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对青山林场14年生落叶松杂种F2代2组子代测定林进行分析,探讨杂种落叶松F2代是否存在较大的分离,杂种后期生长优势能否保持。试材包括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代的树高同F1代相比未存在较大分离,变异系数平均只增加了2.3%和5.8%,杂种优势稳定且具有较大生产潜力,营建杂种F1代种子园是我国高寒地区大量生产具有较高遗传增益杂种种子的途径之一。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家系内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异,变异系数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加而减小,14年、8年、7年和6年生树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6%、22.1%、23.9%和24.3%。15个杂种F2代家系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增产幅度呈下降趋势,但仍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以小北湖种源作参照,14年生高生长比8年生下降了18.5%,相比于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则下降了10.3%,杂种优势下降了2.4%,但14年生杂种F2代生长优势仍然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超过优良种源小北湖28.1%、43.8%和123.8%,超过长白落叶松种子园7.8%、15.7%和33.8%,杂种优势为7.1%、4.1%和12.1%。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较高,属于强度遗传,遗传增益都在10%以上,材积的遗传增益高达33%,所以杂种落叶松F2代仍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沙棘的杂种优势及杂交种子园营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种杂交试验,确知"蒙古沙棘×中国沙棘"有明显杂种优势。在这一杂交类型范围内,亲本材料不同,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有别。亲本的品质好,性状整齐一致,则后代分化幅度小,经济价值高。在所作过的杂交试验中,以"乌兰沙林"作母本,以中国沙棘冀北种原优树雄株作父本,表现最好。利用这一亲本组合,可直接建立用于生产杂交种子的杂交种子园。杂交种的生态适应幅度优于双亲,而且主要经济性状,较中国沙棘有大幅度提高。还可用杂交种再与大果无刺沙棘雄株建立复合杂交种子园,进一步提高杂交种的遗传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8年生杂种落叶松21个处理为对象,对生长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的结果显示:树高、胸径家系内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其中,树高变异较大的前4个家系为日3×石51、兴5×兴9、兴9×日76-2、日5×长77-3,胸径变异较大的前4个家系为日3×石51、兴5×兴9、兴7×日77-2、兴9×日76-2。对比5年与8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变化的结果显示:兴6×和6、日11×兴2、日12×兴9这3个家系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年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较大。对杂种落叶松3次测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8年生树高、胸径与5年、6年生长性状均为正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对8年生杂种落叶松树高、胸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生长性状杂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最终选择兴6×和6、兴7×日77-2、日11×兴2这3个家系为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其平均树高与胸径遗传力分别为0.652、0.619,遗传增益分别为45.08%、39.97%。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1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年生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均极显著;初步选出日12×兴9、日5×长78-3和日3×兴2三个优良家系,11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799、0.737和0.689,21%入选率时遗传增益分别为4.22%、5.06%和12.08%,3个优良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分别比一般家系总平均值高出了3.50%、9.11%、19.76%,6.99%、5.81%、18.24%和5.36%、5.69%、14.59%。 相似文献
6.
整地方式对杂种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整地方式下杂种落叶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建立固定观测样地48块,连续观测地径、苗高和胸径生长,采用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整地方式对杂种落叶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幼龄期间的地径及苗高生长,高台和穴状两种整地方式较好,另外两种整地方式差些;揭草皮方式在杂种落叶松幼龄时对其苗高生长及地径的作用不明显,但随着幼树的生长,效果越来越显著;在杂种落叶松11龄时,穴状与揭草皮两种整地方式下的平均胸径较大;杂种落叶松4种整地方式对生长的作用效果穴状揭草皮高台现整现造。 相似文献
7.
8.
9.
欧洲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及其杂种在美国的育种策略BailianLiGaryW.Wyckoff前言1850年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栽植了欧洲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杂种落叶松。在北方气候条件下,这些外来树种是最速生的针叶树种。当栽植在北美的条件下,表现出优于本...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同功酶传标记屯英国南部Underdown落叶松杂种种子园商品种子的杂种率。欧洲落叶松无性系种子杂种率为65%;日本落叶松为19%检测了种子园中各配子间的交配状况。两亲本树种的繁殖能力及花期的差异是两树种杂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12 a生落叶松杂交子代测定林10个家系的树高、胸径及立木材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且家系间及家系内均存在较丰富变异,生长最好家系与最差家系的比值由大至小顺序为材积、胸径和树高.3个性状的遗传力均较高,属强度遗传,其遗传增益随树木年龄增加而下降.筛选出的5个家系(日3×兴2、兴7×日77-2、日5×长77-3、日5×长78-3、日3×兴9)表现优良,其中,日3×兴2的树高生长遗传力尤为突出,其遗传增益较3个对照(当地生产用种、小北湖种源、长白落叶松种子园混合)分别提高33.6%、26.2%、和20.9%. 相似文献
13.
14.
以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建立杂种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从日本落叶松5×长白落叶松77.3和日本落叶松5×兴安落叶松9两个家系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授粉后65天左右采集的合子胚在添加0.5 mg·L-1 2,4-D+0.5 mg·L-1 6-BA+0.5 mg·L-1 KT的S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10%.从胚性愈伤组织中筛选出3个具有稳定分化能力的胚性细胞系,其中授粉后65天采集的日本落叶松5×长白落叶松77-3合子胚诱导的胚性细胞系的每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的体胚数、体胚萌发率、植株再生率最高,分别为18.1个,77.O%,28.1%.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为41.8%.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北安市自治林场、牡丹江市林口县青山林场二年生杂种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分对象,2007年10月对各个地点试验林4重复进行每木生长性状测定,估算了树高的变异系数、变异幅度,筛选出生长优良的家系。结果表明,树高遗传变异较大,自治林场二年生杂种落叶松平均变异系数25.6%,青山林场二年生杂种落叶松平均变异系数是26.869%。自治林场、青山林场家系间树高变异幅度分别为53.94~57.90 cm、44.26~48.42 cm、47.85~51.24 cm。家系平均苗高不同地区生长状况不同。自治林场兴5×兴9家系苗期生长较快,是当地的优良家系。青山林场兴5×兴9家系苗期生长较快,是当地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6.
杂种落叶松家系苗期高生长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林口县青山林场落叶松杂种苗与各优良种源苗(2年生)进行变异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存在丰富变异,变异系数在26.8%~46.9%之间,平均为32.8%;各种源间苗高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青山种源杂种苗高生长最快,为49.21cm,小北湖优良种源苗高生长最慢,为22.6cm,青山种源高生长比小北湖种源高生长快117.7%;23个落叶松各家系间苗高差异极显著,生长最快的黑龙江青山Q6号家系(58.04cm)比生长最慢的小北湖家系(22.6cm)快156.8%.各家系内苗高存在丰富变异,变异系数在17.5%~46.9%之间,平均为26.3%.种源内家系间苗高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扦插繁殖配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个主要途径收集了落叶松优良品系,建立了采穗圃,营造了对比试验林。对优良品系无性苗扦插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研究,结果表明:(1)在扦插基质选择上,以河沙为好;(2)插穗地径与生根有较大关系,采穗时应尽量剪取地径大于1.8 mm的插穗;(3)母树年龄越小,插穗生根效果越好,据此,采穗圃以经营5 a为宜;(4)不同品系落叶松的扦插生根能力不同;(5)不同配比、不同浓度的激素至关重要,采用IBA50%+IAA20%+NAA30%的质量分数为5.0×10-5 浓度溶液和IBA60%+IAA20%+NAA20%的质量分数为1.5×10-4 浓度溶液,辅以适量烟酸及链霉素等增效剂处理落叶松插穗,其生根可稳定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二代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一、二代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土壤均无酸化、碱化趋势;一、二代落叶松幼龄林相比,除根际一代落叶松幼龄林交换性钠略低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土壤深度60cm时,盐基饱和度略低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外,在土壤其他深度,一代落叶松幼龄林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盐基总量,交换性阳离子钠、钾、钙、镁的含量均高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落叶松连栽使土壤地力下降,影响树木生长,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钾、镁的含量与落叶松代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样方收获法,对24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生物量为120.55t/hm2,年平均净生产力为8.47 t/(hm2.a),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下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02.17t/hm2,净生产力为8.09t/(hm2.a),其生物量分配格局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在林分产量结构方面,8 m以下树干生物量占其总量的81.80%,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10~14 m,分别占树枝和树叶总生物量的71.11%和73.05%,地下根系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粗根(直径大于5 cm)>根头>中根(0.5~5 cm)>细根(<0.5cm),粗根生物量占根总生物量的53.98%。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落叶松单宁羧甲基化的合成条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如反应温度、分散时间、碱化剂质量浓度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最佳合成反应条件为:氯乙酸与单宁中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值为1.8,分散时间 2 h,碱化温度 60 ℃,碱化剂与单宁中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值为1.4,碱化剂质量浓度 0.2 g/mL,碱化时间 30 min,醚化反应温度 78 ℃,醚化反应时间 4 h.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羧甲基化后单宁中碳、氢含量降低,氧含量明显升高;红外谱图中的特征官能团进一步证实单宁发生了羧甲基化反应.抑菌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落叶松单宁(CLT)对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 62.5 mg/L,最低杀菌浓度(MBC)值为 125 mg/L,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和MBC的1/4~1/2,均比同样条件下的落叶松单宁对以上3种细菌的抑菌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