原中部泾河及其7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流域内8个水文站33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以及30年的降水量数据,同时对2002年的MODIS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分析了不同流域的水沙变化差异及其地表覆被类型特征。结果表明:泾河流域近50年来的输沙量略有下降,而径流量减少比较显著;泾河及其7个子流域的水沙变化和9种地表覆盖类型空间格局的差异显著;地表植被类型较好的流域,径流量相对较大而输沙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与输沙量的起伏波动较小,反之则流域的径流量相对较小而输沙量相对较大,且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渭河上游渭源等12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及北道水文站1971-2008年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与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71年以来,渭河上游气温以0.3℃/10 a的倾向率上升,气温的突变年为1994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及2004年.潜在蒸散以23 mm/l0 a倾向率增加,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月径流量与降水量基本呈同步变化.年径流量以2.57×l08 m3/l0 a倾向率减少,突变点出现在1991年.径流量与气温、潜在蒸散、降水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气温升高,潜在蒸散增加,地表水支出增多;潜在蒸散加大,降水量减少,地表水收入减少,这是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黄土高原流域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理,对生态调控决策制定及区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近40年降水、径流和输沙的演变规律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探讨了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年际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90年代尤为明显;(2)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坡耕地向梯田的转换、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换和沙地裸地向草地灌丛的转换;(3)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泥沙贡献率分别为82.90%,94.10%,气候因素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