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礼》之一的《周礼》原文中没有"内则"篇,也没有"芝栭"的记载,《周礼注疏》"卷四"之"膳夫"之"疏"中虽有"芝栭"二字,是转引《礼记·内则》原文及郑玄注的一段话中的,即"内则云‘牛脩及爵、鷃、蜩、范、芝栭’已下三十一物,郑注云:‘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在《礼记注疏》里"芝栭"被郑玄誉为"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之一。《三礼》之一的《礼记》原文中首次记述的"芝栭",是我国古籍中对大型真菌食用的较早记载。近年来食用菌论文和著作中在提及我国食用菌发展历史时常引用的:"《礼记》中有‘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这段话里,"芝栭"是《礼记》原文中的,而"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是郑玄注中的,是对包括"芝栭"在内的三十一物之评价,原话是:"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还有食用菌论文和著作中在提及食用菌发展历史时常引用的:"礼记内则记燕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的记载"或"《礼记·内则》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经考证"礼记内则记燕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的记载"或"《礼记·内则》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是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字条的注"内则记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传抄致误,不是《礼记》的原文、注或疏中之原话。首次考证清楚了"食所加庶,羞有芝栭"这句话是由"内则记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误点漏字而来。  相似文献   

2.
《三礼》之一的《礼记》之"内则"的"燕食"原文中有"芝栭"一词,是我国古籍中对大型真菌食用的最早记载。根据《礼记正义》一书在《礼记·内则》之"燕食"中郑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字条的注,综合分析:"芝栭"应是木耳。按照现代真菌学的分类,可能包括木耳属(Auricularia)中可食的一些物种。但词义后期有变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方以智《通雅》中的"芝栭"又指多种大型真菌。  相似文献   

3.
正2《礼记》中记载的大型真菌及对近年来食用菌论著中引用的述评2.1近年来食用菌著作和论文引用《礼记》中的大型真菌举例2.1.1引用《礼记》中的"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我国古代对大型真菌的认识和利用》(1980)一文,在"古代对‘菌’的认识"标题下的正文中有:"早在周代,‘菌’已见诸于文字。《礼记》中有‘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  相似文献   

4.
木菌①木菌即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亦名木(木需)②、木(土从)③、树鸡④、木蛾。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木需),以软湿为佳也:曰(土从)、曰鸡,因似味也。南楚人谓鸡为(土从)。曰菌,亦象形于蝈⑤,乃贝子⑥之名。或云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注释】①木菌:古人有土生为菌,木生为蕈之说。后来菌、草相混,同指真菌类的各种菌草。②穤:(?)。软,义同栭、(木需)、栮。《礼记·内则》“芝栭菱椇。”注:“人君燕食加庶羞也。”疏:“无华而实者名栭,芝属也。芝、栭一物,亦作(木需)。”栮,《字汇》:“生枯木上,形如耳,故以耳名。”(木需),《集韵》:“或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食用菌类的民族,木耳是其明证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五千年以上),我们的祖先已经吃菌类植物。这见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只是不知是什么种类。木耳是最先明白地记述的,首先见于《礼记》。这是一本先秦时礼仪论著的汇集,在其《内则》篇上,列有君主宴会时用的三十二种美食,里面有“芝、栭”。芝,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7.
食菌用于做菜,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和“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的记述。由此可见,食菌在当时已经成为珍贵的“燕食”了。北魏年间,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求·素食篇》中详细地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木耳菹:取枣、桑、榆、柳树边生,犹软湿者。干即不中用,柞木耳亦得。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  相似文献   

8.
正一、灵芝的传说灵芝,自古以来就被当作吉祥、美好、长寿的象征,有"神芝""仙草"之称。其实,灵芝是自然界中的一类真菌生物。汉代《神农本草经》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都对灵芝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将灵芝分为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等六种,并记录了它们的外形特征和药效功能,可见我国古代对灵芝就有所认识。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食其可长生不老,成仙之说。因此,流传着许多美丽传奇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5,(6)
古籍中的"芝"是一个多义词,"芝"的本义为:"灵芝";"芝"的引申义是"盖";"芝"的假借义是"芷"。但这里的"灵芝"很可能指灵芝类的大型真菌的某些物种,不一定指现代我们称谓之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物种。正像《中国灵芝》、《中国灵芝新编》、《中国灵芝图鉴》书名中的"灵芝"用法一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2015,(5)
古籍中的"芝"是一个多义词,"芝"的本义为:"灵芝";"芝"的引申义是"盖";"芝"的假借义是"芷"。但这里的"灵芝"很可能指灵芝类的大型真菌的某些物种,不一定指现代我们称谓之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物种。正像《中国灵芝》、《中国灵芝新编》、《中国灵芝图鉴》书名中的"灵芝"用法一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被人们誉为“素中之荤”的黑木耳,不仅是烹饪上的佳蔬,同时又是医治某些疾病的良药。我国把黑木耳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有黑木耳治疗疾病的记载。此后,由于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验证,人们对黑木耳的认识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葛洪(284—364)西晋人,医药学家,所著《抱朴子》内篇中保存了我国古代芝菌的史料。他曾谈及“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等,因年代久远,皆湮失不传。古代常以“五芝”泛指诸菌,按《抱朴子》所记:“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许种也。”从书中记载来看,除“茯苓”、“威喜芝”等少数几种外,似皆荒诞不经。如“石象芝,生于海隅名山及岛屿之涯有积石者,其状如肉象有头尾四足者,良似生物也,……赤者如珊  相似文献   

13.
贾身茂 《食用菌》2014,(6):64-66
《吕氏春秋·本味》中"越骆之菌"和《孔子家语·六本》中"芝兰之室",多年来,常被食用菌学者作为我国古代利用"食用菌"或"灵芝"历史悠久的书证引用。作者在学习研究我国食用菌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在古籍《吕氏春秋》中"越骆之菌"的"菌",是"箘"的假借字,指"竹筍"。在《孔子家语·六本》中"芝兰之室"的"芝",通"芷",常指"白芷","芝"和"兰"均指一种香草。按照这个解释,在食用菌著作中,把《吕氏春秋·本味》中"越骆之菌"和《孔子家语·六本》中"芝兰之室",作为我国古代利用"食用菌"或"灵芝"历史悠久的书证,是不符合这些古籍中的原意的。  相似文献   

14.
在龙泉2010年建市20周年时,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龙泉市以"中国黑木耳之乡"的荣誉称号。八年前的2003年,市委副书记徐光文、副市长曹新民在老专家张寿橙等同志总结与推广龙南香菇、安仁仿生黑木耳的报告上作了非常重要的批示。《丽水日报》、《食用菌市场》、《中国绿色时报》等大幅报  相似文献   

15.
灵芝的观赏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人早就对灵芝类真菌有所认识。《札记》中有“芝(?)”记载。宋代的《尔雅翼》里有“芝、瑞草”之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生于刚处曰菌,生于柔处曰芝”。在历代典籍中记载最多的是灵芝的药用方面。灵芝能轻身健体,延年益寿等药效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近年来还发现治爱滋病的报告。我国素有“食药”一家之说法。目前令人关注的是我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及日本国等掀起了健康食品灵芝热,并受到美国、西德等医药界及营养学家的高度重视。另外,我国人民很可能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黑木耳主栽品种较多,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现象严重,生产中存在引种随意性大、可追溯性差、菌种质量缺乏保证等问题。而菌种质量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及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提高菌种质量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有各种支撑体系和技术规范。本岗位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根据《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参照园艺、农学等作物的相关规范,并结合多年试验示范成果,创新制订"黑木耳菌  相似文献   

17.
对《本草纲目》中“芝”的辨析任其云(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O010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芝”讲到:“芝类甚多,亦有花实者。本草惟以六芝标名……。”因此在《本草纲目》中,主要讲到六种芝,即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及紫芝;讲了它们的生...  相似文献   

18.
黄背木耳、金针茹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多种医药价值,但具有不同的耐热、耐寒特性的食用菌。黄背木耳是黑木耳的一种,又称血木耳、毛木耳,适于夏季栽培。我国人民认识利用可上溯二千年以前,《齐民夏术》《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黄背木耳与黑木耳一样,是素中之荤,是各种荤素莱肴的理想配料,食法咸甜均可,它的脆骨质的质  相似文献   

19.
南方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开始人工培育的食用菌。早在公元7世纪的唐朝就有黑木耳古法人工培育的系统描述。较长时期内,我国黑木耳采用原始的伐木后借助黑木耳孢子的自然传播、老耳木菌丝蔓延、浇施洗木耳的水等方法进行栽培,产量低而难以保证。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发的黑木耳纯菌种和段木打穴接种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黑木耳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樟芝中有超过78种化合物,包括三萜类、苯酸类、木脂素、苯醌及其衍生物、琥珀酸与马来酸及其衍生物及多糖体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抗发炎、保肝、抗肝癌、抗肺癌、抗乳癌、抗卵巢癌、抗结肠癌、抗口腔癌、抗氧化、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及抗血小板凝集等方面具有高度发展潜力;不具有基因毒性。对樟芝学名变迁与国际发表研究论文数量变化,台湾樟芝硕博士论文数量与研究领域分布,台湾樟芝研究计划的件数与经费变化,台湾有关樟芝《发明专利公报》、《发明公开公报》与《新型专利公报》数量的变化及特定化合物种类作了介绍,并探讨樟芝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