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链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配套技术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实施了“双链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总结了稻田套种牧草养鹅和稻田养鸭的方法和田间管理技术,探讨了种草与养鹅、种稻与养鸭在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开展了草 鹅-稻 鸭周年复合生态系统与常规稻-麦轮作方式的比较效益分析,表明该农业生态系统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实施了“双链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总结了稻田套种牧草养鹅和稻田养鸭的方法和田间管理技术,探讨了种草与养鹅、种稻与养鸭在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开展了草+鹅-稻+鸭周年复合生态系统与常规稻-麦轮作方式的比较效益分析,表明该农业生态系统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山州在稻田种养模式探索上做了许多工作,已由最初的平板式稻田养鱼,到辅以稻鱼工程设施(即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溜),发展到探索稻—鱼—鸭、稻—鱼、稻—泥鳅、稻—虾(小龙虾)、稻—鳝鱼等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并与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及休闲农业相结合,成立合作社,开办休闲农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综合效益。本文对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稻—鱼—鸭"稻田生态循环种养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业生态系统与种养生产体系特征,综述了种植业与生猪养殖业、草食动物养殖业相结合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及稻田种养循环模式,系统阐述了“猪-沼/肥-农田种植系统”、“猪-沼/肥-园地种植系统”、“猪-沼/肥-草”、“猪-沼/肥-藻”与“牧草(秸秆)-草食动物养殖(牛、羊)-沼/肥-种植系统”循环模式及“稻-鱼”种养、稻鸭共生、稻虾共作等循环模式应用现状。指出了饲料转化及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是调控种养复合循环模式养分流动的关键环节,参考种植系统作物种类与养分需求、养殖系统对饲料质量需求特点及种植系统对养殖废弃物养分的消纳能力等,合理配置种养复合系统生物结构及时空结构,提高种养复合系统养分循环利用效率是实现种养平衡的关键。提出了在传统循环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环境保育型种养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并构建种养复合循环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是实现国内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庆元县大力推广稻耳轮作、秸秆还田、冬闲田绿肥种植、稻鱼与稻螺共生种养模式、猪—沼—果(菜)三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等多种轮作技术与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期促进庆元县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有宜渔稻田3万hm~2以上,非常适合发展稻田养殖。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了6553hm~2,其中"稻-鸭-鱼"就有800hm~2。在"稻-鸭-鱼"共作系统中,鸭发挥着施肥、除草、除虫、松土的作用,稻田为鸭提供生活、栖息的场所,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既减少了饲料投喂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也减少了50%以上,该技术被列为了2018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向全省发布。本文从增产增效情况、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稻-鸭-鱼"种养循环技术作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9,(8):44-45
为稻-鸭种养模式在重庆市荣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2017~2019年荣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稻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示范"项目。结果表明:稻-鸭种养模式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601.5元/亩,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焦岗湖农场按照生态循环理念,将养殖业和大田常规农业有机结合,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区域匹配、循环共生,形成了猪-沼液、渣-菜(果)、猪-沼气-发电、猪-沼液-稻(麦)、鹅-粪-草-鹅、鸡、鹅粪-果等多样化应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介绍了焦岗湖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并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较好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林间套种牧草养鹅循环农业模式为例,详细阐述了该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技术要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林间套种牧草养鹅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是稻-麦轮作模式的2.8倍;同时该模式耗能低、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效果显著,具有典型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提出了"双链型"林─牧草─畜禽─沼气─渔循环农业模式的合理建设方案,集成了林间种植牧草、牧草养畜禽、畜禽粪及残饲生产沼气、沼液养鱼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该循环农业模式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1.
沼气与稻鸭共育的生态种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沼气-稻鸭共育生态种养体系的试验示范,探讨了该体系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实用性。该体系是以沼气为纽带、以水田为核心的种养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即由沼气池、频振式杀虫灯、水稻、鸭、猪牛栏、厕所组成一个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2.
“草-鹅-稻+鸭”生态农业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稻麦两熟传统农业的特点,对双链型“草-鹅-稻+鸭”生态农业体系进行了研究和示范,分析了该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还介绍了“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壅菜-鸭-鱼生态种养人工湿地模式的构建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壅菜-鸭-鱼生态种养人工湿地模式,集成品种选择、种养时空耦合、水上种菜、水面养鸭、水下养鱼、水质调控等配套技术体系,分析其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64-265
介绍了2010-2013年德清县开展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的实践,并分析其取得的效益,该模式初步解决了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农田种养模式的技术难题,平衡了稳粮与增收的矛盾,对粮食安全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双链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龙虾─牧草循环农业模式的合理建设方案;集成了鲜食玉米和牧草的种植、奶牛粪及残饲的沼气化利用、克氏原螯虾养殖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双链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龙虾─牧草循环农业模式运行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经济效益,于2016—2019年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9年总投入呈增加趋势,总体投入均表现为:水稻小米辣肉鸭鲜食玉米鱼;(2)总产出为水稻肉鸭鱼小米辣鲜食玉米,水稻、鲜食玉米、小米辣、肉鸭、鱼4年平均总产出分别为24853.3元/hm2、7176.3元/hm2、8111.5元/hm2、15120.0元/hm2、14589.4元/hm2;(3)2016—2019年总收益分别为36277.5元/hm2、48510元/hm2、57663.5元/hm2和60307.5元/hm2;4年平均净收益为鱼肉鸭水稻小米辣鲜食玉米,鱼、肉鸭、水稻、小米辣和鲜食玉米的净效益分别为12646.4元/hm2、12513.8元/hm2、9478.3元/hm2、4886.6元/hm2和4886.6元/hm2,占总净收益的比例分别为28.5%、28.3%、22.1%、10.8%和1%。综合来看,勐海县"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鱼和肉鸭的投入低、产出高,效益较高;水稻虽然产出较高,但是投入较大,使得其净收益较低;小米辣和鲜食玉米的投入与产出均较低,但是可以作为该模式下提高收益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立足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成都市100万亩菜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千斤粮万元钱项目,研究、示范推广"稻-鸭-菜"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本文介绍了该技术模式的实施过程,并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通过种养循环,实现环保养殖、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安乡县生态种养模式多,主要有"稻田+""荷田+""林木+""蔬菜+"及"四水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综合效益高。"稻田+"为重点,一田多产忙数钱主要有4种"稻田+"种养模式: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鳅共生及稻-蛙共生。汤家岗天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鸭种养模式,每667平方米大田放养10只鸭,产稻谷600公斤,总产值约2500元,纯收益约1950元。潭子口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多种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稻—鸭—牧"生态种养模式在传统稻鸭共生的基础上又加一环,以物质循环利用,增益减害为宗旨,在响应国家"两减政策"的同时,既大幅提高种稻产量、产质,又有效培肥地力、改善耕地质量,集种植、养殖、畜牧于一体的新型农场模式。以衡山县绍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稻—鸭—牧"生态农场模式为例,介绍了"稻—鸭—牧"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该种养模式的稻田准备和改造、水稻种植、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控和管理措施等技术流程。从生态学视角,利用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利用原理,分析了该模式的生态学机制,并分析了该模式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