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筛选诊断脂肪肝生物标志物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随机采集77头产后7 d中国荷斯坦奶牛血清,测定生理生化指标。根据Reid方程计算的Y值将奶牛分为正常组(Y>1)和脂肪肝组(Y<1),比较两组奶牛血清指标的差异,并与Y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组间差异与相关性显著的指标作为生物标志物,用ROC曲线评估生物标志物的AUC值、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和最佳临界值。将Reid方程诊断脂肪肝的准确率作为标准,用非酯化脂肪酸(NEFA)、谷草转氨酶(AST)的最佳临界值检测461头奶牛患脂肪肝的情况。[结果] 生理生化检测结果表明NEFA、葡萄糖(Glu)、AST、谷丙转氨酶(ALT)在2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总蛋白(TP)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NEFA、Glu、AST、ALT、T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n)与Y值显著相关(P<0.05),可作为生物标志物;NEFA、AST、ALT和Gln的AUC值>0.5能准确诊断脂肪肝,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1.8%、72.7%、63.6%和54.5%,特异性分别为92.8%、89.4%、84.8%和69.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71.74 μmol/L、95.50 U/L、46.50 U/L和64.60 ng/mL。用NEFA、AST和NEFA+AST最佳临界值诊断脂肪肝的准确率分别高达89.96%、73.49%和69.08%。Y值诊断发病率为54.01%,NEFA、AST、NEFA+AST诊断出的发病率分别为48.59%、39.70%和37.31%。[结论] NEFA、AST、ALT和Gln可用于快速、准确地诊断脂肪肝。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20,(1):153-161
为了研究运动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和体况相近围产期健康高产奶牛30头,将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5)为非运动组;试验组(n=15)为运动组,分别采集-21,-7,0,7和30 d晨饲前静脉采血10 mL,分离血清检测生化指标、NEFA、BHBA和免疫指标,用SPSS 22.0的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组ALT在-7,0,7,30 d及AST在7,30 d和ALP在0,7,30 d显著(P<0.05)高于非运动组。运动组GLB、A/G和TP在-7,0,7和30 d和非运动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GLB和TP显著高于非运动组。非运动组和运动组NEFA在分娩当天升高进而下降,非运动组NEFA趋势变化曲线高于运动组,分娩当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P<0.05)。运动组与非运动相比Ca分娩当天和产后30 d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运动组分娩当天IgG、产后7 d TNF-α和产后30 d IgG和TNF-α显著(P<0.05)高于非运动组。综上表明,围产期奶牛分娩前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维护围产期奶牛肝脏功能,提高GLB和TP的水平,维持产后Ca、IgG和TNF-α稳定,有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产前运动对围产期奶牛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为围产期奶牛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试验选取年龄相似,体况评分、胎次和预产期相近的经产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试验组(TRT组)和对照组(CON组),每组12头,统一饲养管理。于预产期前21 d开始,TRT组奶牛每日09:00和16:00以<3 km/h的速度运动1 h,每头奶牛每日总运动量为(4.0±0.2) km/d;CON组自由活动。分别在预产期前21、7 d、分娩当天及产后7、30 d (分别记为-21、-7、0、+7和+30 d),于晨饲前采集血液,测定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β-羟基丁酸(BHBA)、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肌酐(CREA)及尿素(UREA)浓度。结果显示,试验期间,TRT组血浆NEFA、BHBA浓度与CON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0.05<P<0.1),-7 d时TRT组NEFA浓度显著低于CON组(P<0.05);TRT组血浆GLU浓度变化较CON组平稳,在+30 d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两组血浆TG浓度均在分娩当天急剧下降,产前血浆TG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分娩后各时间点(P<0.01),+30 d时TRT组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血浆UREA、CREA浓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以<3 km/h的速度进行运动(4.0 km/d±0.2 km/d),可有效降低围产期奶牛血浆NEFA和BHBA浓度,缓解能量负平衡(NEB)压力。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阐明酮病奶牛血液病理学变化,为酮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围产后期10头奶牛,根据血酮仪检测β-羟丁酸(BHBA)的浓度进行分组,检测2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酮病奶牛血中BHBA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而游离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Glu)含量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BHBA、NEFA都超出正常范围;碱性磷酸酶(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血肌酐(CREA)和L乳酸盐(L-ACT)显著升高(P0.05),而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酮病组奶牛血钙(Ca)浓度降低且低于正常范围;且酮病组奶牛血浆中牛结合珠蛋白(HP)极显著高于健康组,血浆中白介素1β(IL-1β)酮病组高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血液中能量代谢、肝功、矿物元素和炎性因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为诊断与预防酮病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奶牛体况、血浆生化指标与酮病的关系,试验选择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牧场94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血浆β-羟基丁酸(BHBA)浓度分为酮病组(K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GLM模式、皮尔逊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体况评分(BCS)、血浆BHBA、游离脂肪酸(NEFA)、甘油三酯(TG)与奶牛酮病存在强相关性,奶牛分娩当天BCS3.625、血浆BHBA0.68 mmol/L、血浆NEFA0.78 mmol/L时,奶牛有患酮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8):93-96
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肝功能指标与奶牛酮病的因果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葡萄糖(Glc)、游离脂肪酸(NEFA)、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胆碱脂酶(CHE)、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中总胆红素(TBIL)对酮病的预警作用。从2012年4至6月,在中国黑龙江省某个采取自由卧栏、TMR饲喂,具有完善的牛场管理系统的集约化奶牛场,随机选取表面健康和酮病奶牛共60头,在产后14~21d之间清晨空腹采取血浆样品。奶牛血浆β-羟丁酸(BHBA)浓度超过1.20 mmol/L被归类为酮病状态。通过ROC分析确定酮病预测的临界值。结果显示:NEFA、AST、CHE和TBIL可作为预测酮病发生的有效指标,预警值分别为NEFA0.76 mmol/L,AST104.0 U/L,CHE139.5 U/L,TBIL3.25μmol/L;NEFA敏感度为64.5%、特异度为91.7%,AST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85.4%,CHE敏感度75.0%、特异度59.4%,TBIL敏感度58.1%、特异度83.3%。结果表明:Glc、AST、CHE、TBIL、DBIL和NEFA与酮病紧密相关。与Glc和DBIL不同的是,AST、CHE、TBIL和NEFA可作为预测酮病发生的有效指标,并且一些肝功指标可以作为预测酮病发生的高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7.
伊犁马1000m速步训练赛各阶段静脉血中血气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TAT血气分析仪检测12匹伊犁马1000 m速步训练赛静息、热身后及赛后即刻、15 min、30 min、60 min时静脉血中的血气指标,并对各血气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前后静脉血中PvCO2、PvO2、HCO3、TCO2、SvO2和Glu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pH、BE和Ca2+在赛后即刻均明显降低,但经15 min休息后都基本回升到静息水平;K+、Hct和Hb在赛后即刻均显著增加(P<0.05),但经15 min休息后都基本回降到静息水平。血液pH与BE、HCO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Hct、Hb与pH和HCO3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BE、HCO3、TCO2、Hct和Hb对酸碱平衡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Na+、K+和Ca2+对机体运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盐碱化草地对菊芋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草地上种植的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不同生育期的离子分布,以期了解和揭示菊芋在不同盐碱胁迫下K+,Na+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随土壤盐度的增加,菊芋植株Na+含量显著增加,K+含量和K+/Na+值显著下降(P<0.05),不同器官K+/Na+值的变化顺序为:叶片>茎>根系。随土壤盐碱度的增加,根系K+,Na+的选择性吸收比率ASK,Na升高;中度盐碱胁迫下菊芋现蕾期茎和叶片的选择性运输比率TSK,Na升高,而在重度胁迫下则下降。同一盐碱程度胁迫下,叶片TSK,Na>茎TSK,Na,地上部K+,Ca2+,Mg2+含量和K+/Na+值大于地下部,而Na+含量小于地下部;不同生育期相比,在现蕾期菊芋中Na+含量较低,K+下降幅度小,K+/Na+值最高。  相似文献   

9.
复合植物精油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精油(OCT)对脂多糖(LPS)刺激仔猪肝脏的保护作用。选取18头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OCT+LPS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与LPS组饲喂基础日粮,OCT+LPS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 mg/kg OCT。试验期21 d。于试验第21天,LPS组与OCT+LPS组仔猪腹腔注射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 h后采血,6 h后屠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提高了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转肽酶(GGT)、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力(P0.05),肝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仔猪肝脏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10(IL-10)、胰岛素样因子(IGF-1)、丝氨酸蛋白激酶(mTO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日粮中添加50 mg/kg的OCT,可缓解LPS导致的仔猪血浆ALT、AST、GGT活力的升高以及肝脏i-NOS活力的升高(P0.05),且有缓解LPS导致的仔猪肝脏MPO活力升高的趋势(P0.1),另外可缓解LPS导致的仔猪肝脏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升高以及EGF、IL-10、IGF-1、mTOR等基因相对表达量的降低(P0.05)。综上可知,日粮中添加50 mg/kg的OCT可缓解LPS刺激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提高仔猪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进而缓解LPS刺激导致的仔猪肝脏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0.
于规模化牧场随机选取围产期健康奶牛18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头,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添加制备的保健颗粒(每头牛40 g/d),于分娩当天连续饲喂7 d,采集并检测血液、乳汁和尿液中的相关代谢指标。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保健颗粒组奶牛酮病的发病率降低33%,患脂肪肝的风险降低22%。(2)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前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在产后3 d,试验组AST、AST/ALT、TBIL和NEF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GLU水平显著升高(P<0.05);产后7,14,21 d,试验组AST、AST/ALT、TBIL、GGT、LDH、GLO、NEFA、BHBA极显著降低(P<0.01),而A/G和GLU水平有显著的升高(P<0.05)。(3)试验组的日产奶量在产后0~9 d低于对照组,但在产后10~21 d均有所升高;乳脂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21 d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Lactose在产后21,32 d显著升高。(4)试验组KET水平在产后7~21 d均显著降低;WBC、VC水平在产后3,7 d显著低于对照组;pH水平在产后14 d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发生,随机选取黑龙江某集约化牛场,产后14~21 d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对氧磷酶1(PON1)、葡萄糖(GLU)、游离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检测,阐明奶牛围产期PON1在奶牛酮病发生风险的预警作用。结果表明,酮病组较对照组奶牛血浆中PON1活性和含量显著下降。PON1含量、活性与GLU、BHBA、NEFA和AST均有显著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酮病预测值为血浆PON1含量46.79 nmol/L、GLU3.04 mmol/L、AST100 U/L、NEFA0.82 mmol/L。试验表明,PON1、GLU、AST和NEFA均可用作预测奶牛酮病发生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87-1392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后期奶牛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探讨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相关指标的发生特点,为围产后期奶牛产后保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年龄、体况、胎次相近的二胎以上无疾病史的健康奶牛30头,于分娩当天(0d),产后1,2,3,7,14,21d清晨饲喂前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血钙(Ca2+)、血磷(P3+)和血镁(Mg2+)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试验期内30头试验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为46.7%,酮病的发病率为40.0%,低血钙的发病率为33.3%;血液中NEFA的浓度在分娩当天最低为(0.33±0.17)mmol/L,与产后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NEFA浓度从产后1d逐步升高。奶牛分娩当天血糖浓度最高为(6.40±1.55)mmol/L,与产后1,2,3,7,14和21天的血糖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奶牛产后在7~21d时,血液中BHBA浓度逐步升高,其中第21dBHBA浓度最高为(0.84±0.68)mmol/L,与0,1,2和3dBHB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当天Ca2+浓度为(2.29±0.31)mmol/L,与其他各天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0d起,血清中P3+浓度逐步升高,其中0d相对于3,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Mg2+浓度产后1d最低为(1.56±0.42)mmol/L,0d血清Mg2+浓度与产后1,2,3,7,14,21d血清Mg2+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21d血清Mg2+浓度逐步升高,并处于平稳趋势。结果表明,该牛场奶牛产后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及保健,对于集约化高产奶牛场应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通过饲料添加剂对分娩牛保健,来预防围产期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NaCl胁迫对苜蓿幼苗生长及不同器官中盐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景艳霞  袁庆华 《草业学报》2011,20(2):134-139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盐浓度处理为0,0.1%,0.3%,0.5%,0.7%,0.9%)苜蓿不同器官的生长情况(存活率、根长、茎长、叶片数),以及不同器官中Na+、K+、Ca2+、Mg2+的含量,并分析了K/Na、Ca/Na、Mg/Na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存活率、根长、茎长与盐浓度呈负相关,且当NaCl≤0.1%时,有利于苜蓿的生长。除根茎叶中Na+含量、根中Ca2+与盐浓度呈正相关,茎叶中的Ca2+与盐浓度相关性不明显外,根茎叶中K+、Mg2+、K/Na、Ca/Na、Mg/Na均随盐浓度增加而显著下降,且盐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另外从离子角度讨论了盐对苜蓿的毒害以及耐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盐土条件下牧草栽培技术,以4种禾本科牧草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措施对饲草体内Na+, K+, Ca2+, Mg2+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下植株体内各离子含量差异显著(P < 0.05),覆秸秆与添加保水剂处理饲草各部分Na+含量及Na+/Ca2+显著低于对照;K+, Ca2+, Mg2+含量和K+/Na+显著高于对照.离子运输选择性系数SK+/Na+均以覆秸秆处理与添加保水剂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 < 0.05).相同栽培措施下甜高粱(Sorghum saccharatum)与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se)体内的K+/Na+在茎、叶中的分布显著高于青贮玉米(Zea mays)和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在盐土条件下,覆秸秆和添加保水剂处理可使饲草地上部分的Na+含量降低,K+含量升高,维持饲草体内较高的K+/Na+和SK+/Na+值,提高饲草的耐盐性;不同饲草品种之间耐盐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向脂多糖(LPS)诱导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脂代谢紊乱模型中添加不同浓度(2、8、16 μmol·L-1)的丁酸钠,探讨其对细胞脂代谢的调控机理及炎症损伤的修复作用。分别用1 000 ng·mL-1 LPS刺激MAC-T细胞9 h后,检测细胞脂滴面积及三酰甘油(TG)含量;用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刺激MAC-T细胞1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试验共分为5组:对照组、LPS处理组、2 μmol·L-1丁酸钠+LPS处理组、8 μmol·L-1丁酸钠+LPS处理组和16 μmol·L-1丁酸钠+LPS处理组,分别对细胞TG含量、AMPK信号通路蛋白、脂代谢关键基因以及相关炎症因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PS会造成MAC-T细胞总脂滴面积显著下降(P<0.05),TG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对MAC-T细胞凋亡率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组TG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P-AMPK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脂合成代谢相关基因ACC、SCD-1以及FAS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脂分解代谢相关基因CPT-1、CPT-2以及ACO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炎症因子TNF-α和IL-6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PS处理组相比,(2、8、16 μmol·L-1)丁酸钠+LPS处理组TG含量有一定程度上升,P-AMPK表达水平下降,脂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上升,脂分解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下降,炎症因子TNF-α和IL-6含量下降。本研究表明丁酸钠会通过AMPK通路激活脂合成代谢,调控TG的合成,并且对MAC-T细胞的炎症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择黑龙江省2个牛场高产奶牛,在产后60~90d调查卵巢静止,检测发情和卵巢静止奶牛生殖激素,能量代谢,肝功能和矿物质等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和ROC分析对牛场产后卵巢静止进行预警评估。结果显示:2个牛场(Ⅰ,Ⅱ)卵巢静止发病率分别为29.5%,47.2%,主要由于产后早期能量负平衡。2个牛场卵巢静止组与发情组相比,血浆中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的升高。牛场Ⅰ,当产后60~90d奶牛血浆中BHBA0.94 mmol/L、NEFA0.56 mmol/L、AST95.5U/L时;牛场Ⅱ,当奶牛产后60~90d血浆中BHBA1.00mmol/L、NEFA0.585mmol/L、AST103.5U/L时;奶牛患卵巢静止的风险增高。结果表明,奶牛产后发生的能量负平衡可扰乱奶牛发情周期的生殖激素分泌,是引起2个牛场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主要病因。奶牛泌乳早期血浆中NEFA、BHBA和AST等指标可用于产后卵巢静止的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复合植物精油(OCT)对脂多糖(LPS)刺激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8日龄左右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LPS组和OCT组。对照组和LPS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OCT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50 mg/kg OCT。试验期21 d。于试验第21天,LPS组和OCT组仔猪注射LPS(100μg/(kg·BW)),对照组仔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3 h采血;6 h后,屠宰全部仔猪取肠道样品测定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5),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浆和空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PS组相比,OCT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提高趋势(P>0.05);血浆CAT、空肠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0 mg/kg O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改善仔猪肠道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复合植物精油(OCT)对脂多糖(LPS)刺激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8日龄左右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LPS组和OCT组。对照组和LPS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OCT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50 mg/kg OCT。试验期21 d。于试验第21天,LPS组和OCT组仔猪注射LPS(100μg/(kg·BW)),对照组仔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3 h采血;6 h后,屠宰全部仔猪取肠道样品测定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5),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浆和空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PS组相比,OCT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提高趋势(P0.05);血浆CAT、空肠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0 mg/kg O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改善仔猪肠道结构。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早期预警指标的确立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发生,在黑龙江省东、西部2个集约化牛场(均有250多头泌乳牛)随机选取产前15~2 d,分娩当天,产后2~15 d的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检测试验牛血浆中葡萄糖(Glu)、β-羟丁酸(BHBA)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浓度,了解产后奶牛酮病发生状况;通过检测试验牛产前和产后各肝功指标,阐明奶牛围产期肝功指标与酮病间的关系以及对产后酮病发生风险的预警作用。结果表明:酮病发病率在东部牧场为40%,在西部牧场为45.16%;两牧场产后奶牛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NEFA和BHB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产前奶牛并与酮病呈显著正相关,血浆Glu水平显著低于产前奶牛并与酮病呈显著的负相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东部牧场的预警值为产前血浆AST69.5 U几、Glu4.16 mmo1/L、NEFA0.25 mmol/L、BHBA0.32 mmol/L。西部牧场预警值为血浆AST68.0 U/L、Glu3.97 mmol/L、NEFA0.27眦nol/L、BHBA0.43 mmol/L。结果显示,奶牛产前血浆NEFA、Glu、AST和BHBA指标超过预警值可作为奶牛发生酮病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反映出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以及变化规律,为规模化奶牛场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的饲养管理与产后护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年龄、体况相近的一胎次奶牛5头,经产奶牛5头作为试验动物,在产前7(-7d),4(-4d),1d(-1d)、分娩当天(0d)和产后1,3,5,7,9,11,14,17,20d时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葡萄糖(GLU)、钙(Ca)、磷(P)、镁(Mg)、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甘油三酯(TG)的检测。结果显示,GLU浓度一胎牛在-7,-4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0,3,5,7,9,11,14,17,20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0dGLU浓度最高。Ca浓度一胎牛在0,1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4和-1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分娩当天最低。P浓度一胎牛在0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一胎牛血清P浓度整体高于经产牛。Mg浓度一胎牛在1d时显著低于经产牛(P0.05)。BHBA、NEFA、TG、TP、ALB、GLO一胎牛与经产牛各采血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经产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BHBA、NEFA、TP、ALB、GLO略微的高于一胎牛。结果表明,本试验一胎牛在能量代谢指标与Ca、P、Mg指标上优于经产牛,经产牛产后发生营养代谢病的风险高于一胎牛,建议牧场管理者应重视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工作,最好做到一胎牛与经产牛的分群饲养,加强对经产牛的产后保健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