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二代粘虫对春小麦自然危害和模拟危害的研究,得出了=1.7484x1+13.383x2-29.1736±7.0784产量损失预测摸型;式中x1为危害期距腊熟期天数,x2为危害级值;明确了当地二代粘虫3龄前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下旬;确定了防治指标:一级被害株率15%或虫口密度60-70头/m2。证明了当小麦旗叶全部被害时将使籽粒产量损失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为害状与产量损失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为害状与产量损失关系的调查周惟敏1李玉民2刘家骧1刘荣全3宫瑞杰2李春峰3(1.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呼和浩特0100102.赤峰市植保站3.宁城县植保站)玉米螟是我区玉米产区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面积约3.33万hm2。为搞清玉米螟在我区东部主产区...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人工卵赤眼蜂与柞蚕卵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卵赤眼蜂与柞蚕卵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试验①李国强臧君彩史桂荣张永华张雪芹(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100029)(北京市密云县植保站,密云FIELDCONTROLOF2ndGENERATIONOSTRINIAFURNACALISBYUSINGTRI...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1960年以来,关于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应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玉米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不同,且由于研究地区、玉米品种和生育期以及玉米螟发生世代各异,防治指标也不尽相同,建议进行防治的产量损失阈值介于1%~7%。鉴于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的要求,以对应产量损失率为3%、3.75%为阈值,提出了春玉米种植区(1—2代区)和夏玉米区种植区(2—3代区)的化学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200头/百株、250头/百株;建议虫口密度分别低于200头/百株、250头/百株的田块,尽量不用药剂防治。如果采用白僵菌、玉米螟卵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防治成本则会较大幅度地增加,且防治效果较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有所降低,防治指标应分别提高到300头/百株或400头/百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Bt G033A)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分别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应用Bt G033A对1代和2代亚洲玉米螟进行了防治示范,测定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8.
对水稻受害形成过程的研究和模型化,是害虫综合防治体系中的必要程序。分析二代二化螟的危害结构,是进一步认识其对产量损失形成过程、制定防治对策和产量损失度量的根据。鉴于此,笔者用通径分析方法测定了第二代二化螟对杂交水稻的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人工卵赤肯蜂与柞蚕卵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发生为害部位隐蔽,防治适期短且正值植株高大的大喇叭口时期,使用一般化学防治方法的效果较差,实施难度较大,很多地方的实践说明,采用赤眼蜂防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顺义区自1976年以来,年年从东北地区购进柞蚕茧,经羽化、产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  相似文献   

11.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2.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13.
王乃淑 《植物保护》1985,11(4):11-11
玉米螟在怀来县1年发生2代,对玉米产量响影很大,第二代发生严重的年份多,损失也大。准确地预报二代玉米螟卵盛日是关系到防治二代成败的关键。特别是用生物防治,如用赤眼蜂防治,卵盛日掌握不准,会造成防治效果的显著降低。 自1977至1984年以来作者逐年深入田间调查,将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77—1984年二代玉米螟卵盛日  相似文献   

14.
二代玉米螟在忻定盆地大发生、偏重发生的年份有持续性,一般持续3~5年,其发生为害程度与成虫高峰期发生的迟早、高峰期间的降水量、玉米品种和播种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防控措施上,要通过扩大机收面积、氨化玉米秸秆、秸秆沤肥、白僵菌封垛、安装杀虫灯等,努力压低一代玉米螟,同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明确防治重点,积极示范推广新农药、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保护》第十卷第二期“棉红铃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初报”一文中提出,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无论是产量和品级损失均表现为二代重于三代”,我们两年4点次的损失测定结果与此相反;该文对于二、三代红铃虫防治指标以卵量常数指定,笔者  相似文献   

16.
第一代玉米螟是乳山市春玉米和姜上的主要害虫和常发性害虫,对春玉米和姜的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结合乳山市的实际情况,简述搞好第一代玉米螟超前防治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是河北省黑龙港棉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4代,以二代集中危害棉花,一般发生年,百株卵量150—400粒,危害损失7—15%,大发生年损失35%以上。因此,二代期的有效控制对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穗期玉米螟为害对夏玉米产量损失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工接卵方法研究夏玉米小黄品种乳熟到完熟阶段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的相关,得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呈直线相关。单株每增加幼虫1头,百株产量损失0.17斤,损失百分率为0.89%,影响极小。如按每亩2300株计,在上述玉米生育阶段内无虫时的产量436斤,单株平均有虫1头时,每亩损失约4斤。作者初步认为:北京地区夏玉米使用颗粒剂一次防治螟害,在玉米较早生育期(如心叶末期或开花授粉期)施药,效果应优于在卵高峯前后施药。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大豆食心虫防治指标是以三增(增产、增收、增加天敌),三减(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对环境污染)为目的的综合防治的组成部分。对于大豆食心虫来说,虫食率达到多少,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达到什么水平,才必须预报准备防治呢?因此,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指标,是结合预报使用的,其实质是预报的防治指标。为此,在对大豆食心虫危害产量损失进行研究基础上,结合品质下降经济损失,同时考虑到与预报结合使用,提出了大豆食心虫预报防治指标,通过多年指  相似文献   

20.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系北京麦田蚜虫的主要种群。近10余年,随着京郊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麦蚜危害日益猖獗,已上升为小麦的丰要害虫。但人们对麦蚜危害的认识不一,在制订防治指标和防治措施上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测定麦蚜危害造成的损失、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我们对麦蚜危害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