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藤苗药剂处理对甘薯瘟的控制效果金国胜,李玉灶(浙江瑞安市植检站325200)(浙江瑞安市植保站)甘薯瘟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自70年传入以来,至今已有23年历史。这些年,瘟病范围逐年扩大,特别是1990年,全市瘟病面... 相似文献
3.
甘薯抗病新品种“330”系从“闽抗329”变异株中选育而成。1983-1990年室内89个不同毒力菌株接种进行抗薯瘟病鉴定,平均病指4.4。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平均病指4.2。病区广泛鉴定,平均病指4.5。抗蔓割病鉴定,1987-1990年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年均病指45.8。1984-1990年,调查本省12个甘薯区自然发病情况,平均株发病率3.76%。生产力测定,20点试验结果,平均亩产鲜薯1943.5,公斤,多年试验示范表明:“330”表现抗病性强,丰产性较好,品质较优。1986年以来,已在本省泉州、福州、宁德、龙岩等市推广种植,累计面积达30多万亩,并推广到江西、浙江等地。 相似文献
4.
药剂浸藤对甘薯瘟的控制效果试验金国胜,李玉灶(浙江瑞安市植检站325200)(瑞安市植保站)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药剂浸藤在甘薯瘟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及控制瘟病的效果。1试验方法选我市当家品种“瑞茹一号”作为供试品种(抗瘟性较差)。用健薯在无病田育苗,6... 相似文献
5.
甘薯瘟品种抗性与药剂浸藤苗试验初报郑雪浩,蒋学祥(浙江省乐清县植检站325600)甘薯瘟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列入全国检疫对象。最早发生在两广,1963年传人温州地区后,1974年一农户因买病区的带土盘菜而开始传入我县。20年来由于其种薯、藤苗、... 相似文献
6.
甘薯(瘟)青枯菌致病类群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4—1986年从我国南方甘薯瘟病区收集109个菌株,根据各菌在惠红早、广薯15、华北48和金薯120等鉴别品种上的侵染程度,可分为2个菌群和4个亚群(Ⅰ-A、Ⅰ-B、Ⅱ-C和Ⅱ-D),其中Ⅰ-B亚群出现频率高达41.3%。对温度反应显示,Ⅱ群菌株对华北48和金薯120的强致病起点适温分别为21±1℃和26±1℃。调查表明,感病品种连作地以Ⅰ群菌占优势,换用并连茬抗病品种后,Ⅱ群菌随之发生,4—5年后占绝对优势,其频率为87.8—100%。用Ⅰ群菌株连续2次接种抗病品种后,子代出现Ⅱ群菌频率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7.
8.
甘薯曲叶病是广东甘薯的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皱缩,向上卷曲,叶脉肿大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通过滚环扩增方法获得了3个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扩增产物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均仅含有DNA-A,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单组分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其大小分别为2 829 nt (JX286653、JX286654)和2 828 nt(JX286655).三者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96.0%~98.4%;与已报道的甘薯曲叶病毒19个分离物的同源率均大于89.0%.因此,引起广东甘薯曲叶病的病原被鉴定为甘薯曲叶病毒.本研究是首次在广东发现甘薯曲叶病毒. 相似文献
9.
甘薯种质资源对甘薯瘟的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甘薯瘟 2个致病型的代表菌株对 259份甘薯品种分菌系接种鉴定 ,结果依据两者间的互作反应归类为 ,1 感病型 :对 2个菌系皆表现中感—高感的品种有180份 ,占69.5% ;2 专化抗病型 :表现高抗Ⅰ型菌 ,中感—高感Ⅱ型菌的品种有59份 ,占22.8%。表现抗—中抗Ⅱ型菌 ,而感—高感Ⅰ型菌的品种有4份 ,占65% ;3 抗病型 :对Ⅰ型菌表现高抗 ,且兼抗—中抗Ⅱ型菌的品种有7份占2.7%。对 2个菌系皆表现抗—中抗的品种有9份,占3.5%。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9个省区30个菜用甘薯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共获得15株形态学特征及培养性状相似的菌株,其中代表菌株CRI-CJ的形态学特征与甘薯痂圆孢菌Elsinoe batatas基本一致,且在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与甘薯痂圆孢菌聚在一支,表明甘薯疮痂病病原菌为甘薯痂圆孢菌。30个菜用甘薯品种(系)中,抗性、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为7、7、5和11个,占总数的23.3%、23.3%、16.7%和36.7%。其中抗性品种(系)有广菜薯11-52、广菜薯15-6、广菜薯16-1、广菜薯16-19、广菜薯17-23、广菜薯17-9和广菜薯18-6,中抗品种(系)有EC01、广薯菜2号、广菜薯3号、广菜薯6号、广菜薯7号、广菜薯17-25和广菜薯18-3。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系)对甘薯疮痂病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11个非广东省品种(系)中感病、中感和中抗品种(系)分别为8、2和1个,占比分别为72.7...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寄主范旧,蚜传特性、病毒颗粒形态、免疫电镜等方面对嫁接获得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廊坊分离物(SPFMV-LF)进行了鉴定,并和SPFMV-RC(美国株)进行了实验比较。SPFMV-LF易汁液摩擦传播和嫁接传播,并以蚜虫非持久性传播,SPFMV-LF系统侵染巴西牵牛(Ipomoea setosa)、牵牛(I.nil);不侵染Chenopodium quinoa、C.ama-ranticolor、Nicotiana benthamiana及其它烟草。尚未发现其局部斑寄主。SPFMV-LF及SPFMV-RC感染I.setosa后引起相似的症状,但感染I.nil后症状差别较大。病毒颗粒长860-830nm,经两次蔗糖垫超速离心从SPFMV-LF感染的I.setosa叶片提取病毒并在BALB/C小鼠中制备抗SPFMV-LF的腹水多克隆抗体,免疫电镜表明,SPFMV-LF的抗体和SPFMV-RC株系有反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SPFMV-LE是SPFMV的一个株系,但不同于SPFMV-RC。 相似文献
12.
甘薯爪哇黑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之一。2013年我们从广东湛江采集的甘薯中,发现病薯薯块由两端向中间变黑变硬,切开发病薯块,在伤口处会逐渐长出黑色或灰色的菌丝。发病薯块室内放置30d后表面龟裂,裂口处有大量的黑色粉末溢出,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褐色有隔膜孢子。经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及β-tubulin基因序列,确定该病害为甘薯爪哇黑腐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病具有较强致病性,对于贮藏期甘薯具有较大威胁。这是国内首次对该病进行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城地区甘薯茎线虫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新疆塔城地区甘薯茎线虫病的病原种群分类地位,2010年从乌兰乌苏镇发病地块采集病薯样本,通过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后,对其致病性进行了室内接种测定,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线虫形态和测量特征数值.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接种薯块全部发病,与田间发病薯块症状相同;线虫虫体侧区有6条侧线,尾末端钝圆,雌虫后阴子宫囊较长,常延伸到尾长的3/4,这些典型分类特征与马铃薯腐烂线虫形态特征相符,且所测量数值与其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新疆地区应加强病区甘薯种薯及种苗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甘薯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内检疫对象。1972年传入我县后,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为了控制甘薯瘟的危害,探索防治途径,从1976年起在综防点——仙稔乡洋畴村进行了甘薯瘟病菌存活力观察及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甘薯病毒病害SPVD抗性鉴定方法及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建立规范、有效的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抗性鉴定方法,于2011—2012连续两年,利用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的方法对12个甘薯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显示,嫁接接种后,接穗成活率接近100%,12个品种都有不同程度发病,病情指数在51.0~95.2之间;感染SPVD的甘薯植株叶绿素含量降低、蔓长缩短;单株薯块产量损失范围在55.1%~97.8%之间。研究表明,供试的12个甘薯主栽品种感染SPVD后均可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且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是一个有效的SPVD抗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1990年比较研究各种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喷雾接种初筛与针刺接种复筛和稳定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比单用喷雾接种鉴定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品种抗病性。鉴定用的接种菌液采用3×10~8个细菌/ml浓度较为适宜,并初步认为,在25℃—29℃的温度范围内,相对湿度是影响病斑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是引起辣椒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细菌,该菌为种传。初期研究中,利用叶片富集培养基从辣椒种子回收到这种病原菌;亦有利用半选择性的Tween 培养基从土壤(Tween B)、植物材料(Tween A)和番茄种子(Tween B)中分离到这种病原菌。Tween B 改良培养基,把头孢霉素Ⅵ、托普霉素和硼酸的量分别缩减46%、50%和67%,能明显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