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卢俊德 《青海草业》2009,18(3):44-45,34
截至2008年,兴海县暖棚建设已达2980栋,占全县牧户总数的39.6%,分析认为以兴海县为代表的青南牧区,发展畜牧业,一定要以暖棚、围栏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加强配套建设的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以改变牧民群众传统的养畜观念和养殖习惯,真正做到科学养畜,从而才能发挥暖棚等草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达到发展畜牧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畜牧兽医》1999,26(10):48
启动甘孜州畜牧业“燎原计划”是户营条件下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和“科教兴牧”的桥梁与途径,是实施省畜牧业增收计划和家庭牧场建设的具体措施。它是选择牧区已完成三配套建设且条件较好的户(家庭牧场)和农区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农户(牧业示范户)为基本单元,以科技服务为基本手段,以提高养畜水平为基本目标,使农牧民获得良好效益,实现富民裕州的目的。首期选择的“燎原计划”实施户有2290户。半年来,共为实施户发放优良草种18650公斤,种草1796亩;建养畜暖棚68户,共计4805平方米;投放南江黄羊54只,并开展了牦牛本选、绵羊改良工作;为实施户所有牲…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玛曲县草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了玛曲县高寒草地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评价了各草地类型的产量与质量,在分析草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草地生产力、以草定畜、调整畜群结构、暖棚养畜、依法治草等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甘肃飞播牧草的成效和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从改善生态,治理国土,建设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等方面,总结了甘肃省8年飞播牧草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近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作者认为:飞播牧草只有和加工、养畜、围栏、承包相配套,与发展家庭牧场,兴办经济实体结合起来,建立草畜商品基地,才能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共和县江西沟地区种养两用暖棚养畜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示范户和对照户,通过在暖棚内进行温度、湿度、牲畜保膘、繁活率等指标的测定,其分析结果表明,暖棚种菜后对暖棚养畜无负面影响,其湿度、温度无明显差异,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暖棚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海南州高寒草地荒漠化治理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总结了海南州高寒干旱草地荒漠化特征和成因,分析出气候变化、毁草开荒、超载过牧、鼠类危害、利用不当、执法不严等是草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荒漠化草地实行人工补播优良牧草、灭除毒草、消灭鼠害、禁牧封育、暖棚养畜、营造饲料护牧林等措施,提出了防止草地荒漠化的对策及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草地畜牧业家庭牧场优化经营模式,针对牧区所面临改善草原生态、提高放牧管理水平,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问题,通过政府支持、部门资金整合、项目捆绑、嘎查自筹及融资,牧民自筹,企业赞助等形式,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牧业稳步增效、牧民持续增收的新牧区发展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为总结草地畜牧业家庭牧场优化经营模式打下基础,成为呼伦贝尔市新牧区建设的典型试点嘎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祁连县立足高原冷凉气候特点,积极探索高寒草地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新途径,坚持走科学养畜、建设养畜的之路,大力推广暖棚饲养、饲草料种植及秸秆氨化、青贮、加工等技术,从"靠天养畜"向"科技兴牧、生态兴牧、产业兴牧"转轨,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现将建设效益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草地家庭生态牧场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丰 《草业科学》2004,21(8):56-58
针对目前科尔沁天然草地超载过牧、普遍退化的实际,论述了家庭生态牧场的概念和建设家庭生态牧场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建设家庭生态牧场的可行性,提出了家庭生态牧场的总体规划模式,确定了每个家庭生态牧场家畜饲养规模控制在300个羊单位以内、出栏率达到100%;各类可食饲草料年生产能力208 065 kg;天然放牧场113.3 hm2,打草场20 hm2,多年生豆科人工草地6.7 hm2,青贮饲料地3.3 hm2的草畜平衡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苏尼特右旗家庭牧场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尼特右旗在家庭牧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牲畜数量过多,草地超载过牧,家畜结构不合理,草地经营粗放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建议在该旗家庭牧场建设过程中使资源,环境与经营管理形成合理配置,使家庭牧场经营更加完善,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西藏自治区当雄县龙仁乡选择101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入户调查与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的草地资源以及牧户的家畜养殖、草畜供求和家庭收入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工草地建设、草地载畜量、草畜配置以及牧户的饲草收贮、家畜饲养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从提高人工饲草产量和质量、优先发展季节畜牧业、引导新型种草和养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两种草地类型的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牧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模型模拟分析和文献查阅研究,深入剖析牧户家庭的草场参数、家畜参数、饲料参数、气象参数和经济参数等,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草地生长速率、草畜能量平衡状况和经济效益收支现状,以期为指导当地的家庭牧场可持续经营提出可靠依据.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云贵高原草地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在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中,采取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将子专题试验区创办为小型示范牧场,及时将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测土施肥、草地及畜群监测、饲料供需预算、草畜季节动态平衡、全日制放牧等科研成果反馈应用于生产,实现人工草地优质高产稳产,产量、盖度、效益逐年提高,示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郭章栋  冀昊  李敏 《草地学报》2022,30(2):278-287
本文利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74份牧民调查数据,从人力、社会、经济、金融和自然资本5个维度刻画牧民的家庭资源禀赋,通过建立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揭示了家庭资源禀赋对牧民畜牧业代际传递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草原补奖政策对家庭资源禀赋影响牧民畜牧业代际传递意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1.83%的牧民...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西繁东育"工程经济、生态效益核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民关心的经济收益问题,核算了"西繁东育"的经济收入;同时,参考Robert Costanza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以及谢高地等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青藏高原生态资产价值的评估,对"西繁东育"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估算.藏系绵羊羔羊、淘汰母羊和牦牛牛犊西繁东育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收益分别为38.98,47.12元/只和212.6元/头,而因此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高达5 301.85元/个羊单位和15 953.31元/头,在青海实施"西繁东育"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牧户抗灾保畜能力,因此而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6.
于2011年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里图牧场典型草原3户家庭牧场进行了关于草畜生产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户家庭牧场均超载放牧,其载畜率分别为1.01、0.73和1.17头/hm2。通过运用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对3户家庭牧场现有载畜率进行优化:牧户1应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2.5%。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82头/hm2;牧户2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5.0%,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50头/hm2,同时。启动品种改良计划;牧户3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28.8%,载畜率优化调整为O.77头/hm2。。调研结果表明,草畜能量平衡模型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牧民们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荒漠草原区无霜期短、水资源缺乏、饲草料匮乏等实际情况,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部荒漠草原区具有灌溉条件和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养殖合作社,开展了草田轮作技术研究。通过牧草和经济作物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栽培、适时收获等技术集成,进行“紫花苜蓿—草谷子—马铃薯—青贮玉米”的轮作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以增加牧草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提高该地区土壤肥力和获得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该地区草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云阳县天然草地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改良三峡库区 (云阳县 )天然草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 ,配置优良畜种 ,调查畜群结构等配套技术组织生产 ,提高了草地———山羊生产系统的潜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王晓勇 《青海草业》2006,15(3):46-48,52
近四十年来,海晏县的草地鼠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有效地遏制了草地鼠虫害泛滥和危害日趋加重的现象,为促进海晏县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是自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地区资金规模最大、受益农牧户最多的惠民政策,是通过给予农牧民补助奖励,支持鼓励农牧民合理利用草原、加快发展草牧业,解决人草畜矛盾的关键措施。中央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加大扶持力度,并按照“四到省”和“五到户”的原则,由地方政府结合地域实际创新性地落实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补奖前的2011年相比,草原鲜草产量提高了9.07%,植被综合盖度从51.0%提高到55.3%;政策执行以来,牛出栏率提高了1.3%,羊出栏率提高了4.2%,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食畜总量增加0.27亿头(只),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经济目标;政策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牧区人口转移,牧民对政策满意度高。当前,草原地区生产生态还不够协调平衡,人草畜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