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鹏  田至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148-152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欠发达县域开展。通过简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展,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个案,对黔西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区位、客源、近邻旅游竞合关系、旅游资源互补性和景点离散度5个方面对其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景观廊道构建、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制度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以期对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中国较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域之一。在众多乡村旅游地中,贵州天龙屯堡、郎德苗寨、西江苗寨因核心力量导向差异而形成3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即公司主导型、社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模式。作为贵州乡村旅游开发的典型代表,3种模式各具特色,值得关注。通过对3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市场开拓能力、社区居民获益方式与状况、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及其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为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推动乡村旅游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乡村性的构成元素有地域条件、乡村意象、旅游产业本地化、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农民、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政府)会不同程度地破坏乡村性,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意识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主要关心的是自己本部门的利益,为保持乡村性,利益主体的权益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梳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脉络,总结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主要研究问题导向表现为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消费、乡村旅游业的地位与估算、乡村旅游的行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影响与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等方面,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国内乡村旅游问题、成绩同时存在,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完善提高,成绩值得肯定。讨论认为:(1)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本土经验挖掘,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2)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建设、环境各方面共同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是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中国贫困县乡分布现状,指出“三农”问题最突出地区恰恰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丰富地区;挖掘可开发为乡村旅游的“三农”资源共有3大类9个分类近50个细分类;指出以往乡村旅游开发在投资、市场、产品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对农民显失公平、市场秩序混乱、产品简单低俗;构建系统的解决思路:采用立体的“四位一体”开发管理模式,该系统模式能从根本上体现农民利益、管理市场秩序、使资源科学地转化为产品、拓宽乡村旅游产品新类别。  相似文献   

10.
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演变、困境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芬  方妮  周琴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04-310
内生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意境为核心吸引物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旅游形式,是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内生式乡村旅游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面临环境恶化、乡村意境破坏、社会矛盾凸显、发展停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研究发现内生式乡村旅游的演变历程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稳定期(停滞期),市场需求满足、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应该是将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相结合,才可摆脱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京郊乡村旅游业态主导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京郊乡村旅游出现明显专业化的特点,形成8种特色业态类型。为提高京郊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突出发展重点,应当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类型。笔者以京郊旅游专家入户诊断式培训涉及的14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方差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在全面分析各村包含的业态种类的基础上,对京郊乡村旅游业态的主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郊乡村旅游业态大多呈组合结构,以采摘篱园和休闲农庄为主,其次为休闲农庄和山水人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多业态结构及其分布深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产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水元素是京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符号。近年来出现的汽车露营和葡萄酒庄等新经营方式应当纳入新业态范畴。  相似文献   

12.
王章郡  陈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316-320

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扶贫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发展动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有利于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文章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运用区位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探讨其动力机制,分析其空间变动过程,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地进行空间结构组织。研究发现,渝东南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整体呈离散型分布。除与客源地之间的简单点轴联系外,点状极化现象和轴向一体化结构开始出现。构建区域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区域旅游客流通道,完善区域空间网络化结构是实现其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绥化市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尝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工作框架的设想,探索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应用昂普(RMP)分析模式,从绥化市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市场、产品3个方面,对绥化市旅游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为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如保护第一、培养非遗后继人才、整合文化资源、突出文化特色、策划绥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路等。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休闲农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笔者通过梳理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期为促进休闲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分析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对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历程、特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良好的自然生态、雄厚的农业基础、发达的社会经济、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农耕文明,已成为江苏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机会。江苏省休闲农业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创意阶段3个阶段,应着力解决好政策落实不到位、融资难、缺乏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江苏省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品牌培育水平、类型模式丰富多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针对江苏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加快创意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业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00-400
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包括区位优势、动植物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和开发潜力等优势,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工程的实施,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和服务滞后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主要有开发与保护并重、适当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宣传营销工作、积极进行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及完善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亮  颜亭玉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笔者对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乡村旅游产业创新乏力、效益低下、产品品质一般等一系列问题。对比欧美以及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乡村旅游依然比较落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中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并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创新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希望对未来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繁荣发展,乡村地区的景观资源逐渐成为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对象。乡村地区凝聚着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生态化的农田自然景观,而且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建筑、美术绘画或者农具运用等景观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景观资源对于乡村休闲旅游和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农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田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技术,以更好促进农田景观建设的推广普及,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田景观构建指南》一书,以北京市农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农田景观的主要类别、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探索出科学的景观作物栽培策略,对于提升农田景观规划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增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217-220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规模快速增长、地位快速提升、体系逐渐形成的特征。北京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并首次推出了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总结北京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抓住乡村旅游新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分工细化、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付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5):156-164
以京郊旅游专家入户诊断式培训涉及的140个行政村为对象,运用最小方差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在全面分析各村包含的业态种类的基础上,对京郊乡村旅游业态的主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郊乡村旅游业态化大多呈组合结构,以采摘篱园化和休闲农庄化为主,其次为休闲农庄和山水人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多业态化结构及其分布深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产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水元素是京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符号。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营方式应当纳入新业态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任大欣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目的]旨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和前人研究的进展之后对郎德上寨的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苗族特色的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制度,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在考察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主要针对农家乐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苗族特色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郎德上寨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着积极作用。[结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重视乡村文化,以及充分调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