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豌豆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豌豆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孙文姬,丁之铨,籍秀琴(中国北京农科院植保所100094)豌豆在菜篮子工程和西北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豌豆根腐病普遍发生,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影响了豌豆生产。为明确豌豆根腐病的病原,作者于1993~1994年在北京从连作...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灯盏花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主要栽培区发生的根腐病的危害情况及其症状,经过病原物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鉴定,证明该病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中的2种致病菌半裸镰孢(F. semitectum )和胶孢镰孢(F. subglutinans ) 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豌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腐病是豌豆根部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豌豆产区均有发生,是制约豌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世界上尚未发现对根腐病完全免疫的豌豆品种,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本文从豌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原菌的分类及特点、抗性鉴定及评价标准、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对国内外豌豆根腐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抗病育种和未来豌豆根腐病综合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由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严重危害果蔬生产,但非致病性镰孢菌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为筛选防治根腐病的非致病生防镰孢菌,从京津冀设施大棚采集茄科、葫芦科果蔬78份根际土样中分离2 402株真菌,筛选出对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173株。利用镰孢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28株候选镰孢菌;通过镰孢菌发酵液泡根进行安全性测试,筛选出对寄主黄瓜幼苗安全无害的镰孢菌菌株4株(1418、1441、1436和1473)。进一步通过镰孢菌测序通用引物TEF1αF/TEF1αR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1418菌株和1441菌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1436菌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孢菌(F. solani)。盆栽测试发现,除1441菌株外,1418菌株、1436菌株和1473菌株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1418菌株的防效为70%,与杀菌剂咪酰胺的防效相当,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镰孢菌不仅为镰孢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新型生防产品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青稞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于2016年6—9月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苗期及成株期青稞上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集19份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分布广泛,发病率较高,为10%~20%;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19份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93株病原菌菌株,其中73株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9株为木贼镰孢F. equiseti,11株为锐顶镰孢F. acuminatum;木贼镰孢的绝对病情指数最强,为79.43,燕麦镰孢次之,为50.90,锐顶镰孢最弱,为23.70,各病原种间及种内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分离率及各病原菌致病性综合确定燕麦镰孢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Krau.  JP 周琦 《植物检疫》1991,5(1):23-23
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近年来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已作为潜在的经济作物被引种。1985年在 Florence 和Charleston 两个最早建立彼此远离的果园中,在一年生移植菌中,发现很多猕猴桃植株迅速枯萎和死亡。这两个果园都有新近种植大豆的历史。受害植株的症状表现为大片的浅红色的根变成黑色的腐根,以及地上茎部皮下组织褪色并扩展至地面以上的2~3cm 处。有时在病株茎的基部形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东北地区玉米主推品种对禾谷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水平,探究根腐病发生与苗势、产量损失间的关系,采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东北地区117个玉米主推品种对禾谷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应用室内盆栽试验分析自交系LN810在施用氮、磷、钾及复合肥后对禾谷镰孢根腐病发生和苗势的影响,在田间对先玉335接种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后探究根腐病发生程度对其苗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17个玉米品种对禾谷镰孢根腐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鉴定出高抗品种14个,抗病品种44个,中抗品种47个,感病品种12个,其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占89.74%,且中早熟材料均表现为抗性。与未施肥相比,施用磷钾肥后玉米禾谷镰孢根腐病发生率最低,为22.03%。按照禾谷镰孢根腐病发生程度从轻到重将先玉335群体划分为一、二、三类苗,级别越高苗势越弱,产量测定发现二、三类苗的平均产量较一类苗的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39.97%和76.39%。表明东北地区主推玉米品种大部分对禾谷镰孢根腐病表现出抗性,但仍有部分品种存在较大感病风险,且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幼苗长势和产量呈负相关,施用磷钾肥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豇豆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河庆  席亚东  陈玲  向娟  韩帅  吴婕 《植物保护》2018,44(2):177-183
本文对四川成都发生的豇豆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为豇豆根腐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依据。采集了成都市豇豆种植区豇豆根腐病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并纯化获得116株分离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镰孢菌中有10株为Fusarium commune,分离频率为8.62%。对该10株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其中MW4-11菌株致病性最强。该致病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菌丝致死温度为70℃。选用7种杀菌剂通过平皿培养法对MW4-11菌株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该致病菌株的毒性最强,EC50为0.030μg/mL。  相似文献   

9.
采用胡萝卜圆片法、VDYA-PCNB培养基,分别从豌豆病根和田间土壤中分离到到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在CA、PDA、V-8培养基上,菌落日平均生长直径分别为0.72厘米、0.68厘米、0.64厘米;0.5厘米直径菌片上内生分生孢子数分别为1040000个、800000个、320000个。麦茬田土壤带菌量为277.7个繁殖体/克干土,豌豆茬田土壤带菌量为1111.1个繁殖体/克干土。致病性测定豌豆、大豆、兵豆、蚕豆病株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胡萝卜圆片法、VDYA-PCNB培养基,分别从豌豆病根和田间土壤中分离到到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在CA、PDA、V-8培养基上,菌落日平均生长直径分别为0.72厘米、0.68厘米、0.64厘米;0.5厘米直径菌片上内生分生孢子数分别为1040000个、800000个、320000个。麦茬田土壤带菌量为277.7个繁殖体/克干土,豌豆茬田土壤带菌量为1111.1个繁殖体/克干土。致病性测定豌豆、大豆、兵豆、蚕豆病株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1.
豌豆是平凉寒旱山区种植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豌豆根腐病在庄浪、静宁为害逐年加重,致使豌豆产量遭受严重损失.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茄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是引起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传播途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病残体、种子、粪肥(猪粪)均为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多重PCR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以四川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包括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禾谷镰刀菌和木贼镰孢菌为对象,设计镰孢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EF-1α的种特异引物,建立多重PCR扩增体系,并进行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25μL体系为最优镰孢菌多重PCR扩增体系,4种镰孢菌等体积混合DNA 4.0μL,各镰孢菌特异正向引物1.0μL,共用反向引物4.0μL,最佳退火温度为54℃,当循环30次时,能清晰地扩增出各镰孢菌EF-1α条带,对4种镰孢菌混合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1 ng/μL。室内环境样本验证结果表明,依据EF-1α扩增片段大小,该体系能够特异地检测出大豆黄化苗与致病镰孢菌混合样本中的镰孢菌,但无法从其它真菌的DNA中扩增获得目的片段。表明基于EF-1α基因特异引物建立的镰孢菌多重PCR检测技术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大豆根腐病镰孢菌。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大豆镰孢根腐病菌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不同区域采集的大豆根腐病病原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296个真菌分离物分属于10个种,分别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F.solani)、木贼镰孢(F.equiseti)、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半裸镰孢(F.semitectum)、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matum)、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各分离物分离频率分别为68.24%、7.09%、5.41%、4.05%、3.38%、3.38%、3.04%、2.70%、2.03%和0.68%。利用‘合丰25’测定所有镰孢菌分离物的致病力,病情指数在30以上的分离物占镰孢菌总数的23.42%,其中尖镰孢为18.22%。在中等以上(病情指数>30)致病力镰孢菌分离物中,尖镰孢占77.78%。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均有致病力较强的分离物,分布不均匀。大豆花芽分化期分离的致病力较强,尖镰孢出现频率比鼓粒期大。本研究为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治和抗源筛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制一种防治大豆镰孢根腐病的高效、低毒种衣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6%烯效唑(uniconazole)原药、97%戊唑醇(tebuconazole)原药、98%恶霉灵(hymexazol)原药对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禾谷镰孢、尖镰孢和腐皮镰孢的毒力,筛选最佳复配配比。利用湿研磨法制备种衣剂,并进行室内盆栽苗验证。结果表明:烯效唑、戊唑醇和恶霉灵的配比为3∶1∶16时,对供试3种镰孢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室内盆栽苗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采用20%烯·戊·恶悬浮种衣剂1.0~2.0 g/kg处理大豆种子对大豆发芽和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并可降低株高,且各浓度处理对大豆尖镰孢和腐皮镰孢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均达83.3%以上,对尖镰孢根腐的防效高于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腐皮镰孢和禾谷镰孢根腐病与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效相当。本研究开发的20%烯·戊·恶悬浮种衣剂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根腐病田间化学防治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防治牡丹根腐病的有效药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敏  徐中青  高智谋 《植物保护》2009,35(5):135-13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咪鲜胺、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等6种杀菌剂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大小顺序为:咪鲜胺<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醚菌酯,其中以咪鲜胺对牡丹根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 EC50为0.200 mg/L;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依次减弱,醚菌酯的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最小,EC50为33.98 mg/L。6种药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大小顺序为:百菌清<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代森锰锌<醚菌酯;其中以百菌清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343 mg/L;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代森锰锌依次减弱,醚菌酯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最小,EC50为38.4 mg/L。  相似文献   

16.
引致大豆根腐病的层出镰孢菌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水稻、小麦、玉米、芦笋、大蒜、洋葱等作物,引起枯萎病、腐烂病等。2009—2010年,作者在江苏省、安徽省调查大豆病害时,发现层出镰孢菌可侵染大豆而引起大豆根腐病。层出镰孢菌作为大豆根腐病的新病原菌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所致病害发生特点尚不明确。对层出镰孢菌进行病原鉴定和相关特性研究是病害防控的基础。为此,本试验从大豆根部分离得到层出镰孢菌,对其形态特征和致病性进行研究,并通过ITS序列测定和PRO1/2特异性引物验证,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甘肃豌豆丝囊根腐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豌豆因丝囊根腐病而损失严重,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作者对其危害情况与病原进行了调查研究,豌豆丝囊根腐霉Aphanomyces euteichcs Drechsler。据查阅文献认为,豌豆丝囊根腐霉是国内新记录。该病原菌丝生长适温28-32℃,40℃不能生长。藏卵器直径22.4-314μm,内壁呈波纹状,雄器1-5个。卵孢子直径17.4-27.4μm,静止孢直径7.4-14.9μm。  相似文献   

18.
两株芽孢杆菌无菌液抗菌谱及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豌豆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pisi)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和农业防治,但防效不甚理想。为了探索对该病害的生物防治途径,笔者经广泛采样,初步筛选获得了对豌豆尖镰孢菌有较强抗菌作用的芽孢杆菌(Bacillus.spp.)B1和B2。生防菌防治谱的宽窄和各种环境条件下防效的相对稳定性,是影响该生防菌开发应用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试验测定了两菌株无菌液的抗菌谱范围及其在不同条件下抗菌效果的稳定性,以便为B1、B2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种类,在不同种植区采集储藏期和育秧期病样,描述其症状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储藏期甘薯发病可导致薯块表面腐烂的占总病薯的59.09%,端部腐烂的占40.91%;薯块带有褐色轮纹病斑的占61.36%,病斑没有轮纹或者轮纹不明显的占38.64%;发病初期薯块内部病斑浅、黑褐色的占27.27%,发病后期薯块内部形成空腔、布满白色菌丝的占72.73%;病斑带有苦味的占59.09%,病斑没有苦味或苦味不明显的占40.91%;在育秧田发病导致薯秧溃疡,表现为主茎基部呈点片发生黑色或者褐色病斑,部分有开裂。分离的病原菌能够同时侵染薯块和薯秧;病原菌单瓶梗产孢,大型分生孢子稍弯,两端钝圆,多数3~7个分隔,顶细胞钝圆,基细胞足跟较明显。其rDNA-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与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和98%。初步确定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solani。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北京市生菜链格孢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检测,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从生菜病样组织中分离到2种病原菌共18株,形态学鉴定结果为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万寿菊链格孢A. tagetica,分离比例分别为55.6%和44.4%,且二者均能单独侵染生菜根部,前者致病力较后者强,亦能复合侵染。对致病菌株进行GAPDH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并建立了基于GAPDH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因此证实北京市生菜链格孢根腐病是由芸薹链格孢和万寿菊链格孢复合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