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1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 4 33万hm2 ,较2 0 0 0年增 0 13万hm2 ,棉铃虫发生为大发生 ,而且发生程度逐代加重 ,是继近几年偏重发生之后的又一大发生年。全市棉铃虫各代累计发生面积9 97万hm2 。全市累计综合防治面积 2 3 2 5万hm2次。1 棉铃虫发生特点(1)发生期提前。据调查 ,全市 2代棉铃虫在6月 6日前后陆续在棉田见卵。 3、 4代发生期较常年提前 5d左右。据统计 ,2至 4代卵高峰期分别出现在 6月 12~ 18日、 7月 10~ 2 0日、 8月 8~19日 ,较 1999年和 1998年提前 3~ 5d左右 ,与20 0 0年相近。(2 )发生面广。 2 0 0 1年…  相似文献   

2.
大荔县为陕西省棉花主产区。1992~1995年棉铃虫曾大发生,农药使用频次高,棉铃虫对常用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1995年,本县植保植检站作为农业部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点,开始监测棉铃虫对有机磷(久效磷)、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灭多威、万灵)等三大类常用农药的抗性,并边监测,边治理,取得较好效果。由于近两年全县推广种植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发生特点有了新的变化,根据目前抗虫棉田棉铃虫对三大类农药抗性发展状况,调整了以往的防治思路,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治理对策。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药剂及…  相似文献   

3.
1我国农业病虫抗药性发展我国农业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也和其它国家一样,是和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密切相关的。自50年代初起,化学农药在我国的使用量逐年增加。由于长期单一使用,至60年代初,在山东发现棉蚜对内吸磷产生抗药性,在浙江三化螟对六六六产生抗药性。以后因抗药性的发展,致使滴滴涕、对硫磷、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等都失去控制棉花害虫为害的能力。80年代初,引进了菊酯类农药,当时使用菊酯1万倍液防治棉蚜效果达99%以上,5—6千倍防治棉铃虫效果达95%以上,被农民誉为防治棉花害虫的特效药剂。对菊酯类农药的使用,也同样存在单一使用的问题。即从防治棉蚜开始,直到防治棉铃虫结束,整个棉花生育期内都用菊酯防治。因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抗性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在河北省定州市600hm~2棉田设立了棉铃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采取以降低农药的选择压和利用敏感个体的稀释作用为出发点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了抗性治理。为评价治理效果,1991~1995年连续监测了河北省3个地区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在非治理区,固安县种群的抗性指数(RR)由1991年的9.8~15.5倍,上升到1995年的26.1~85.3倍;故城县种群由31.1~57.7倍,上升到90.7~155.4倍;而抗性治理区定州市种群的抗性发展却较缓慢,稳定保持在18.0~25.0倍之间的中抗水平,证明抗性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与非抗性治理区比较,定州棉田棉铃虫的虫口数下降4~8倍、防治费用降低23.7%~50%、纯收入增加约40%,说明抗性综合治理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我国棉铃虫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棉铃虫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王荫长李国清(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我国棉铃虫的抗药性自90年代初开始急剧上升,到1992年很多菊酯类农药在北方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时已经无法控制其为害,致使当年受害面积达到430万hm2,减产皮棉300万t,第二...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 ,蔬菜面积由 1 990年不足 0 .33万 hm2扩大到 2 0 0 0年 0 .8万 hm2 ,且玉米、高粱种植面积近 0 .33万 hm2 ,尤其是棉铃虫喜食作物番茄、辣椒、扁豆等品种间作套种复杂、面广 ,有利于棉铃虫取食危害 ,使棉铃虫主害代近几年一直呈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程度 ,2 0 0 0年总的发生程度为 4级 ,2代发生面积 0 .33万 hm2次 ,3、 4、 5代均为普遍发生 ,其防治面积各代依次为 0 .67万hm2 次、 1万 hm2 次、 4万 hm2 次、 3万 hm2 次 ,其发生程度各代依次为 1、 3、 4、 5级 ,全年因棉铃虫危害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4.3万 kg,挽回…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 ,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栽培制度的改变 ,加之气候条件适宜 ,棉铃虫在我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暴发。全市植棉面积 8.492万 hm2 ,棉铃虫各代累计发生面积 2 6.984万 hm2 次 ,为棉田面积的 3.2倍 ,无论是发生数量还是发生面积 ,均超过了自 1 959年有记录以来的任何一年。现将2 0 0 0年棉铃虫发生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1  2 0 0 0年棉铃虫发生的主要特点1 .1 发生期早、卵期长、世代重叠明显棉铃虫在我市从第 2代开始进入棉田 ,2 0 0 0年2代于 6月 8日在棉田见卵 ,比 1 999年提早 3d,比90年代平均 (1 990~ 1 999年 ,下同…  相似文献   

8.
2002年油菜菌核病爆发成灾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由于大面积推广优质双低感病油菜 ,菌核病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普遍产生 ,加之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本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均达中等以上发生水平 ,特别是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 ,油菜菌核病爆发流行 ,为害程度为历史上罕见。现将今年油菜菌核病灾变特点及其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2 0 0 2年油菜菌核病爆发成灾情况根据我站最近鉴定普查和全市汇总结果 ,今年我市油菜菌核病大发生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用药水平下 ,其发生程度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油研 8号、宁…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三代棉铃虫是莱西县夏玉米穗期的常发性主要害虫,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发生程度多在中等(3级)以上,一般使玉米减产5—7%,重时达10%以上。莱西县夏玉米面积,历年都在30万亩左右,因此搞好三代棉铃虫的测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转移矩阵的方法,根据一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预测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这样可变短期预报为中长期预报,大大提高防治工作的主动性。二、棉铃虫在莱西县的发生概况棉铃虫在莱西县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发生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主要为害小  相似文献   

10.
从 1 992年棉铃虫回升以来至今 ,棉铃虫在我市年年大发生 ,造成了我市棉花严重减产 ,一般年份减产 2 0 %左右 ,严重年份减产 5 0 %左右 ,棉铃虫对我市棉花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成为制约我市棉花生产的最大障碍。为了防治棉铃虫 ,2 0 0 0年我市引进种植了抗虫棉 ,种植面积约 66.7hm2 ,2 0 0 1年我市抗虫棉种植面积达 2 .8万亩。因抗虫棉能减少棉田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 ,降低病虫防治的劳动强度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省工省时 ,增产增收 ,保持生态环境 ,受到了广大棉农的普遍喜爱。但抗虫棉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 0 0 1年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1997~1998年,用浸叶接虫法测定了山西省南部棉区永济县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同时进行了多种农药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永济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已产生了高等水平的抗药性,对久效磷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药性,但对灭多威仍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水胺硫磷、甲基对硫磷、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丙·辛乳油和甲对·氯乳油等农药防治永济县二代棉铃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 5月 2 3~ 2 5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全国农业病虫抗药性监测和治理工作会议。全国 2 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及部分单列市植保植检站的农药械科长和部分站长出席了会议 ,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中国农科院及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等单位的抗药性专家组成员应邀到会指导。与会代表总结、交流了 1 999年农业病虫抗药性监测和治理工作 ,讨论修改了“1 999年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公报”和“2 0 0 0年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工作意见”。与会专家学者做了关于国内外抗药性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特别是…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4.33万hm2,较2000年增0.13万hm2,棉铃虫发生为大发生,而且发生程度逐代加重,是继近几年偏重发生之后的又一大发生年.全市棉铃虫各代累计发生面积9.97万hm2.全市累计综合防治面积23.25万hm2次.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市持续大发生,由于不合理的用药,使棉铃虫产生了抗药性,通过连续几年的抗性监测和治理,使棉铃虫的抗性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时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种简便、快速的棉铃虫抗性监测方法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彭超美近几年我省棉铃虫持续大发生,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化学农药量逐渐增加,棉铃虫对农药的抗性也在发生变化。据1993年~1994年荆州抗性监测站对公安和潜江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棉铃虫对...  相似文献   

16.
廖继红 《江西植保》2001,24(2):56-57
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是棉田上最重要的害虫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由于大量连续单一使用农药 ,致使害虫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一些高效农药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 ,在有些高抗地区 ,部分农药甚至完全失去了防治作用。因此 ,棉花害虫抗药性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综合防治的力度 ,注重科学用药 ,通过实施轮换、交替、混合、用药及加增效剂等措施 ,达到降低棉田抗性害虫数量 ,延缓害虫抗药性发生的目的。1 运用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基数随着棉花栽培制度的变革和栽培技术的提高 ,运用农事操作达到压低虫口基数 …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区持续大发生,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常年造成皮棉损失7 000~8 000 kg.广大棉农为减轻损失,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防治成本增加,而且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为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不能解决棉铃虫猖獗为害的问题.因此,从1998年起,我站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引进杂交抗虫棉"中棉29",在我区棉花产地进行抗虫丰产适应性试验示范,两年试验示范面积达667余hm2,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起了省植保总站关注,2000年被列为"棉田无害化治理项目"的技术措施之一.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天水市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积区苹果进行多种绿色防控措施应用示范,主要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达80%以上。结果表明,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效果优于传统防治区,病虫害防治效果达96.57%以上;全年化学农药用药品种减少3~4种,使用量减少20%~30%,施药次数减少2~3次;生产成本降低,全年农药投入费用减少100元/667m~2左右:优质果品率得到提高,商品果率达88.89%;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程度均低于常规防治区。  相似文献   

19.
1992年,棉铃虫在华北、东北广大棉区特大暴发,第一代在小麦上猖獗发生,使部分麦田小麦严重受害,随后第2~4代在棉田和其它作物上特大暴发成灾,发生数量为常年的15—20倍,发生危害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一半以上。1 1992年棉铃虫猖撅发生概况在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常年以2代在棉田发生量大,仅少数年份3代或4代发生猖獗,有历史记载的棉铃虫大发生年份,也是个别世代大发生,造成局部棉田减产。1992年则是全年棉铃虫的4个世代均特大发生,一  相似文献   

20.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