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0.3),再使用Spearman correlation对这些剩余差异显著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排除了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3个因子,以最后剩余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褐马鸡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作为因变量,采用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其模型为:π(x)=eg(x)/(1+eg(x)),g(x)=22.107-0.004×距最近林边距离+13.623×乔木盖度-0.021×海拔.模型表明,褐马鸡群体的栖息地选择与乔木盖度正相关,与距离林边最近距离和海拔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草原中蒙边境地带春季沙狐洞穴生境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崑  廖志冬  高中信 《林业科学》2006,42(4):126-128
沙狐(Vulpes corsac)又名东沙狐,属食肉目犬科,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带,大致由前苏联东南部卡尔梅克草原到新疆北部,以及蒙古、外贝加尔和我国东北呼伦贝尔草原.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五指山地区洞穴型蝙蝠夏季栖息地的特点和资源状况,于2007年7-8月在五指山地区对13个洞穴进行调查。共采集到蝙蝠14种,其中褐扁颅蝠Tvlonvcteris robustula为海南蝙蝠新纪录,犬蝠Cynopterus sphinx等7种为五指山地区蝙蝠新纪录,洞穴型蝙蝠10种,占海南岛已知洞穴型蝙蝠18种的55.56%。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提示:多数洞穴型蝙蝠分布于低海拔(0-400 m)区域,倾向于高温高湿度的洞穴作为夏季栖息场所,物种分布型的热带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类的蝙蝠多度和频度差异较大。最后,根据蝙蝠的栖息地特点和濒危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大兴安岭林火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生境选择是动物对环境行为适应的重要内容,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目前大多数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目前,针对高黎贡山地区羚牛的生态研究仍然较少,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龙江流域的羚牛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选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羚牛对硝塘的利用强度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2)离硝塘的距离是影响羚牛生境利用强度的重要因子,其次为海拔梯度和平均海拔,离公路、水源和人便道的距离对羚牛生境利用强度影响不显著;3)研究区域设置的红外相机在硝塘中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最多,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再次验证了直接观察和痕迹观察的结果。因此,保护好独龙江流域的羚牛关键在于保护好硝塘以及附近连片的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7.
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猞猁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包括海拔、植被类型、隐蔽度、坡度、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栖息生境的偏爱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猞猁冬季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 000m,食物丰富度>100 gDM/100 m2、隐蔽度≤0.3、水源距离<1000m、人为干扰距离>2 000 m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中活动,喜欢活动于坡度较陡的生境,且多集中与上坡位.猞猁对坡向和雪深无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熊猫生境研究的论述,介绍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金崑  朱辉  马建章  高中信 《林业科学》2004,40(4):130-134
本文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 ,对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影响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放牧家畜干扰、水源、人为干扰 ,其次是坡度、坡位、坡向、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 ,风向也有一定影响。其采食生境选择的倾向性依次为 :放牧家畜干扰距离 >2 0 0 0m ,水源距离≤ 10 0 0m ,坡度 5~ 2 5° ,人为干扰距离 >10 0 0m ,坡位在中坡 ,植被类型是针茅或针茅 羊草群落 ,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养獾场建设、养殖设施与设备、饲料、饲养与管理、疾病防治、日常管理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山槐优树选择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槐标准木的形质指标与立木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做相关分析的结构表明,山槐各形质因子与材积均有相关性,它们完全可以作为评价立木优劣和进行山槐优树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Large-scale information on habitat suitability is indispensable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ctions to further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large-spatial requirements. So far, remote sensing based habitat variables mostly included environmental and land cover data derived from passive sensors, but lacked information on vegetation structure. This is a serious constrai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specific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in contrast to passiv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may bridge this gap in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t the landscape scale. We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of LiDAR data to quantify habitat suitability for capercaillie (Tetrao urogallus), an endangered forest grouse in Central Europe, in a forest reserve of 17.7 km2. We used continuous variable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and structure from first and last pulse LiDAR data and presence–absence information from field work to model habitat suitability with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GLM). The two final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s explained the observed presence–absence pattern moderately well (AUC of 0.71 and 0.77) with horizontal structure explaining better than vertical structure. Relative tree canopy cov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with intermediate values indicating highest habitat suitability. As such, LiDAR allowed us to translate the results from habitat modeling at the landscape scale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at the local scale at a level of detail that hitherto was unavailable for large areas. LiDAR thus enabled us to integrate individual habitat preferences at the scale of entire populations and thus offers great potential for effective habita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endangered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2007~2010年,在甘肃岷山地区开展了羚牛的调查研究,为了清楚了解羚牛对栖身地的选择性,研究人员选用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的估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羚牛的栖息环境明显受到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类型及植被起源的影响,其对20°~30°坡度并且处于上坡位的地理环境选择性强;而在坡向的选择性上不具明显偏好。活动范围集中在2 500 m以下的海拔区间,尤为偏好1 500~2 000 m的海拔区间;喜欢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环境中,并且对原始森林具有明显偏好,其次为次生林。在数据分析及其他羚牛栖息地选择的因素组合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羚牛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Vanderloge和Scavia选择指数方法研究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4种有蹄类动物在栖息地选择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形小的种类更倾向于选择低海拔植被类型;地貌方面,斑羚倾向于脊部,毛冠鹿倾向于谷地,鬣羚倾向于坡面和谷地,羚牛呈现随机选择;羚牛、鬣羚、斑羚对5 km内的居民点表现出回避。4种动物对栖息地植被、地貌和居民点距离的选择,反映出其生态位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钳嘴鹤迁徙期觅食生境选择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2012年5月31日至9月13日多次对迁徙途径西双版纳的钳嘴鹳觅食生境选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钳嘴鹳觅食生境选择的主因子是人为干扰、水、食物、隐蔽物,最适觅食生境是无人类干扰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有相对稳定食物的浅水湿地。  相似文献   

18.
原宝东 《林业科技》2011,36(1):25-29
2008和2009年3—5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广西宜州龙江河畔赤腹松鼠春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赤腹松鼠喜欢郁闭度好、水源距离10-50m、坡度20—40°、避风性良好、坡向东坡和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住、食物因子良好,人为干扰距离10-20m,海拔50—150m,乔木密度〈50株,灌木密度50~200株,乔木距离1~4m,灌木距离〈2m的栖息地;水源距离、坡度、海拔、灌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灌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郁闭度、避风性、坡向、坡位、食物因子、乔木密度和乔木距离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