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揭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联系,分析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方法】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技术,扩增并分析了河西走廊8个地理种群132个苹果蠹蛾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片段,应用DnaSP 5.10计算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甘酸多样性指数(Pi)和Tajima’s D值,采用ZT软件包进行Mantel检验,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利用软件Arlequin 3.11计算成对种群间的固定系数(Fst)。【结果】在获得的132条序列中共发现了8个变异位点和5个单倍型,其中3个单倍型为种群共享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578,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为0.000~0.700。各种群的Tajima’s 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河西走廊苹果蠹蛾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Fst值表明,河西走廊苹果蠹蛾种群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而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遗传多样性较低,且地理种群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了解光倒刺鲃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9条水系共209尾光倒刺鲃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探讨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在209条COI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0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82.单倍型系统树显示,所有群体聚成2支,东江群体的全部样本及北江、赣江和九龙江水系的部分样本组成Ⅰ支,其余样本组成Ⅱ支.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东江群体单倍型与北江、赣江和九龙江部分个体关系较近,但与其他个体关系相对较远;珠江水系大部分群体与长江、钱塘江、九龙江大部分群体分布于不同的分支.AMOVA分析表明,光倒刺鲃COI基因序列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群体间,占82.33%.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显示,大多数群体相对稳定,未发生过群体扩张.[结论]光倒刺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总体偏低,应加强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东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其他群体既存在一定隔离,又存在着基因交流;珠江水系群体与长江水系群体间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序列研究该区6个黄鳝野生群体(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遗传分化。180个样本COI片段(665 bp)中共检出5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7.8%)、40种单倍型。序列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4.7%、28.2%、17.1%、30.0%,A+T含量大于G+C含量。AMOVA分析中,高达68.45%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说明黄鳝群体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群体形成两大类群(当涂和繁昌群体为一类群,其余群体为另一类群),分析表明结果与各群体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由NCBI下载合鳃鱼科几个物种的COI同源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黄鳝与同属的山黄鳝聚为一支,并与不同属的合鳃鱼和穴栖蛇胸鳝聚为一支。研究表明,基于COI的DNA条形码序列适于黄鳝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亚东鲑线粒体COI与COⅡ基因遗传多样性。[方法]分别从西藏亚东河与亚东鲑养殖站采集野生与养殖亚东鲑各15尾样品,对其线粒体DNACOI、COⅡ基因全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序列长度分别为631、634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0条亚东鲑线粒体DNACOI、COⅡ序列分别检测到1种、3种单倍型,均无碱基插入、缺失,COⅡ序列有2个位点出现碱基替换;COI、COil序列T、C、A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97%,30.6%、28.47%,22.5%、27.03%和17.4%、15.53%,其中A+T的含量(52.O%、56.0%)均显著高于G+c含量(48.O%、44.0%),均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COI、COⅡ单倍型多态性(h)与核苷酸多态性("iT)值分别为0、0.80与0、0.0001;根据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基于线粒体COI、COU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两亚东鲑鱼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24。【结论】西藏亚东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养殖和野生群体无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3)
为探究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太湖、鄱阳湖和兴凯湖3个种群共计129个秀丽白虾样品的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486 bp序列中,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占所测序列的2.06%;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太湖种群5种,鄱阳湖种群4种,兴凯湖种群1种;单倍型Ⅰ为太湖和鄱阳湖种群共有,单倍型Ⅳ为鄱阳湖和兴凯湖种群共有,3个种群未有共享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91 00和0.002 46,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3个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9.5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70.42%,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5 8,基因流(Nm)为0.595 2,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秀利白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片段PCR扩增,经纯化、克隆、测序后,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对虹鳟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测序结果表明:COI基因序列长为686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3.03%,29.15%,29.01%,18.80%;16S rRNA基因序列长为607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7.84%,21.58%,25.21%,25.37%。将得到的基因序列通过GenBank和BOLD两数据库进行比对,GenBank中没有虹鳟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为0,COI基因比对结果为99%,而在BOLD中的比对结果为100%,鉴定结果为虹鳟。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此方法提供一种基因标签对虹鳟幼鱼、鱼糜制品和三文鱼片等进行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来自福建东山、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的3个群体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COI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长度为680 bp,碱基组成显示A+T比例较高,约为62.42%;种群间多态位点数为32,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07±0.092,核苷酸多态性指数为0.001 85±0.000 3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52。以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和织纹螺(Nassarius)为外群,构建了NJ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3个群体的方斑东风螺首先聚类到一起,然后与泥东风螺聚为一支,与织纹螺形成不同的分支。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7种刺鳅属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中,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在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高于G+C含量(42.2%),这与大部分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研究结果一致.中华刺鳅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中等遗传距离(0.162~0.217),但与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的遗传距离较远,达到0.268,计算了27种和26种(剔除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刺鳅属鱼类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34和0.123.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27种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可以明显区分为3个类群,即以大刺鳅等大多数刺鳅属鱼类、中华刺鳅、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研究结果支持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同时建议重新整理刺鳅属.由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均提示,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是相对较古老的类群,刺鳅属鱼类可能起源于非洲,但这需要进一步更加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同时,大刺鳅和中华刺鳅保持相对较近的遗传距离,通过种间杂交,培育耐低温且营养高的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扩增得到肚倍蚜体内的1型漆酶基因(LAC-1).基因全长为2 327 bp包含1 77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5'和3'末端非翻译区域(UTR)分别为449 bp和105 bp.根据序列推导出该基因Eh 59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2.
对稻弄蝶属Parnara4种20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380 bp)的特征、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并以2种谷弄蝶Pelopidas为外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种间最小序列差异为3.3%,种内个体间最大序列差异为0.9%;系统树显示挂墩稻弄蝶Parnara batta与直纹稻弄蝶Parnara guttata是2个明显不同的分支;其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3.5%.综合地理分布与形态差异,挂墩稻弄蝶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4.
滇东南水牛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母系遗传角度阐明滇东南水牛的群体遗传特征,本文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随机采集的35头滇东南水牛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检测,并结合已发表的数据对所得序列进行了群体遗传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在滇东南水牛中共检测到4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变异位点8个,简约信息位点39个,共定义了17种单倍型。在所分析的滇东南水牛序列中,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0%,25.5%,31.7%,14.8%,单倍型多样度为0.815±0.066,核苷酸多样度为0.01134±0.00306,序列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是9.926,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11±0.002。系统发育和遗传差异分析显示:滇东南水牛与河流型水牛存在较大差异,检测的所有个体均属于沼泽型水牛mtDNA世系,但其由A和B两个支系组成,B支系又可进一步分为B1和B2两个亚支系。结果表明,滇东南水牛mtDNA遗传多样性较低,其存在两个母系血统来源,受河流型水牛基因渗入较小。 相似文献
15.
应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地处子午岭东西两侧的两个山羊品种3个层次共计42类标记特征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在血液蛋白质及毛色位点的分化程度较低(7%以下),而在形态特征分化程度较高(18.84%),进一步综合聚类分析表明,两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近(D=0.016),确认两品种属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PCR扩增获得了飞虱科3属5种昆虫的16 S rDNA序列,对DNA序列进行测定,分析了其序列组成及变异.采用Mega 4.0软件,利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进行5种飞虱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构建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一致,3个簇角飞虱属物种中华簇角飞虱(Belocera.sinensis)、褐额簇角飞虱(B.fuscifrons)和爬竹簇角飞虱(B.ampelocalamus)单独聚为一支,与偏角飞虱属海南偏角飞虱(Neobelocera hainanensis)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短头飞虱属显脊短头飞虱(Epeurysa distincta)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蒲螨属9个种群15个个体的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进行克隆测序。对获得的15个C01中453bp基因序列,利用PHYLIP与MEGA核酸分析软件,以与蒲螨相近类群的前气门亚目叶螨科泰安地区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作为外群,分别采用UPGMA及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根据分子系统树及种群间进化分歧数建议:属于球腹蒲螨群的6个种群,可以分为3个独立的种。通过蒲螨的系统发育辅助形态学分类,解决了单纯依据形态学方法很难鉴定近缘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辽宁双台河口、黑龙江扎龙地理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该结果显示出上海崇明岛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的巢形相异在遗传学上缺乏关联。此外,双台河口新定义的3个单倍型与南矶山、双台河口、扎龙地区的单倍型以及双台河口以往发现的单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其分支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各栖息地种群(约10倍)。这暗示了双台河口分布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部分发生了分化,或者后分化出的进化支(W,R)属于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或新亚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