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M75065)上一段序列为目的片段合成了一对引物,以标准菌株为阳性对照,经过细菌DNA的提取,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测定,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从关节液提取的细菌培养物中扩增出与预期的序列大小相同的821bp片段,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扩增结果为阴性。另外,本方法对HPS的最低检出浓度达到了1.6×106cells/mL。琼脂糖凝胶电泳有特异性条带的送检相关公司测序,与已公布序列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7%。 相似文献
3.
4.
5.
近几年,猪放线杆菌、猪链球菌已成为严重危害规模化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菌,这些病菌可早期定居感染,通过早期断奶管理措施难以控制,由于其血清型多,存在交叉反应抗原,缺乏明显的毒力标志,这给血清学监测、菌苗制备等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6.
7.
8.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在通过对上海一发病猪群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上 ,从发病仔猪肺脏、气管和脾脏检出并分离到 1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 ,兼性厌氧。生化试验为 :接触酶阳性 ,氧化酶阴性 ,鸟氨酸脱羧酶、吲哚和脲酶阴性 ;生长需要NAD ,发酵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蔗糖 ;不分解D 甘露醇、D 山梨醇和海藻糖。用副猪嗜血杆菌的 1 6S小亚单位rRNA和tbpA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 ,通过PCR技术分别从该分离菌株扩增出 82 2bp及 1 9kb的特异基因片段 ,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9.
更有效地控制和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本试验从山西省晋中市疑似猪嗜血杆菌病感染的一个大型规模化猪场采集病料,选择改良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从9头有关节炎、胸膜炎、腹膜炎等症状的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病例中分离到5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菌株。生长特性观察发现分离株为多形性、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生长缓慢(24~48h)。菌落呈光滑露珠样,不溶血。葡萄糖、树胶醛糖、乳糖、甘露醇、蜜三糖发酵和脲酶实验呈阴性,过氧化氢酶实验阳性,该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31-436
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病猪无菌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及心包积液,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卫星试验和核酸测序同源性比对,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为进一步了解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2株菌以及混合菌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1)将2株菌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的同源性各达到96%和99%;(2)致病性试验中,SPF鼠均在接种后24h左右开始死亡,从其心脏、肝脏、脾脏及肺均回收到攻毒菌,表明2株菌均为此次疫病的主要致病菌;(3)通过测定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的LD50分别为5.28×109、3.58×104 CFU/mL,进一步证明二者具有较强毒性。根据2株菌的LD50等体积混合2种菌液注射SPF鼠,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LD50均出现下调,分别为3.70×109、2.51×104 CFU/mL,表明混合感染增强了二者的致病力;(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与临床耐药谱相一致,未出现新的耐受药物;同时筛选出了2种菌的共敏感药物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有利于对疾病的快速治疗与防控。 相似文献
13.
山羊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2003年广西部分地区山羊群发生的疑似山羊痘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的研究。取疑似山羊痘病羊的皮肤丘疹、水泡或脓泡组织的病毒悬液,接种初生羔羊睾丸细胞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病毒能与山羊痘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在感染的细胞浆内发出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病毒悬液接种乳鼠、小鼠、豚鼠、兔子都未发病,而接种3月龄山羊则出现典型的山羊痘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未见出现痘斑,连传3代,均无异常变化。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可以看到在细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150nm~300nm大小,卵圆形、砖形,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利用一对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5株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与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4%。与国外其它毒株的同源性为99.6%和98、8%~99.4%。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山羊痘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与资料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P32基因与疫苗毒和国外毒株之间同源性非常高。将该毒株命名为山羊痘病毒LiuJiang/2003株。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弄清广西各猕猴桃产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作者于2021年8-9月采果期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及宜州市等5个市15个猕猴桃主产县38个代表性果园的成熟果实进行病果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获得174份真菌材料和5份细菌材料,分别使用鉴定真菌的通用引物ITS1/ITS4和鉴定细菌的通用引物27F /1429R做PCR 扩增。将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发现15个主产县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葡萄座腔菌科的2个属Botryosphaeria和Neofusicoccum、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菌属(Diaporthe)、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镰刀菌(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毛霉属(Mucor)和类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其中葡萄座腔菌属、间座壳菌属、二孢菌属和Neofusicoccum为主要真菌,分别占获得真菌材料总份数的47.70%,29.89%,9.20%和6.90%,毛霉属和类拟盘多毛孢属为猕猴桃果实病原菌系首次报道。病原细菌种类有葡萄杆菌(Gluconobacter)、Atlantibacter 和泛菌属(Pantoea),这3个属的细菌在猕猴桃果实病原细菌相关报道中均未见报道。鉴定结果初步锁定了广西猕猴桃果实病害病原菌种类,可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鸡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省某地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病毒APMV1/chicken/China/HLJ-2/02,分离毒为速发型NDV强毒株,对经典NDV La Sota株免疫的雏鸡及高抗体母鸡仍有很强的致病力.本研究对分离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已经发送Gene Bank,序列号为AY208695.采用NDV分离毒株制备成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鸡群有良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唐古特莨菪中生物碱对农业害虫(螨)的生物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螨)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柱色谱分离法从唐古特莨菪地上部分分离得到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MS、NMR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莨菪碱、东莨菪碱。采用微量点滴法和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莨菪碱、东莨菪碱对甘蓝蚜、桃蚜等9种蚜虫和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4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莨菪碱对禾谷缢管蚜、桃粉蚜、豆蚜和绣线菊蚜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LC50值分别为257.863,275.459,344.645和344.717 mg/L。东莨菪碱对豆蚜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LC50值分别为311.585和392.309 mg/L。对照药剂鱼藤酮对甘蓝蚜和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LC50值分别为399.542和436.124 mg/L。对甘蓝蚜等9种蚜虫的触杀作用,莨菪碱强于或与东莨菪碱相当;对豆蚜、禾谷缢管蚜的触杀作用,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均强于鱼藤酮;对甘蓝蚜、桃蚜和棉蚜的触杀作用,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均弱于鱼藤酮。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对截形叶螨、山楂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2种生物碱对4种叶螨的毒力相当,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毒力(201.027~224.172 mg/L)均高于截形叶螨和山楂叶螨(257.014~332.698 mg/L)。对照药剂鱼藤酮对截形叶螨、山楂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196.847和224.592 mg/L,其毒力高于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离培养和形态特征从3头12月龄健康德州驴盲肠内容物样品中分离到芽孢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研究了分离菌的生长曲线、产纤维素酶活性、抗菌活性、药物敏感性及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分离到革兰阳性芽孢杆菌1株,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编号为LV2;该菌可降解羧甲基纤维素,产生清晰透明圈,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测定的2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仅对林可霉素表现为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表现为敏感;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安全性良好。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到的驴源短小芽孢杆菌具有安全、产纤维素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益生活性,在研发驴用微生态制剂或生物发酵粗饲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99年 3月中旬 ,西藏林芝县八一镇某鸡场从本地市场购进刚从成都运进的约 1 5日龄雏鸡 2 0 0 0余只。在该场饲养不久 ,雏鸡发生了一种以排白色稀粪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经诊断为雏鸡白痢。该病在西藏地区少见报道 ,现介绍于后。1 临床症状发病雏鸡最急性者未见症状而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