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稻免耕抛栽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研究表明:2007年秀山县油—稻免耕抛栽水稻病虫害发生态势为:病虫并重,前期偏轻发生,中后期发生较重。提出了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虫良种、推广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科学用药的可持续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信息探索》2012,(3):16-1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2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程度重于2011年,预计发生面积1亿hm2次,同比增加5%。其中,虫害以稻飞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单、双季稻混栽面积的扩大,轻型栽培的高速推广,以及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虫草害发生频繁,更趋复杂;同时由于在水稻病虫防治中,单纯依靠化学防治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病虫草害重发,一些偶发或次要病虫为害逐年加重,部分害虫(例二化螟)已产生严重抗药性。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而且还污染了稻米,恶化了土壤理化性状,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黄新建 《南方农业》2013,(7):22-23,35
通过设立专业化防治区、农民自防区、非防区等处理,系统调查统计不同处理区的病虫草害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重庆市江津区水稻病虫总体为中等偏重发生年,以稻飞虱发生为主,草害属中等发生年份;病虫草专业化防治区防除效果为63.8%~98.1%,平均87.3%;农民自防区病虫草防治效果为55.9%~90.4%,平均80.5%;专业化防治区比农民自防区高6.8%;四类有害生物中水稻纹枯病防治较难,效果仅在60%左右。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水稻高产增收技术,通过再生稻的培养能够提高水稻的负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是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总结前几年再生稻的栽培试验和示范经验,从再生稻的概念、生育特点以及水稻从培育、栽种、收获的整个过程来详细分析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绥棱县主栽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均在3.34万hm2左右,随着近几年水稻价格上升,农户种植水稻面积逐年扩大。由于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为优质品种,抗病性差,尤其对稻瘟病抗性较差,使稻瘟病发生面积有逐年加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水稻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多年的试验和调查分析表明,水稻分蘖晚、分蘖期雨水过多、种植密度大、氮肥过多均有利于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水稻的品种、栽培制度和田间长势对该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同时,本文还筛选出了抗病品种、防治药剂及其防治浓度和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1~199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芝麻秆还田,晚稻病虫、杂草危害明显减轻,稻谷产量增加17.09%~30.34%,稻田土壤肥力亦有所提高。为水稻病虫、杂草的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无机氮动态和水稻生长状况,为再生稻稻田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 4种耕作方式:翻耕 1次旋耕 1次(T1)、翻耕 1次旋耕 2次(T2)、不翻耕旋耕 2次(T3)和不翻耕旋耕 3次(T4),观察 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和水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水稻主要生育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含量、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水稻产量均呈现 T2>T1>T4>T3的趋势,翻耕与旋耕结合的效果明显好于旋耕。因此,翻耕 1次旋耕 2次(T2)可提高土壤无机氮供应,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干物质积累和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 -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化学农药减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杂草防治方式[浅旋耕作+常规除草剂用量(浅耕)、深耕耕作+减少30%除草剂用量(深耕)],副区因素为2种病虫防治方式[常规病虫害药剂用量(常规防治)、植物激活蛋白+减少30%病虫害药剂用量(喷施激活蛋白)],副副区因素为秧苗处理方式(未带药移栽、带药移栽),分析测定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深耕下,分蘖期和灌浆期田间杂草株数和鲜重较浅耕显著降低,螟虫引起的植株白穗率也明显较浅耕低。浅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带药移栽或喷施激活蛋白后叶瘟病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在水稻干物质生产方面,病虫防治方式和杂草防治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积累,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杂草方式、秧苗处理和病虫防治3种方式的互作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喷施激活蛋白后,齐穗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增加4.0%~19.4%;深耕下,成熟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平均增加7.1%,但在齐穗至成熟阶段的茎鞘干物质输出和转化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分蘖期和灌浆期杂草发生情况和叶瘟发生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在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方式下,减少30%的病虫草害药剂用量后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通过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虫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实现水稻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11.
套袋对梨果主要病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梨果主要病虫有21种,常年梨果受害率为20%-50%。实施梨果套袋后,袋体阻断了病虫直接危害,对食心虫、吸果蛾类害虫的防治效果为100%,对梨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蝽象及梨木虱的防治效果为90%左右。袋内温度、湿度变化幅度小,小生境稳定,梨果可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刺激,果锈、水锈、虎皮等生理性病害发生显著减轻。梨园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70%以上,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对梨果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且果点小而浅,果面光滑,果色鲜亮,皮薄鲜嫩,为生产优质绿色梨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沪郊主要病虫害历史资料,以Internet为系统平台,运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ASP网络编程、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系统开发手段,建立了基于Internet的上海地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灾变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病虫GIS、病虫预测、数据传输、病虫诊断、实时发布、电视预报和远程教育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抽穗期长短与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寒地水稻不同品种发生早穗现象的程度及危险性不同;抽穗期长短与移栽时秧龄、移栽后第11~20d积温、21~30d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寒地水稻抽穗期拉长造成早穗的主要原因是大秧龄移栽和移栽后遇高温。  相似文献   

14.
赵红挺  包梅芬 《土壤》1995,27(4):173-177
本文研究了太湖流域不同的水分状况水稻土剖面的主要发生层对铵和磷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探讨了发生层间表面性质的差异及其与水分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重庆市彭水县近十年来的水稻纹枯病田间调查和数据整理分析,研究表明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表现为水稻前期生长量不足,发病迟,中后期病情上升快,发生较严重.建议采取清除菌源,注重水稻健身栽培,选用高效、持效的防治药剂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密  谢中才  胡康 《南方农业》2013,(4):36-38,47
通过对重庆市彭水县近十年来的水稻纹枯病田间调查和数据整理分析,研究表明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表现为水稻前期生长量不足,发病迟,中后期病情上升快,发生较严重。建议采取清除菌源,注重水稻健身栽培,选用高效、持效的防治药剂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7年7月四川省泸县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嘉明和福集两镇洪水淹没面积多达8000hm^2,淹没时间长达60~92h,造成淹没区农作物的毁灭性损失,其中以水稻受灾最为严重。本文通过对灾区蓄留洪水再生稻的野外追踪调查和示范区比较试验,初步认为蓄留洪水再生稻是行之有效的抗灾、减灾措施。提出:早割低留桩、迟割高留桩、早割多施肥、迟割少施肥、保持浅水层和防治病虫害是蓄留洪水再生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从良种选择、培育壮秧、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重庆市江津区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潜叶蝇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我地区近年来潜叶蝇对水稻的危害较重。因此,本文对潜叶蝇的生活史和习性、发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综合防治技术进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精准栽培中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栽培大国,栽种水稻面积也是最大的。随着水稻栽培面积的扩大及水稻多样性的出现,导致水稻病虫防治也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水稻栽培技术以及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影响水稻栽培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最大原因,就是病虫灾害的出现,只有提高水稻病虫防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