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娘蒿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测定播娘蒿角果的长度以及角果的鲜重、干重、体积的变化,对其角果的发育规律作初步评价.角果的长度在花后15~18d定型,当体积达到最大值时,角果的鲜重、干重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秦油2号角果长、宽的增长及其亮、籽粒重量变化。角果长度在花后12—15天定型,宽度在花后21—28天定型。当长度达到最大值时,宽度的增长速度达最大值;当宽度达最大值时,果壳的鲜重、干重及籽粒的鲜重也达最大值。秦油2号籽粒增重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油菜角果整个生育过程中,剪取果穗调查了角果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特性。从这些调查结果和角果的含碳量及结实期的气象条件,试验并计算了有关角果碳素代谢等 问题: 1.果实外表光合作用活性,最大是10.5mg CO_2/dm~2表面积/小时。开花后第12~36天前后,大体上维持着这个数值。以后急剧减少(图3)。外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是20~25℃左右。 2.果实呼吸作用活性在发育初期高(6.3mgCO_2/g/小时)。随着生育推移而渐渐减少。呼吸作用温度系数(Q_(10))在10~30℃间为2.2。 3.在发育过程中,首先是角果皮发育,以后才是种子的肥大和充实。大部分必需的营养物质,在果皮发育期是由其它器官转运来的;在种子肥大、充实期,主要是由角果自身的光合作用供给的。 4.在全发育过程中,作为角果构成材料及呼吸基质的碳素总量,70%是由角果自身的光合作用供给的;30%是由其它器官转运来的。在角果发育中,由于呼吸而消耗掉碳素总量的39%,剩下的61%做为构成果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筛选耐高温胁迫的优良小麦品种,采用盆栽与人工气候室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花后高温胁迫对15个小麦品种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0 d和20 d高温处理分别使不同品种千粒重下降4.3%~34.8%和8.5%~32.5%,产量下降6.8%~35.0%和13.9%~37.9%,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1.0%~8.7%和2.4%~16.4%,表明不同品种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从高温处理时期来看,花后20 d高温胁迫的影响略大于花后10 d.依据花后高温胁迫下千粒重和产量的降幅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小麦品种划分为5类,其中洛旱6号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大,偃展4110、洛旱2号和郑麦366对高温胁迫的耐性较强.从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来看,豫麦50受高温胁迫影响较小,豫农949和豫农202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试验表明春油菜的胚长、子叶长宽、胚轴长宽的变化基本同步,都呈现S形曲线,增长峰值出现在花后第14—15天,接近最大值的时间在花后第22—25天。胚干重在花后第28天增加最快,日增量达0.24mg.胚细胞数在花后第22天不再增加,此时胚干重仅为其最终胚重的1/5左右,而胚长已接近最大值,施用氮肥能使胚早期发育延缓,同时能防止胚珠退化,增加粒数,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新春31号种子活力与穗位和籽粒成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新春31号的种子活力与穗位、成熟度的关系,分别在花后15d、20d、25d、30d、35d收获穗上部、中部和下部种子,测量种子长、宽、厚、千粒重等性状,并通过发芽实验分析发芽率、幼苗高度、干鲜重等种子活力指标。结果表明,花后35d收获的穗中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最高。在同一部位,随着收获期的延迟,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千粒重、幼苗干鲜重和种子活力指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种子活力指数表现为中部穗位下部穗位上部穗位。经逐步回归分析,种子活力与千粒重和籽粒宽度的相关性最好,因此这两个指标可用作筛选高活力种子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油菜结实特性与库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以4个油菜品种的结实特性研究表明,开花后20d内油菜角果体积和表面积急剧增长,角果和籽粒干重随成熟进程而增加,籽粒干重在开花25d后增重加热,40d左右超过果皮干重。具有生殖生长优势品种的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生产力(PPA)和单位角果皮表面积负担的籽粒数(SNPA)较高。果皮与种子的生理代谢进程不同,二者的全氮,叶绿素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与角果形态及干物质积累转化进程有明显的相关性。初花期去叶处理可使4个品种明显减产,去叶对分枝产量的影响大于主花序,主要减少分枝的每角粒数;去短叶的减产幅度大于去无柄叶。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品种(系)的田间小区试验及剪喙处理,研究白菜型春油苹果喙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及生长力。结果表明:果喙长度在开花后14天基本定型,平均果喙长度占果身长度的38.9%,叶绿素含量为叶片大于果喙,果喙大于果壳,果喙叶绿素含量平均为果壳叶绿素含量的2.7倍以上。剪喙后,角果长度、宽度、果壳干重、角粒数、千粒重和角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剪喙时间愈早,对角果生长及其生产的影响程度愈大。开花后14天剪喙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油菜苏优3号为材料,研究去枝、疏花处理对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枝,蔬花后,主轴,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千粒重显著增加,角果宽度和长度亦增加,去枝后单株千粒重增加16.61%,疏花后单株千粒重增加14.05%,均达极显著水平,去枝后单株产量下降,下降幅度最高为9.77%,达极显著水平,每个花序疏花5朵,单株产量增加0.38%,增产不显著,疏花10朵以上则单株产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油菜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角果皮表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构成产量三因素在不同密度水平、不同结角部位上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各结角部位对产量的贡献:主花序随密度提高而递增,一次分枝稳定在50%左右,二次分枝则随密度提高而递减。最适密度每亩12000株水平下,主花序、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对产量的贡献大体各占30%、50%和20%。主花序和上、中部一次分枝的角果皮表面积与其籽粒重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保存在长期库、冰柜和干燥器中的种质,其田间出苗率、主要农艺性状和含油量如何变化,调查了三种贮藏方式下的53份油菜。结果表明储藏11~14年之间的种质田间出苗率平均值都高于储藏19~25年之间的种质,长期库和冰柜中保存的种子出苗率高于干燥器中保存的,表明干燥器不利于种子的长期保存。在长期库、冰柜和干燥器三种保存方式下,11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一致表现为长期库优于冰柜,更优于干燥器;其中全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单株重和分枝高度在三种保存方式下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在20%以上;角果宽度和含油量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9%以下,说明不同保存方式不但影响种子活力和田间出苗率,还影响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因保存方式不同,出苗率表现不一致,与之相关的农艺性状也不同;在不同的储藏年限间,出苗率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全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干燥器中保存的种质,因为活力丧失严重,整体出苗率较低,很难判断出苗率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除草剂催熟对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除草剂催熟对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残留量的影响,选用华油杂62常规种植,于角果七成熟时(终花后35d)进行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和苯磺隆)催熟处理,分别在7d及14d后调查角果层含水量、千粒重、含油量、籽粒除草剂残留量。结果表明:(1)随除草剂催熟后天数的增加(处理7d至14d后),角果层含水量持续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下降幅度随除草剂浓度增加而增加;3种除草剂中,百草枯对角果层含水量影响最大,草甘膦次之,苯磺隆对其影响最小。(2)除草剂催熟处理后,油菜粒重及含油量均下降,且上层角果粒重降幅高于中、下层角果;随除草剂浓度增加,产量和含油量降幅增大;3种除草剂中,以百草枯对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影响最大。(3)百草枯(2、4、6m L·L~(-1))处理后7d和14d,籽粒农药残留均超国家标准,苯磺隆(0.1、0.2、0.3g·L~(-1))处理后7d和14d,0.2、0.3g·L~(-1)处理下残留量超国家标准;草甘膦在3种用量条件下(2.5、5、7.5m L·L~(-1)),7d和14d均未检测出残留。角果期(终花后35d)用除草剂催熟,导致籽粒产量、含油量下降,部分存在农药残留。因此,油菜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如采用除草剂进行催熟应考虑除草剂种类、用量对油菜产量、产油量及籽粒中药剂残留量的影响,确保除草剂安全、高效施用。综合考虑油菜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油菜机械化生产中,角果期不适宜采用上述除草剂进行催熟。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灌浆期铁、锌、锰、铜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籽粒灌浆期Fe、Zn、Mn、Cu四种微量矿质营养元素的积累规律,以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长5864、郑麦366、济麦20、新麦18为试验材料,选取同一天抽穗及开花的植株进行标记,于花后10~35 d每5 d取各品种籽粒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籽粒中Fe、Zn、Mn、Cu的含量,分析其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四种矿质元素在小麦籽粒中的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为Fe>Zn>Mn>Cu.随籽粒灌浆的进行,各元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Fe、Zn含量在花后10~30 d下降,其中花后10~20 d下降迅速,花后20~30 d下降平缓,花后30~35 d含量有所增加;籽粒Mn含量在花后10~35 d持续下降,其中花后10~25 d下降迅速,花后25~35 d下降缓慢;籽粒Cu含量在花后10~20 d下降迅速,花后20~30 d稳中略升,花后30~35 d含量下降.灌浆期籽粒各元素的积累量呈递增趋势,其日积累量在灌浆初期较高.籽粒Fe日积累量最高值出现在花后30~35 d,Zn、Mn、Cu日积累量最高值出现在花后10~15 d.在供试的四个品种中,长5864和郑麦366籽粒Fe、Cu的积累量较高,新麦18籽粒Mn、Zn的积累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种子的贮存寿命是育种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加拿大曾在1958~1978年间研究过101个组合的杂种种子。在12~15℃的培养皿中进行催芽,头5~6天有70~80%的种子萌发,经过10天又有15~25%的种子萌发。贮藏10年以后种子的萌发势与萌发力明显降低。但是,大多数样品的种子在贮藏15年甚至20年以后,仍有良好的发芽率。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曾比较于1954年授粉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含油量高且脂肪酸组分丰富的茶树品种,对9个省区49个茶树品种茶叶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茶树茶叶籽含油量范围为16.29%~33.8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品种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6.00%~72....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日本市场上目前占销售的大部分菲律宾香芽蕉的成熟特性.我们认为:在15~35℃后熟情况下,30℃以上果皮会变褐,不会全转黄,特别是在35℃时果肉成腐烂状.15℃下果肉正常成熟,但果实两端绿色不消失,果皮和果肉的成熟度不一致.20℃和25℃能正常成熟,这一温度范围是后熟的适宜温度.用1~5000ppm乙烯处理24小时,在20℃下进行后熟,香蕉后熟情况不因处理浓度的不同而异.挂果期间,果实即使开花后120天还会继续增大,最终随着裂果而黄化,但不会正常成熟.可是,从淀粉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来看,挂果期间从开花后90天才开始内在的成熟.把开花65~105天采收的果实运到日本,置于25℃下进行后熟.65和75天采收的果实青果期在10天以上,而开花后85天和95天采收的果实青果期缩短到3~4天,开花后105天采收的果实在运输过程就变黄了.可是,跃变以后的成熟特性,不因采收期的不同而异.综上所述,目前从菲律宾香芽蕉的成熟特性来看,我们认为同以前的主要品种大蜜哈和仙人蕉基本相同.但是,糖分组成和对温度的反应等细节有所不同,因此今后在经营香蕉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18.
小麦籽粒PPO同工酶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小麦籽粒PPO同工酶与其活性的关系,以PPO活性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籽粒、成熟籽粒以及浸润籽粒的PPO同工酶谱带及其活性.结果表明:花后10~20d,小麦籽粒PPO同工酶在高、低PPO活性品种间差异不明显.而花后20~30 d,高PPO活性小麦品种的中、低分子量PPO同工酶谱带明显强于低PPO活性品种.总体来说,PPO同工酶谱带强度随着籽粒成熟而降低,而PPO活性在花后30 d达到最大值.在成熟籽粒中,PPO同工酶的强弱与其活性的高低有着较好的一致性.随着籽粒的萌动,其PPO同工酶谱带逐渐增强,尔后降低;PPO活性亦有类似变化.与低PPO活性小麦品种相比,高PPO活性品种在浸润期间有着较强的同工酶谱带和较高的PPO活性.  相似文献   

19.
调亏灌溉下冬小麦根系分布与耗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调亏灌溉下冬小麦根系分布与耗水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ND09-1、济麦22、烟农15、石家庄8号和潍62036为材料,研究了起身期、拔节期、开花期、花后20 d和成熟期0~200 cm不同土层冬小麦耗水动态与根系总重、总长以及根干重密度(DRWD)和根长密度(RLD)垂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石家庄8号和济麦22开花期根系总干重、根系总长度、80~120 cm土层DRWD和RLD值都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花后20 d至成熟期间80~140 cm土层水分消耗量也明显大于其他品种,最终千粒重和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提高灌浆后期深层根量有利于增强小麦植株利用深层水分的能力,保证灌浆后期的水分供应,实现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低收获指数材料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然后小孢子培养获得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