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桑树杂交后代桑叶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对种质创新和品种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技术和理论支持,本研究以2个不同倍性桑树杂交亲本和组合后代群体为材料,通过对桑叶中水分、灰分、可溶性糖、粗蛋白、粗纤维、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桑叶品质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结果表明:2个组合所有杂交后代不同性状遗传差异较大,其中桑叶中水分和灰分含量2个性状变异系数小于10%,遗传相对稳定,而可溶性糖、粗蛋白、粗纤维、多酚类、黄酮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清除.OH能力等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在群体中选择特异性状单株具有很大潜力。2个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桑叶营养物质(水分、灰分、可溶性糖、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值均小于相应亲本均值;活性物质(多酚类、黄酮类)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清除.OH能力)均值均高于相应亲本均值,对杂交后代进行优良单株筛选可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综合分析杂交后代桑叶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可为桑树种质创新和品种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技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巢式群体可以利用多个亲本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1个共同亲本与6个基础亲本所配置巢式组合F2:3家系的种子脂肪含量数据,分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型,旨在探明不同的基础亲本组合中脂肪含量性状的遗传差异,为制定脂肪含量遗传改良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提供依据。6个组合的共同亲本为高脂肪含量的普通型大果品种豫花15号,其他6个基础亲本为不同脂肪含量和不同植物学类型的品种。结果表明,在不同杂交组合中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式有所不同,6个组合分别符合无主基因模型、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和2对主基因等显性模型3种遗传模式。各种遗传效应的估计值也各不相同,主基因遗传力从32%到80%,说明不同杂交组合中,控制脂肪含量的基因位点差异及其重组和分离方式不同。高脂肪含量双亲杂交后代的高脂肪含量个体较多,但主基因遗传力较低,不宜在早代实施表型选择;双亲脂肪含量差异较大的后代脂肪含量变异幅度更大,能够选择到不同脂肪含量的类型。本研究也表明,巢式组合具有较丰富的脂肪含量变异类型,揭示出脂肪含量性状遗传的复杂性和多基因调控的特点,为较全面地了解脂肪含量的遗传提供了基础。该巢式群体也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脂肪含量的QTL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用4个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配制2个杂交组合,研究其粳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品质和产量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定向选择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对杂种后代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下降粘度值、粘滞峰消减值、食味值,在产量性状中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所受的影响较大,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到13%以下时,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及淀粉谱特性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直链淀粉含量过低将导致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著下降;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株系遗传背景基本来自于高直链淀粉含量亲本,反之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株系遗传背景基本来自于低直链淀粉含量亲本,直链淀粉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使后代的遗传背景趋于双亲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欧亚种‘红地球’和山葡萄‘双优’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HPLC技术检测和分析葡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结果表明,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和苹果酸,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后代中广泛分离,其中糖组分和总糖含量变异系数大于13%,有机酸组分及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于31%,表明有机酸的选择潜力优于可溶性糖。杂交后代糖酸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较大差异:葡萄糖、果糖、总糖、酒石酸、总酸的H2较高,为0.73~0.93,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苹果酸的H2较低,正交组合为0.59,表明苹果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杂交后代糖含量在40.07~282.29 mg/g FW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有机酸含量在0.23~13.88 mg/g FW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正反交组合差异较大:正交组合后代糖含量高于亲中值,表现为超亲遗传,酸含量接近于亲中值,呈趋中变异;反交组合后代糖含量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酸含量高于亲中值,呈增强变异。正反交组合后代有机酸含量均倾向于母本,存在一定程度的母性遗传倾向。本研究结果为葡萄育种选配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对云南红壤区的几种紫花苜蓿杂交组合进行初步筛选,以期为该地区紫花苜蓿的引种驯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杂交后代。对各杂交组合亲本及其后代的过氧化物酶酶谱表现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过程中发生了过氧化物酶位点的遗传重组,从而在F1代产生了酶谱表现与亲本不同和相同的两类个体;亲本及其后代有3条共有酶带;亲本中,爱博、射手2个栽培种比野生种和AC-3的酶谱表现好;过氧化物酶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杂交组合有可能通过遗传物质的交流产生有利的性状重组,对其进行筛选,可获得有价值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孔霞  任羽  孙玲燕  张志群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1):7168-7178
为了研究蝴蝶兰观赏性状遗传现象,以2个蝴蝶兰品种P7和P19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亲本及其F1代的9个观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杂交后代的冠幅、花梗长、花序长、花朵纵径、唇瓣颜色5个数量性状与其双亲比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其平均值均较中亲值有所下降,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98.00%,82.73%,96.97%,99.69%和92.45%,但都有超亲个体存在;而在分枝数、单枝花朵数、总花朵数、花朵横径、花瓣颜色5个性状的遗传上表现出较强的超亲优势,尤其是在总花朵数和花色上,正反杂交组合的总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127.87%和113.00%;在花色上,花瓣和唇瓣的颜色正反交后代的颜色呈梯度分布,正反交均出现双亲没有的花色类型;杂交后代的9个数量性状变化幅度较大,有利于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的后代个体;在花色遗传上,紫红色花亲本的花色遗传能力更强,这些性状的分离特征和遗传表现将为蝴蝶兰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选用6个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差异较大的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杂交组合,测定2015年和2016年2年亲本及其后代F1和F2红花中的HSYA含量。运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在HSYA含量的遗传体系中,母体遗传效应影响最大,胚效应次之,细胞质效应影响最小。3套遗传体系均表现出基因主效应大于环境互作效应。机误方差较大,说明HSYA含量还受环境机误或抽样误差的影响。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豫红花1号(P1)做亲本表现稳定,有利于增加杂交后代HSYA含量,达到提高品质、改良品种的效果。胚显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同时存在种子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而且其主效应基因不受环境影响。综合考虑遗传主效应、胚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亲本组合(P1×P5)有利于提高后代杂交品种的HSYA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后代材料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库尔勒香梨为亲本之一的10个杂交组合及8个回交组合的杂种后代的果实性状如果实大小、果肉质地、果心大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的遗传进行分析,研究香梨不同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动态,对于正确选择杂交亲本,减少育种盲目性,以最大程度的得到符合育种目标的杂种类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库尔勒香梨部分果实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库尔勒香梨是中国久负盛名的梨果佳品。却存在着果个小、果心大的缺陷。为了传承香梨品质优势,克服其弱点,本课题组于1971年开始香梨为亲本的杂交育种工作。以6个梨的杂交组合、351株实生树为试材,进行了各组合亲本和后代的性状分析,探讨了各主要性状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杂交后代果实形状、肉质遗传倾向于亲本,倾亲率分别为68.09%和51.38%。梨果实大小为数量性状,杂种后代果个分离广泛,杂种后代果实普遍变小,各组合的遗传传递力在68.91%~117.51%之间,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3.11%。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数量性状遗传,杂种后代分离较广,其组合传递力平均为97.49%。  相似文献   

10.
早熟马铃薯品种熟期短,经济效益高,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物之一。为了解马铃薯熟性的遗传规律,为早熟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以早熟品种中薯3号为亲本分别与早熟、中早熟和晚熟亲本品种杂交形成的6个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后代的熟性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熟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存在细胞质效应的数量性状;配制早熟×晚熟组合既能保证杂交后代中有较高比例的早熟和中早熟材料,也能保证杂交后代中有较高比例的高产材料;中薯3号是一个优良的、配制早熟杂交组合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种子》2021,(4)
分析台糖系列甘蔗亲本组合杂交后代群体的农艺性状,筛选出优良亲本组合,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1个台糖系列亲本及其与国内外品种选配的11个组合为材料,应用DTOPSIS法对其杂交后代群体的株高、茎径、锤度、丛重、锤重、空蒲心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组合ROC 25×桂糖92-66的综合表现优于ROC 22(ck),可重点观察后代群体,亦可列为生产性杂交组合计划,适当加大杂交力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杂交后代群体进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和遗传分析,为肺形侧耳杂交品种选育和应用提供指导。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肺形侧耳杂交后代群体及其亲本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利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标记技术进行杂交菌株及其亲本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后代群体中菌株H155和H232的关联度排名高于亲本,综合农艺性状表现最好,综合评估结果与杂交后代实际栽培表现相一致。18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18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总共为147个,占总条带数的67.43%,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态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384 1、0.224 9和0.338 9。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GS)值变化范围为0.63~0.93,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7时,可将亲本菌株及其杂交后代群体分为Ⅳ个类群,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SRAP适用于肺形侧耳单孢杂交后代群体的鉴别。研究结果为肺形侧耳杂交后代的筛选及遗传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用Mira等lO个当地马铃薯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配制成22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后代群体在无性一代的晚疫病抗性、生长势等7个植株性状以及块茎产量、淀粉含量等8个块茎性状的群体遗传效应和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其中,对马铃薯的块茎肉色、开花性、株形分离、株高分离、茎色分离和花色分离的配合力研究是首次报道。通过对当地四类主要的马铃薯品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晚疫病抗性和单个块茎重的父本效应分别达65.2%、56.7%,群体遗传主要受父本效应影响;淀粉含量的遗传主要受母本效应和亲本间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其遗传效应分别达40.5%、44.9%;株形分离、株高分离、开花性、茎色分离、皮色、结薯数和块茎产量等7个性状的非加性效应在66.8%-93.0%之间,群体遗传主要受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影响;植株生长势、花色分离、薯形、肉色和块茎外观等5个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2)HZ23、HZ88、K6、N7是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ZHXW、XWYY是2个紫色肉质的特色亲本;Mira×K6、Hui-2×K6、HZ23×K6、Hui-2×N7、HZ88×N7等5个组合是综合性状评价较好的杂交组合;HZ23×N7是一个优良杂交实生籽组合;HZ88×ZHXW、HZ23×ZHXW是综合性状优良的特色杂交组合,可从中筛选出紫色或红色肉质的优良  相似文献   

14.
‘苹果梨’杂交后代部分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苹果梨产品的优势,克服其弱点及提高梨树育种工作的研究水平,以‘苹果梨’为中心的7个杂交组合、228株实生树为试材,进行了各组合亲本和后代的性状分析,探讨了各主要性状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苹果梨’杂种后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传递力平均为100.3%,趋近于亲中值。果实风味出现较高比例的是酸甜、甜酸和甜,‘苹果梨’与脆肉杂交后代中没有分离出软肉类型,‘苹果梨’与软肉类型杂交后代都以脆肉类型为主,‘苹果梨’杂种后代果汁含量较亲本有降低的趋势。因此,‘苹果梨’的优良果实经济性状遗传力较强,作为育种亲本,在北方梨新品种选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小麦不同器官全磷含量的遗传模型随机选用8个亲本,组配成28个双列杂交组合,在正常和肥水亏缺胁迫两种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Hayman 双列杂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器官磷含量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肥水亏缺两种环境下子粒、叶片和茎秆全磷含量的遗传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正常环境下子粒和叶片全磷含量的显性遗传表现为增效,正常环境下茎秆和肥水亏缺胁迫环境下子粒、叶片和茎秆的全磷含量的先行遗传表现为减效。最后,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和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讨论了杂交后代的选择和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6.
以102份光子陆地棉材料为母本,分别与遗传标准系TM-1杂交,获得102个F1群体。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对光子陆地棉材料主要性状进行遗传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11个性状表型差异均较大,材料间产量性状(株高、果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子指)差异大于纤维品质性状(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特别是衣分、铃数等性状差异更明显; 除果枝数、马克隆值、伸长率以外,光子亲本群体其他性状的平均值都小于F1群体。而亲本群体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F1,不同光子材料的杂种优势有很大差别,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种质某些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为负值,其后代性状表现劣势; 纤维品质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负相关,而产量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可利用光子材料杂种优势改良纤维品质,而其后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 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与各个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的相关都不显著,说明在光子材料的育种中,杂种优势是不能通过亲本之间的遗传背景相似程度来预测的。  相似文献   

17.
小豆杂交F2世代结荚高度遗传变异及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不同结荚高度的5个小豆亲本材料进行杂交,研究4个杂交组合F2世代结荚高度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各组合结荚高度在该世代均有较丰富的变异;含有高结荚亲本的3个组合F2世代,结荚高度均出现个别超高亲材料,遗传力为62.48%~74.49%,可以在早世代进行较严格的选择。从遗传进度值看,3个组合F2世代群体,都具有将结荚高度提高5cm以上的选择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小豆结荚高度性状表现在不同种植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相对稳定性;杂交后代结荚高度可在播种后9d~18d通过第一节高度进行间接鉴定。文章讨论了播种技术环节和施肥对小豆结荚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枣杂交后代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倾向,以枣和酸枣的杂交群体为试验材料,参照《中国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对‘JMS2’和‘邢16’杂交F1代叶表型7个描述型性状和13个数值型性状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及叶片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JMS2’ב邢16’及168个后代的叶片表型性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其中叶片颜色的分离程度较小,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缘形状和枣吊针刺出现较高程度的分离,叶片状态受父本影响较大,叶形和叶尖形状受母本影响较大,且叶缘形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叶形和叶色遗传多样性较其他性状更为丰富。13个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分布在10.10%~37.58%,其中叶柄面积和锯齿宽度的变异幅度大,遗传信息相对丰富。13个数值型性状中除锯齿宽度和叶柄周长外,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除叶柄指数、锯齿宽度和锯齿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偏小遗传,叶柄面积和叶柄周长受父本影响。经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被简化成叶片大小,叶柄指数和叶柄面积,叶柄长和叶柄宽,叶片形状4个因子。聚类分析显示,该组合杂交后代叶片受父本影响较大。本研究将为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加快育种进...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亲本自交系及其杂交种DNA甲基化和表观遗传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染色质结构修饰和小分子RNA调控等机制可能在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了解DNA甲基化对杉木杂交后代杂种优势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甲基化敏感随机扩增PCR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AP-PCR,MS-AP-PCR),选取40对引物组合对杉木亲本自交及其亲本的杂交组合后代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模式主要以内侧胞嘧啶的甲基化为主:6个正反交组合总的甲基化百分率相对于亲本的自交系而言,甲基化率呈减少的趋势;同一组合正反交组合后代之间在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上无明显差异;6个杂交组合在CCGG的位点上的甲基化位点数明显低于它们的亲本自交子代.对3种甲基化的表达类型与性状表型值、杂种优势值、配合力进行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检测位点外侧胞嘧啶半甲基化、内侧胞嘧啶甲基化位点变化与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成显著负相关,即杉木基因组外侧胞嘧啶半甲基化程度越低、内侧胞嘧啶甲基化位点越少,3个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愈明显;而其他甲基化程度的指标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均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不同选育方法的遗传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锦骅 《作物学报》1980,6(2):99-110
作者根据遗传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对水稻杂交后代的有效选择方法。报告指出,混合法由于群体成分中 M 及 K 值高,至 F4,各性状的遗传率仍较低。在个体选择中尤其是遗传率低的性状必需要放宽尺度。系谱法从 F4开始,一般可进行群间选择,但对远距离亲本杂交组合,F4应以群内系统间选择为主。派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