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可逆性越来越差和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就更多地依靠推进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然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最后分别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2):1-2
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农民工市民化文献的整理、归纳和研究的基础上,就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力机制、相关制度变革、市民化意愿和城市融入进行了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研究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入手,对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过程是人类发展必经的道路,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阐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9.
10.
农民工"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能平等地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此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陕西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变量中的家庭月收入、家庭月支出、老家有无承包地、就业身份以及同住的家庭成员人数,社会特征变量中的社会保障卡和暂居证/居住证的办理、社会融入意愿以及流动特征变量中的流动时长,对陕西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尤以老家有无承包地、暂居证/居住证的办理和社会融入意愿等因素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提出政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统筹社会资源,加强社会支持等政策建议,从而深入推进陕西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董芳芳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0(5):63-66
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存在,且转移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转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转移整体环境与国家社会政策逐渐改善,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转移积极性下降、转移成本高、转移劳动力无法实现优质就业、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转移就业风险大等问题,要走出这个困境需要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教育培训、转移空间、社保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民化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基数巨大,传统的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异地市民化路径无法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内涵,概述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现实驱动力、面临的困境,从“观念转变”、“产业支撑”、“制度创新”、“强镇扩权”四个方面探索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并不协调,需要在户籍管理体制、农民工就业体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破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必要举措。因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却制定了一些歧视性政策,变相地限制、甚至排斥农民工。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本文从不同方面对地方具体政策与中央政策导向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三个阶段,即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最终实现农民市民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阻碍我国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约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城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所展开的系列研究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培训相关的研究和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供给与需求、内容与模式、问题与对策、成效与满意度、政府在培训中的职责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与启示,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镇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有效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需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相关内容.城镇化进程能够满足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要,其最基本的核心是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只有绝大多数人进入城市,才能方便知识的快速传播与普及.在城镇化不断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总量大且呈上升趋势,省内转移增加,以兼业转移为主且转移目的多元化的特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不能以农业衰退为代价,要避免城镇化发展中的无序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与制度支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无疑在城市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精英”的外流,同样会对作为流出地的农村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后,农村更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文中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农业后备军建设,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