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成都平原的地貌特征、古环境、古文化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成都平原地貌特征、古环境与古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成都平原古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的理解,也认识到古文化与地貌特征及古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特性及古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古土壤性质是获取古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性质来反映古环境和古人类活动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的土壤粒度、土壤微形态、土壤元素、土壤磁化率、多环芳烃、动植物遗存等在考古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上述研究方法有效地反映古环境信息和古人类活动。提出了应借鉴相关研究指标,进一步加强土壤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丰富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研究方法,加强对文化遗址区土壤的分类研究,逐步建立考古土壤学这一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系针对台北都会区四周之山坡地,进行连续之地文与水理分析,目的在了解都市化山坡地之迳流特性,期就定量之研究分析,推估不同型态之土地利用及开发度,对下游水文环境所造成之冲击,并提出对应之建议。本研究首先建立台北市山坡地开发程度与其地文条件之评估模式,再配合於山沟谷口间设置水文环境监测站,以掌握山坡地之动态水文资料。经评估结果,本研究共规划设置六座水文环境监测站,对都市化山坡地之尖峰流量、稽延时间、泥砂产量、地下水位及水质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其监测资料,经验证分析之结果显示,当集水区不透水面积提高至40%时,其洪峰流量将提高2.7倍;同时亦发现当集水区不透水面积在5%以下时,其洪峰流量增加并不显着,但不透水面积提高至20%~40%范围之间时,其洪峰流量则有显着提升之现象。故於高度都市化集水区进行水理分析时,应特别考虑都市化现象对迳流机制之影响,同时该集水区之总开发度亦不宜超过30%,以避免对下游之水文环境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壤侵蚀环境背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综合分析影响土壤流失和保持的环境因子将是土壤侵蚀机理,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做为区域土壤侵蚀快速调查的一部分,本研究对中国土壤侵蚀环境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东南部花岗岩侵蚀地貌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期为本区农业和环境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衡山花岗岩古地貌坡形、坡向和物质构成对现代侵蚀的影响,发现:古代侵蚀地貌是现代侵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干扰较少时,现代侵蚀应为正常侵蚀,而在植被受到破坏时,就有可能产生加速侵蚀。同时,现代侵蚀又是对地貌的重新塑造过程,现代侵蚀与石蛋地貌、沟壑崩岗地貌、坡谷地貌的形成与发育,存在密切关系。单一的人工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土壤侵蚀,稳定地貌发育,但与自然形成的草、灌、乔混交林相比,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6.
闽江水口电站水库及其下游环境水文效应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湿润地区陆地蒸发量年际变化具有稳定性重要规律,提出水库蓄水效应的理论及其计算方法,取得了新成果,为同类地区水库年径流设计创立一新概念,同时根据最新水实测资料,分析计算建库前后河流泥沙运动的效应;水库下游河道演变及水位的效应,南北港分流水量及变化的效应;感潮河段潮力及变化的效应,为闽江下游河道整治和环境保护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宁绍平原形成、水利建设、人口变化及古代粮食种植业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探讨了该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宁绍平原地区水稻种植虽然已有7000 a以上的历史,但现代水耕人为土大约起于西汉之后,形成时间不足2000 a,在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有较快速的发展;水耕人为土形成大概可划分为5个时期。最早的水稻种植区为平原与丘陵山地过渡区的洪积扇上,水网平原区大规模水稻种植主要在唐宋之后,多数成土时间约1000 a左右;滨海平原区种植水稻时间较短,多数在500 a之内。研究认为,水分环境改善、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护坡效果好的植物,在试验区坡面种植了4种灌木与4种草本植物,观测分析了其护坡的水文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根、茎、叶随着其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从试验区灌、草植物护坡的水文效应来看,灌木以四翅滨藜表现最强,草本以芨芨草表现最强,二者的株高、分枝数(或分蘖数)、覆盖面积在年度间的增加幅度均比其他同类植物显著;灌、草植物的根、茎、叶具有较强的水文互补效应,在试验区及与其环境条件相同的边坡,采用四翅滨藜+芨芨草+细茎冰草和四翅滨藜+赖草+披碱草护坡,其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元谋盆地古红土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元谋盆地不同发育年代形成的古红土,探讨了古红土的发生学特性。研究表明,在气候上更有利于早期形成的古红土发生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同时,晚期形成古红土气候湿热程度下降,成土时间也短,故土壤中硅淋溶较弱,铁铝富集程度不强。利用古红土发生学特性,可以推断出元谋盆地从晚新生代的湿热气候经暖干气候演化至现代的干热气候。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通报》2015,(5):1272-1280
古土壤蕴含着其形成时期的表生环境特征,是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受长期埋藏与成岩作用影响,深时古土壤形态特征与现代土壤存在差别,但仍保留明显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土壤发生层、根系痕迹、新生体、微形态等特征有助于辨识古土壤,而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成壤碳酸盐C、O同位素等是判断古土壤发育强度和重建古环境与古气候的重要方法。深时古土壤记录了前寒武纪大气组成与生物演变、泥盆纪乔木出现、二叠纪末的气候突变、白垩纪大气CO2波动、早始新世的高热气候及晚新生代高原隆升等重要环境与气候变化事件,在地球表层系统的"深时研究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古土壤学在埋藏与成岩作用影响、环境替代指标、古环境重建模型、时间分辨率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及其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是引起土地退化和河流泥沙淤积的根源,其产生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存在一定关系。利用ArcView3.2和ARC/INFO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业地质背景与特色农作物品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作物的生长主要依赖于水土条件,而水土条件除受气候影响外,又直接受地层岩性、地球化学、水文特征等农业地质背景的影响而衍生变化。所以农作物品质的优劣,又与其所处区域的农业地质背景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成土母岩、地形地貌、地球化学背景值、水文地质等农业地质背景因子和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农业地质背景研究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硒的土壤环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李永华  王五一 《土壤通报》2002,33(3):230-233
本文概述了土壤环境中硒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阐述了影响环境中硒的形态、有效性和转化的因素 .并对今后硒的土壤环境化学研究应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MODIS数据中提取反映福建省植被生态环境的植被、湿度、热度、土壤亮度等遥感指数,与在GIS环境下生成的地形数据(高程和坡度)及趋势面拟和形成的气象数据进行复合,生成综合评价影像(共17层),按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与筛选,确定最后的参评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福建省植被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福建省植被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河流—洪泛区环境系统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和洪泛区具有水文和生态上的密切联系而构成一个统一的环境整体,由此提出了河流—洪泛区环境系统的概念,并从整体性、异质性、开放性、复杂性、脆弱性等方面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洪泛作用对于河流—洪泛区环境系统整体性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环境系统的异质性体现在空间尺度上的异质性和时间尺度上的异质性2个方面,环境系统具有开放性,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环境系统呈现出复杂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
贵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通过野外调查贵阳市环境地质背景,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各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进行评价,同时根据研究区地层植被发育情况、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具体工程实例和近3 a的地下水水质检测等资料,运用空间信息统计方法,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环境水文地质效应、环境工程地质效应、地下水环境污染效应。取得的主要结果有:①贵阳市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其次为基岩裂隙水;②贵阳市形成宽1~7 km,长逾70 km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③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在和尚坡、三桥地段形成降落漏斗群,破坏水文地质结构,产生环境水文地质效应;④在工程建设中抽排地下水产生地面开裂、地表塌陷等环境工程地质效应;⑤由于工业废水和人类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地下水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产生水环境污染效应。该研究结论可为贵阳市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工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与环境分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景观格局是地貌格局、土壤格局、水资源格局、植物分布格局及生产力格局等的综合。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三工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分布及其环境分异特征 ,讨论了景观格局与环境分异的相互关系 ,最后阐明了三工河流域山地、绿洲和荒漠景观格局的形成及所处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估算和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率定、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估算不同设计条件下曹娥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水环境容量,并给出了综合体现社会性、经济性和历史性的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案。结果表明,河流中CODMn和NH4^+-N的综合降解系数受到水温和流量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异性,变异范围分别为0.078~0.29/d和0.087~0.3/d,其中以冬季枯水期(11月,10月,12月,1月)的值最小。不同设计条件下,CODMn和NH4+-N全年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39.74~633.80 t和56.47~151.09 t。通过增加设计流量、降低水质目标、采用段末控制的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河流水环境容量,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削减流域内各业的排污量,才是提高河流水质的根本方法。为保证社会、经济、水环境的协调发展,河段沿岸的部分排污企业需削减当前CODMn排放量的27.5%~70.5%,所有NH4+-N排污企业需削减当前NH+4-N排放量的12.6%~70%。这样的分配结果不但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有利于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视化数据挖掘的流域环境污染预警模型,并详细论述了预警模型的逻辑流程、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杜凯闯  王文静  吴克宁  查理思 《土壤》2018,50(4):832-840
分析古土壤特征是获取古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特征来推导不同时间尺度下原始农业信息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区内的文化剖面和自然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的孢粉、炭屑、有机碳同位素、植硅体等古土壤特征定量分析,推测当时的粮食作物等原始农业信息。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两者的孢粉、炭屑,发现当古人类活动开始增强后,对于生存、生活所需的植物,古人类有选择性地种植和采摘,导致禾本科含量增加明显,藜科含量也较高,而利用价值不大的植物则因居住、耕作需要而被砍伐、焚烧,导致木本、蕨类含量减少。通过有机碳同位素和植硅体分析,发现在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以C_3植物为主的自然植被类型转变为以C_4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类型,其遗址区内农作物以粟、黍为主,并发现有水稻,推测该遗址在仰韶晚期处于"北粟南稻"交错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