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微电泳导入法和微量注射法,将HRP分别引入脊髓的颈中部、颈膨大部和腰膨大部,逆行追踪的北京鸭、麻鸭、鹅、鸡、鸽子和鹌鹑6种家禽的上位神经元。结果发现:大量标记细胞不仅分布于中脑对侧红核,还分布于双侧的动眼神经副交感核(EW核),Cajal中介核和中夹灰质,少量标记细胞分布于中脑网状结构和中缝核。标记细胞分布数量的规律是:颈中部引入HRP后,出现的标记细胞最多;颈膨大部引入HRP者次之;腰膨大部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电泳和微量进样技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引入麻鸭,鹅鸡,鸽和鹌鹑脊髓颈中部,颈膨大部和腰膨大部一侧灰质中,灌流固定,冰冻连续切片,DHC法显色,中性红复复染。结果发现:5种家禽下丘脑的左右双侧室旁核出现了大量的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电泳逆行追踪技术,分别向北京鸭,麻鸭,鹅、鸡、鸽和鹌鹑脊髓的颈、胸、腰段的一侧灰质中导入辣根过氧化物酶系统地研究了其孤束核至脊髓传导通路和细胞构筑。结果如下:在颈髓不同节段单侧灰质导入H RP后,6种家禽延髓的双侧孤束核内都出现了大量的标准细胞; 相似文献
4.
何飞鸿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6,17(4):66-69
将CB-HRP注入鸡一侧胸腺内,通过逆行和跨神经节追踪鸡胸腺交感传入神经元的及其纤维有脊髓内的分布,其如果如下:1.13例双侧C2-T2脊神经节内出现标记细胞,C11节,高峰位于C8节,标记细胞以小型细胞为主,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李鹏圆形的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散布分布于脊神经节内。 相似文献
5.
5种家禽小脑至脊髓的直接投射——HRP逆行追踪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电泳和微量进样技术将竦根过氧化物酶分别引入鸡麻鸡,鹅,鸽和鹌鹑脊髓的颈,胸,腰不同节段的一侧灰质内,逆行追踪了小脑核团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在颈髓不同节段单侧引入HRP后,上述动物对侧的小脑内侧核中出现了不同数量的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6.
何飞鸿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将CB一HRP注入鸡一侧胸腺内,通过逆行和跨神经节追踪鸡胸腺交感传入神经元的定位及其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其结果如下:1.13例双侧C2一T2脊神经节内出现标记细胞,C1,节,高峰位于C8节,标记细胞以小型细胞为主,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椭圆形的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散布分布于脊神经节内。2.在C6~C13节颈髓的背角有标记的初级传入纤维和终末区。在背角内可见2~4个明显的标记终末区,在Ⅱ层和Ⅳ层的内侧有两个较大的标记终未区,在Ⅰ层和Ⅳ层的外侧亦有两个际记终末区。3.标记纤维和标记终未的密度与相应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在C8~C10.节段标记最稠密,向前向后标记纤维及终未逐渐稀疏,变淡。 相似文献
7.
用体重1.0~2.5kg的成年母鸡25只,追寻其颈交感干节前纤维的胞体。将颈交感千节间索断端浸泡于30%HRP溶液中以引入酶。存活2~4天后,取颈、胸部脊髓,制成厚50μm的冰冻切片。TMB反应,明视野观察。标记的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出现于颈15至胸3脊髓节段,主要位于Terni氏柱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 HRP 追踪法对20例北京鸭各心区交感节后神经元进行定位。标记细胞多位于颈16(C_(15))、胸1~2(T_(1-2))交感神经节(峰值在 T_1节,约占61%),偶见于颈15(C_(15))和胸3(T_3)交感神经节;呈双侧性;以同侧略占优势。标标细胞为多突起的星形运动神经元,以中小型(φ≤29μm)为主(占97%);在交感神经节内,大部分位于节的下角端部。支配心脏各区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胞体在交感神经节内的位置没有差异,但两侧心交感神经分布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将HRP溶液注入鸡小脑的Ⅵ、Ⅶ、Ⅷ叶内,逆行追踪中脑向小脑投射的神经元。结果于浅综脑核,后连合背侧核,乳外核,内侧螺旋核,红核发现多量明显的标记细胞。此外,也在浅棕脑核内侧,乳外核背侧等处的被盖内发现少量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0.
此项研究用了体重1.0~2.5kg的成年母鸡18只,以追寻鸡颈皮神经的感觉神经元和交感节后神经元。将C_6~C_(11)皮神经断端浸渍于20%HRP溶液中2~3天以引入酶。取相应的颈交感干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及其前后相邻的神经节,制成厚50μm的连续冰冻切片。TMB反应,明视野光镜观察。标记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胞体出现于与酶引入皮神经相连的交感干神经节。少数出现于相邻的后一个交感神经节。标记的脊神经感觉神经元胞体只出现于与酶引入皮神经相连的脊神经节。 相似文献
11.
12.
鸡泄殖腔传入神经元的定位及其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 CB-HRP 注入鸡泄殖腔壁内,通过逆行和跨节追踪证明:1、被标记的泄殖腔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休位于双侧 T_4—S_9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结状节内。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集中于 S_4—S_7和 T_6—L_1。分别以 S_5和 L_1为高峰,L_4—S_2为少标记区.荐段和胸腰段标记细胞数的比系1.6∶1,结状节内的标记细胞数较前二者少.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以小型的为主,结状节内的标记细胞则以大型者居多。单侧注射例大约有39%的标记细胞出现于对侧脊神经节中。2、脊髓横断面观,被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突呈束状经背根外侧部进入S_3—S_8髓节的背外侧束,而后分成内外两部。外侧纤维束较粗大,沿背角Ⅰ—Ⅴ层外侧缘走行,内侧纤维束较细小,向内侧穿经 Clarke 氏柱,二者于中介核处汇合,共同终止于荐部副交感节前柱。单侧注射例,对侧的标记纤维束较注射侧疏淡。水平面观,背角外侧有被标记的纵向纤维束,以 S_5为中心向前后各伸延2~3个节段。在 T_7—L_2可见有纤细的纤维束沿背角外侧缘走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保护脊髓损伤(sipnal cord injury,SCI)气虚血瘀证红核神经元是否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气虚血瘀组、BYHWD组、BMSCs组、BYHWD+BMSCs组,每组6只。采用游泳力竭法联合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RST)横断手术制备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并予以相应干预。通过斜板实验观察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尼氏染色观察红核神经元胞体形态及数量,在RST横断点上方注射荧光金(FG)进行神经束路示踪,观察红核神经元胞体形态及数量。结果 术后14 d、28 d,BYHWD+BMSCs组斜板实验评分高于气虚血瘀组、BYHWD组及BMSCs组(P<0.05或P<0.01)。尼氏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气虚血瘀组尼氏体体积及数量减少,胞浆染色较浅;BYHWD组、BYHWD+BMSCs组的情况优于气虚血瘀组,尤其是BYHWD+BMSCs组。FG逆行示踪显示气虚血瘀组胞体荧光强度减弱、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且红核正常神经元数目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BYHWD组、BMSCs组、BYHWD+BMSCs组较模型组增加(P<0.01),特别是BYHWD+BMSCs组(P<0.01)。结论 BYHWD联合BMSCs移植对保护SCI气虚血瘀证逆行性溃变的红核神经元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