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二乡三村500余亩中产水平中度发生的小麦白粉病田,一次喷药示范的结果表明:岳庄,苗庄,大张村对照病指分别为30,40.6,42.0,防治田的病指最高仅为4,而0-90%的面积均控制在近于0的水平,三村防效分别为98%,99.3%和96.0%,各村多点取样测得千粒重分别提高为4.4克,5.6克和4.2克,亩产量提高为45.57和20.5公斤,增产率为15.3%,16.7%,6.0%,从中可以看出该药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和良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组建和测报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组建表明,浙南菜区斜纹夜蛾2-6代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3.6%、98.5%、97.2%、99.1%和99.99%,第六代为越冬代。加6代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7.41、4.62、5.63和0.55,明确了加6代斜纹夜蛾关键虫期和关键因子。同时明确斜纹夜蛾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并探讨了利用生命表对斜纹夜蛾发生量和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应用,为生产上斜纹夜蛾预测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链霉菌S—10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S-10菌株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其产抗培养基配方为3%葡萄糖,3%玉米面,0.4%(NH4)2SO4,3%黄豆饼粉,0.04%MgSO4和0.4%酵母膏。S-10菌株在30℃条件下采用7.5%-10%接种量,发酵初始pH值为7.4-7.6,在一定通气量下,经过120h振荡培养(200r/min),发酵,其抑菌圈半径可达1.15cm。  相似文献   

4.
以条斑紫菜野生品系WT为对照,对条斑紫菜选育品系NY-001的体细胞与壳孢子阶段的耐低盐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盐度(2.6%)下培养14 d,WT、NY-001品系条斑紫菜的体细胞苗与壳孢子萌发体的存活率与分裂率均无显著差异;在1.5%下培养14 d,WT品系条斑紫菜体细胞的存活率、分裂率分别为62.8%、98.8%,而NY-001品系的存活率、分裂率则分别为77.4%、100.0%,WT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分裂率分别为63.9%、96.8%,而NY-001品系的存活率、分裂率则分别为88.0%、100.0%;在0.8%盐度条件下培养14 d的WT条斑紫菜品系体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8.5%、88.6%,而NY-001品系的存活率、分裂率则分别为52.3%、99.6%,WT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分裂率分别为44.5%、71.4%,而NY-001品系的存活率、分裂率则分别为76.2%、96.7%;在0.3%盐度条件下培养14 d的WT品系条斑紫菜的体细胞存活率、分裂率分别为30.2%、74.2%,而NY-001品系的存活率、分裂率则为33.3%、98.7%,WT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分裂率分别为5.2%、28.8%,而NY-001品系的存活率、分裂率则分别为29.6%、85.2%。由结果分析可知:与野生品系相比,NY-001品系条斑紫菜具有较好的耐低盐潜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育,以选拔出适合低盐海区养殖的条斑紫菜新品种,为养殖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5.
以异源六倍体小黑麦幼穗作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内2,4-D浓度调节在2.0-2.5mg/l之间,其诱导效果最佳,接种后6天后的诱导率达70%,9天后达95%,在继代培养其中2,4-D浓度调到3.5-4.0mg/l之间,继代的愈伤组织发育良好,质量高,在分化培养基中6-BA,KT,IAA的组配比例为1:0.99:0.3时,能提高分化率,一般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不同产地云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道地产区大理鹤庆马场和非道地产区沾益大坡乡云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今后建立云当归化学指纹图谱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大理鹤庆马场云当归中鉴定出了54个化合物,沾益大坡乡云当归中鉴定出了55个化合物,得率分别为0.78%和0.53%,所鉴定的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色谱峰面积的99.21%和99.17%。  相似文献   

7.
BN-2在小麦花药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BN-2对小麦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中添加BN-2可明显缩短出愈时间3-7d,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BN-2在低浓度1.0-5.0ug/L对愈伤组织诱导起促进作用,而当浓度升到10.0ug/L时,则有抑制愈伤组织形成的趋势,BN-2与KT配合使用对绿苗的分化及产量效果更好,适宜的浓度的配比为KT0.5mg/L BN-21.0ug/L,结苗率和绿苗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6%和46.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HENE)被EB病毒(EBV)感染后,c-myc和p53表达的变化,以探讨EBV和这些癌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用EBV或EBV加TPA感染(简称E和ET组),分别用抗补体免疫荧光法(ACIF)和磁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检测EBV核抗原(EBNA)及癌基因c-myc和p53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10例入胚鼻咽上皮细胞波EBV感染后,EBNA全部阳性,c-myc、p53总表达和p53突变型的表达明显增加,E组阳性细胞分别为(39.4±16.8)%、(18.6±11.0)%和(11.6±2.0)%,ET组为(458±16.9)%、(7.4±2.4)%和(8.0±3.5)%,与不受病毒感染的对照组〔(0.0±0.0)%、(3.8±2.3)%和(3.6±2.1)%〕的差别,除ET组p53总表达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提示EBV感染鼻咽上皮,可导致某些癌基因的活化和表达增强,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使用程序升温汽化(PTV)、大体积进样(LVI)、负化学电离(NICI)的气质联用(GC/MS)条件测定24各肯机氯农药的方法,离子源温度设在150℃,这也是NICI选择离子监测(SIM)的最佳温度。PTV进样参数也设在最佳状态,不分流-GC-NICI-MS法测定农药的灵敏度比不分流-GC-EI-MS法高出约7.8-360倍,分流-LVI-GC-NICI-MS法又比不分流-GC-NICI-MS法的灵敏度高要80倍以上。本文介绍用分流-LVI-GC-NICI-MS法对河水中的农药进行测定,并采用微液-液萃取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在河水样品中添加2ng/l和20ng/l的农药标准品并测得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5%-111%(RSD:2.9%-15%)和92%-105%(RSD:0.5-5.6%),方法检测限范围为0.004-2.2ng/L。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接种于含0.5%单糖和低聚糖的糖发酵培养基内,置于36℃培养箱内发酵6h,转入25℃室温下继续发酵,分别用0.0455 mol/L NaOH溶液滴定产酸量,用倒置产气管测量产气量作为参比试验,计算产酸量和产气量的相对比值,估算非发酵糖的相对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几种低聚糖用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鼠寒沙门氏菌测得的非发酵糖含量分别为:低聚果糖(FOS)52%-54%;低聚异麦芽糖(IMO-500)86%-89%;低聚异麦芽糖(IMO-900)92%-94%;甘露糖蛋白(MOS-Pr)92%-93%。  相似文献   

11.
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定辛硫磷在甘草上的安全使用技术标准,采用田间试验和液相色谱法,测定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样品经乙腈提取、柱层析法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小检出量为1.00×10-9g,最小检出含量为0.005 mg/kg。不同进样量测定结果表明,在0.1~10μg/mL的范围内,辛硫磷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2190X+0.1658(r2=0.9940)。甘草中辛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在81.7%~85.1%之间,RSD介于3.39%~5.91%之间,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辛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在90.9%~95.3%之间,RSD介于2.89%~4.07%之间,各项指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检测限量的要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药后不同时期甘草根及土壤中辛硫磷的残留含量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分别为CT=1.0024e-0.1027T(r=0.9715)和CT=0.4577e-0.0402T(r=0.9836),残留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75 d和17.24 d;40%辛硫磷乳油依推荐剂量1次施药后40 d,2次施药后53 d,在甘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均低于0.05 mg/kg,因此建议40%辛硫磷乳油在甘草上依推荐剂量1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40 d,2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53 d。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剂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病株率、病薯率、病情指数3个方面评价了8种供试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其中,5%神农丹颗粒剂45 kg/hm2、10%福气多颗粒剂30 kg/hm2、22%吡虫.辛硫磷乳油9 L/hm2、35%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15 L/hm2和40%毒死蜱乳油15 L/hm2的防治效果较好,株防效为77.96%~89.83%,薯防效为85.30%~97.91%,病情指数防效为83.06%~98.94%。综合防治效果、药剂毒性、施用成本等因素,建议生产上施用22%吡虫.辛硫磷乳油9 L/hm2和35%辛硫磷微胶囊15 L/hm2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相似文献   

13.
液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的辛硫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gilent 1100液相色谱仪,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VWD)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红柿中辛硫磷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其添加回收率在82.0%~97.6%,变异数小于5.62%,符合国家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的要求。将此方法用于测定西红柿中辛硫磷的残留量,检测过程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4.
不同药剂对铜绿丽金龟卵和幼虫室内药效及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1种杀虫剂对铜绿丽金龟卵和幼虫室内药效及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吡虫·辛硫磷乳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铜绿丽金龟卵具有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40%甲基异柳磷乳油、40%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90%敌百虫原药、40%毒死蜱乳油、25%吡虫·辛硫磷乳油、10%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铜绿丽金龟二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持久防效;吡虫啉与辛硫磷复配防治铜绿丽金卵和二龄幼虫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药剂和组合的水稻纵卷叶螟田间防治效果和保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毒·辛EC在推荐用量下,对水稻纵卷叶螟7d后的防治效果达94.83%,保叶率47.53%;14d后的防治效果达87.21%,保叶率48.49%,较单独使用辛硫磷或毒死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包衣量为1:15~1:75的3%辛硫磷微胶囊种衣剂进行玉米室内发芽试验,结果证明其对当地主栽玉米品种的发芽、成苗安全;通过对不同叶龄玉米植株叶面喷雾的室内、外试验,表明该药剂剂型对玉米的叶面接触安全性高于同剂量的乳油。  相似文献   

17.
几种药剂防治苹果绵蚜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化学防治苹果绵蚜的药剂及施药方法,笔者选用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40%毒死蜱乳油、40%辛硫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毒.氯乳油、40%辛硫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增效剂6个药剂进行处理,使用东方红牌高压机动喷雾器,采用淋洗式的施药方法,对苹果绵蚜进行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6种药剂,在药后7 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30%污泥蓼乳油对甘薯天蛾幼虫及其天敌螟蛉悬茧姬蜂的影响,测定了污泥蓼乳油及其对照药剂辛硫磷和毒死蜱对两者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在甘薯天蛾幼虫2龄期施药,污泥蓼,辛硫磷和毒死蜱药后1d的防效分别为0.2%,94.6%和95.7%,药后3d的防效分别为72.7%,87.7%和97.5%,药后5d的防效分别为93.3%,63.6%和91.1%,药后10d的防效分别为86.3%,48.7%和61.2%.30%污泥蓼、50%辛硫磷和50%毒死蜱处理螟蛉悬茧姬蜂成蜂和蛹后,前者的存活率分别为98.7%,31.3%%和20.7%,后者的存活率分别为98.6%,41.3%和24.6%;残存成蜂对甘薯天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是46.7%,16.7%和713%.表明污泥蓼对甘薯天蛾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相比,尽管其作用速度较慢,但持效性好,且对天敌螟蛉悬茧姬蜂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16%多菌灵·辛硫磷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根腐病和蛴螬的最佳田间使用量。[方法]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种比1∶200)和35%辛硫磷微胶囊悬浮液(药种比1∶16)为对照药剂,研究了16%多菌灵·辛硫磷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60、1∶50、1∶40、1∶20 4个剂量处理对花生根腐病和蛴螬的防治效果。[结果]16%多菌灵·辛硫磷悬浮种衣剂对花生根腐病和蛴螬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35%辛硫磷微胶囊悬浮液。[结论]16%多菌灵·辛硫磷悬浮种衣剂对花生根腐病和蛴螬幼虫的防效及保果效果均较好,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6种杀虫杀螨剂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0.8%阿维·哒螨灵乳油、40%丙溴·辛硫磷乳油、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24%溴虫腈悬浮剂、40%辛硫磷乳油、73%炔螨特乳油,按不同浓度在夏、秋两季分别喷施桑树,用药后5、8、11、14d的桑叶饲喂家蚕。结果表明:2次喷施均未对桑树产生药害;除90%灭多威WP1250、2500和5000倍液处理区有中毒蚕、死蚕外,其它药剂处理区均未发现中毒蚕。用多数药剂喷施后5~11d的桑叶饲喂家蚕,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药后14d的桑叶对家蚕和茧质无明显影响。因此,在桑园中防治害虫时要严格按照推荐浓度来施用药剂,且尽量在喷施14d后采叶饲喂家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