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针对云南省河口地区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和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2月份达到高峰期;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具有一定的差异,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中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但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海拔对黑星病的危害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香蕉炭疽病在1~3月发病率较低,8~12月为发病高峰期;河口县西部地区危害率较东部和中南部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危害率逐渐升高,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从4月底5月初开始发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0月份达到高峰值,发病率为80%~100%,且高发病率维持至12月份;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65.5%>中南部地区=51.44%>西部地区=48.78%,不同海拔高度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呈现出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棚饲养及连续2年定点监测、分级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进行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高低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与发生危害的田间消长规律成正比;12月至翌年3月份的温度、湿度为每年当中的最低值,其危害率、危害指数最低,仅为0~3.08%及0~0.77;5~9月份尽管温度都很高,但仅5~6及8~9月降雨量最多,出现了2次高峰值,危害率、危害指数达到28.67~57.22%、7.17~14.61及31.56~32.78%、7.58~8.22;大棚饲养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5~6月、8月上旬及11月成虫出土,尤以5~6月高峰值最大,大棚饲养成虫消长与田间消长呈现正相关性;热量、降雨的高低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危害及种群动态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河口东部地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河口西部地区>河口中南部地区;排除山地逆温现象最为普遍的河口中南部地区,在正常年份的降雨条件下,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其种群繁育数量越多,危害越重。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Banana Sigatoka Leaf Spot Diseas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受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病,10~11月危害达到高峰值;不同地理环境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东部地区(11.81)>中南部地区(10.40)>西部地区(7.94),但危害的基本规律是低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先发病,且发病程度比高海拔地区严重,病情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河口地区3个不同地理方位上高、低海拔地区香蕉灰斑病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口地区香蕉灰斑病的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2013年3~4月。随着温度升高,病害迅速发展,8月雨季高峰期发病率达到最大值,11月温度降低,病情回落;该病在常年保持高湿条件下的河口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主要受降雨量及温度的影响;不同地理方位上病害的危害情况呈现东部地区(DI=7.23)>中南部地区(DI=7.01)>西部地区(DI=6.13)的规律;同一地理方位高海拔地区的病害情况较低海拔地区稍重。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1.2万hm2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每年有3次以上的高峰期分别为4~5、7~8月和10月、12月至翌年3月为发生、危害的最低期;东部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最重,其次是西部及中南部;海拔高度和气候与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关系密切,海拔越高,危害率、危害指数越低,雨热同季、高温高湿比较有利于种群繁殖与发生危害。防治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参试的3种杀虫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的马拉硫磷(跳丙)乳油1 000倍较好,在抽蕾初期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后期则效果降低或无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受温度及降雨量的影响,5月高温时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尤其是8月份病情开始大规模扩散,10月达到峰值,危害率达57%~77%;(2)不同栽培地区该病病情指数及危害率有明显差异,其中病情指数河口地区=2.15>金平地区=1.78>个旧地区=1.28,危害率河口地区=31.64%>金平地区=26.71%>个旧地区=26.00%;(3)低海拔地区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均基本大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红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进入雨季后(5月)开始发病,整个雨季中(5~9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温度满足病原菌的发病条件时,病情指数变化曲线和降雨量曲线出现了同升、同降的现象。(2)同一海拔高度下,病情指数呈现出下游大于上游和中游,而危害率则出现相反的趋势,250~3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3)>中游(1.96)>上游(1.77),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86%)<上游(70.00%);450~5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1)>中游(1.77)>上游(1.76),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29%)<上游(69.14%)。(3)同一区域则表现出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和危害率均高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9.
氮肥用量对吉林省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中的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 596 kg/hm~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适宜施氮量(N3)处理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9 967 kg/hm~2,较不施氮(N1)处理平均增产2 371 kg/hm~2。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适宜施氮量的1/2(N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不同生态区显著影响玉米的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产量水平最高,东部湿润山区次之,西部半干旱平原区最低。施氮增产量和农学利用率以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偏生产力以东部地区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皮PAL活性变化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实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炭疽病发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采后经热处理或接种炭疽病菌均可诱导芒果、香蕉果实果皮PAL活性提高,处理后 2 d,果皮PAL活性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热效应的减弱,果实的后熟,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果实完熟时达最低值,然后随着炭疽病的出现,PAL活性又有所上升。经热处理的果实,贮藏期间炭疽病发生速度较慢,发病率低,果皮PAL活性处于最低值。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三明各县(市)1961—2008年汛期(5、6月份)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汛期雨量特多、特涝和异常偏涝年份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和周期演变规律;用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2005年汛期异常偏涝的环流特征,并就2005年汛期异常偏涝与历史上特涝年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6月份由于东亚大槽明显偏东,副高面积大、强度强,脊线明显偏南,印缅槽强度偏强,导致西风槽非常活跃,不断东移、南压,这是造成2005年三明各县(市)汛期异常偏涝的主要原因;5、6月份由于逐日副高脊线位置适中、稳定,导致三明各县(市)汛期开始早、结束迟、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2005年汛期异常偏涝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农田防护林修枝对其附近光照强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农田防护林遮荫胁地问题,利用不同强度修枝处理,研究了修枝对农田林网四侧林带附近1.0H(H为树高)内小麦灌浆期光照强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防护林胁地的负面影响。修枝后试验地东、南、西三侧林带附近光照强度显著增加,分别比同侧CK增加9.42%、10.43%、7.49%;北侧林带附近的光照增加最小。修枝通过增加林带附近小麦的穗数、粒重和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东、南、西修枝区分别比CK增产5.74%、6.87%、3.42%。因此在黄淮海地区防护林修枝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林带附近小麦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3.
红莲质源不育系丛广41A的选育及广优青的试验和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莲质源不育系丛广41A属配子体不育,圆败花粉类型,其柱头外露率比珍汕97A高,包颈率较低,盛花期早,有利于制种。广优青是用丛广41A与特青2号配组的迟熟杂交早稻组合,1988年参加广东省区试,平均亩产478.5公斤,居9个参试组合之首,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1%,且比汕优63早熟1天;该组合宜在广东省东部和中南部地区作早造栽培。  相似文献   

14.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从8个不同品种的香蕉果实上分离纯化酵母菌,并将其与香蕉炭疽病原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及离体防效试验,以筛选优势拮抗酵母菌.结果表明:从香蕉果实上共分离纯化酵母菌329株;平板对峙培养后获得3株拮抗香蕉炭疽病原菌作用明显的酵母菌;离体防效试验筛选出1株拮抗效果较好且稳定的优势拮抗酵母菌Z-BR-16,以无菌水为对照,接种7d后,其1.0×108 CFU/mL菌液对香蕉炭疽病的抑制率为75.94%.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苏豫皖地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收集该区域1999-2019年间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研究文献及相应地点的气象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气象因子驱动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用ArcGIS反距离插值创建预测图,并利用2019年在江苏实际取样测定的小麦籽粒蛋白质数据予以模型验证;最后根据国家小麦品质标准进行小麦品质区划。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中期的总日照时数升高而升高,随播种-孕穗、灌浆前中期的总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在苏豫皖各地处于同一气象等级条件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整体上从西向东呈降低趋势。采用2019年多点抽样获得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验证,发现分省拟合模型的效果较好,相对误差在-10%~0之间。苏豫皖三省中,中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中北部、安徽省中部少部分地区;中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北部、安徽省的北部、中西部和西南部、河南省的东北部;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江苏省的南部和中部、安徽省的东南部最适宜弱筋小麦的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收集利用香蕉炭疽病的生防菌资源和评价拮抗菌的防病能力,通过培养性状与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 RNA序列特征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到的7株拮抗菌进行鉴定,并对其防病作用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菌株Bb7802、Bb7304、Bb7202、Bb7108、Bb7004和Bb5911为短短芽孢杆菌,菌株Bc6301为蜡状芽孢杆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株Bc6301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效最高,为45.94%,其余6株拮抗菌的防效在22.35%~43.29%。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tegrated effect of plant extracts and hot water treatment on postharvest anthracnose and banana fruit quality.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banana fruit were dipped in 10% and 20% (w/v) extracts of four plant species, viz. Acacia albida, Argemone mexicana, Dovalis abyssinica and Prosopis juliflora at room temperature (20 °C), 45 °C and 50 °C. Fruit treated separately with 20% extracts of A. albida and P. juliflora at 50 °C had reduced anthracno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These treatment combinations also ha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marketable ripe banana fruits. In conclusion, applying aqueous plant extracts at 50 °C enhanced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xtracts without affecting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ana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