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研究了酯酶在小菜蛾抗药性中的作用。离体酯酶活力测定表明,抗性品系幼虫的羧酸酯酶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4倍,故羧酸酯酶在抗性品系抗药性的作用不大,酸性和碱性磷酸酯酶在抗性和敏感品系的幼虫中差异很小,幼虫的酸性和碱性磷酸酯酶电泳酶谱没有差异。幼虫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显示Est-1位点的C基因的频率随着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基因型的多态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4.
5.
6.
红蓼拒食活性组分的分离及其对小菜蛾幼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评价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抗虫性,采用液一液分配萃取和硅胶柱层析的方法,从红蓼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萃取物,测定了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拒食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物比其他4种萃取物具有更高的拒食活性,在5.0mg/mL下,24h和48h的拒食率分别为68.42%和62.55%。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得到13个组分,比较13个组分的拒食活性发现,组分8的活性较高,在浓度为2.5mg/mL时,24h和48h的拒食率分别为77.13%和68.53%。组分8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双委夜蛾幼虫触角、口器感器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委夜蛾是近年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双委夜蛾幼虫口器上的感器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做了详细描述。双委夜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梗节和鞭节。梗节包括3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鞭节包括3个锥形感器和1个栓锥形感器。双委夜蛾幼虫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舌、下唇五部分组成。上唇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有3对刺形感器、1对指形感器和1对内唇感器;每个具齿的上颚外侧表面具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的感器主要密布在外颚叶和下颚须上,每个外颚叶具有3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颚须具有8个锥形感器、1个指形感器和2个板形感器。下唇须具有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另外,通过与其他鳞翅目幼虫感器比较,对这些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昆虫的取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在太湖西南岸的长兴县洪桥镇蔬菜基地,采用性信息素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3种蔬菜害虫进行监测,初步摸索出3种蔬菜害虫在太湖西南岸蔬菜上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2%甲维盐微乳剂不同浓度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及静态接触角、0~60 s动态接触角,并开展了2%甲维盐微乳剂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甲维盐微乳剂2 000、4 000、6 000倍液的表面张力和静态接触角分别是31.65 m N/m和77.58°,35.42 m N/m和118.04°,40.60 m N/m和121.54°,均显著低于2%甲维盐乳油4 000倍液的44.32 m N/m和136.09°,以及去离子水的74.65 m N/m和140.94°。2%甲维盐微乳剂高、中浓度的稀释液液滴0~60 s动态接触角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高浓度液滴动态接触角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能在甘蓝叶片上更快地附着、润湿。田间试验表明,用药7 d后,2%甲维盐微乳剂2 000、4 000、6 000倍液对小菜蛾的防效分别是98.2%、92.6%、76.6%,对照药剂1%甲维盐乳油4 000倍液对小菜蛾的防效为72.3%。 相似文献
12.
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近年入侵中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多种棕榈科植物。为了确定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儋州市对椰子树上的椰子木蛾幼虫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对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幼虫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椰子木蛾的幼虫主要在椰子树的中下部叶片为害,有87.17%的幼虫分布在第3层、第4层和第5层叶片上,其中第4层叶片上幼虫数最多,平均每片大叶上有幼虫(22±7.42)头,占总数的42.62%;椰子木蛾的幼虫在椰子树上呈聚集分布,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的回归关系,确定椰子木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椰子木蛾幼虫主要分布椰子树中下部叶片上并呈聚集分布,本研究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草地贪夜蛾在云南元谋县青稞、燕麦、糜子田的发生为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9年10月31日我们在楚雄州元谋县(25.899°N,101.791°E)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田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发生严重。田间调查表明: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的受害株(丛)率分别为90.63%、31.64%、100%和86.84%,有虫株(丛)率分别为24.65%、17.19%、12.20%和27.19%,百株虫量分别为28.13、23.05、12头和42.98头。同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青稞、燕麦、糜子上的为害特征与在玉米上的特征不同,表现为低龄幼虫食叶蛀心,高龄幼虫切根断蘖(穗)。与在小麦上的为害特征相似:1~2龄幼虫分布于叶片和心叶上;3~4龄幼虫向下移动至中部叶片、叶鞘和近地表面的分蘖着生处;4~6龄幼虫多数躲避在麦丛基部和表土下1 cm根茎连接处和缝隙中,与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征相似,不易发现,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运用5个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对柑橘潜叶蛾幼虫在化橘红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呈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柑橘潜叶蛾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柑橘潜叶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2.6535/m+0.0851)。并根据Gerrard的零频率模型建立了估计该种群平均密度的零频率模型:m=1.9159[-ln(1-p)]1.0135。 相似文献
16.
几种有机硅助剂对草甘膦在单子叶植物体内吸收、转移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14C-草甘膦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4种有机硅助剂Silwet L-77、Silwet 800 、Freeway 和Boost 在体积分数0.1%用量下对草甘膦在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cv. Grasslands Greenstone)体内吸收、转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用草甘膦相比,4 种助剂的加入显著地降低了草甘膦在黑麦草体内的吸收和转移量,助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处理后24和72 h测定,草甘膦主要分布在幼嫩组织中,其次是根部,在老叶片中的转移量最 少。无论转移量高低,草甘膦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总是表现为地上部的比例高于地下部。有机 硅助剂对草甘膦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