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组织系统.β-防御素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和精氨酸的内源性阳离子低分子抗微生物短肽,主要分布于牛的骨髓以及人和多种动物的胃肠道、呼吸道、舌、牙龈、肾、皮肤的的上皮中,是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β-防御素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对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都具有杀伤作...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是动物的重要器官,作为内外环境分界面,在抑制入侵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其大肠中发酵未消化的饲料成分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肠黏膜是保护肠腔的一道重要的防御屏障,胃肠道的完整性是决定动物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的完整性是决定动物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胃肠道的发育又与饲料的供给有关。胃肠道内腔表面覆盖有黏膜层,以保护胃肠道上皮细胞免遭消化过程和饲料中毒素的破坏。胃肠道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长发育,可保护动物免遭病原微生物入侵,并在大肠中发酵未消化的饲料成分。发酵产物是大肠中肠细胞可利用的营养。精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和组氨酸可用于维持肠道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正黏膜是动物机体内表面积最大的一个组织,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眼角膜、内耳以及多种外分泌腺的管道黏膜所构成。它是动物机体与内、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报道指出:95%以上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门户是由黏膜入侵机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主要通过胃肠道入侵;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感病  相似文献   

5.
在畜牧业日益向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今天,由于密集饲养,动物相互接触的机会越多,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而在畜牧生产现场实行定期环境消毒,使动物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以预防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可有效地控制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扩散.  相似文献   

6.
动物的胃肠道是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部位,时刻暴露于各种外源和内源物质当中。因此,胃肠道中具有功能性上皮屏障,以防止各种物质侵入组织内部。胃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胃肠道上皮屏障稳态和强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胃肠道上皮屏障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调节宿主胃肠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建立,而宿主胃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建立也会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殖与分布。本综述总结了胃肠道上皮屏障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胃肠道微生物和胃肠道上皮屏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胃肠道微生物与胃肠道上皮屏障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侵害动物机体,引起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侵害动物机体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不过其生存需要以牺牲宿主的利益为前提,若离开宿主会停止繁殖,很快死亡。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病原微生物必须不停地寻找下个侵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保护动物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根据《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农业部于2008年11月26日以第16号部长令发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办法》,并于2009年1月1日施行。这对于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引起动物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导致其致病力的增强不但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还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链条的不良反应,给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带来更大的危机。专家指出,我们必须在生产、防疫工作中尽最大努力改变所能改变的一切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变异。专家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有效避免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变异的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帮助广大养殖企业(户)科学地规避风险,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养殖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与畜牧》2006,(5):54-54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营养微生态理论在饲料工业中的直接应用,它们通过改变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群的组成而发挥作用。广义上讲,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指所有能够对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内环境产生影响的营养型饲料添加剂,狭义上指能够对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内环境产生明显作用的几种典型的营养型饲料添加剂。可以被改变的环境因素包括胃肠道pH值、气体、碳源(糖类)、氮源等,针对这些环境因素已经开发的微生态饲料添加剂有:寡糖、酸化剂、芽孢杆菌、中草药等;另一类产品包括活菌制剂和微生物培养物,主要作用是改变胃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使有益或无害微生物占据种群优势,通过竞争抑制病原或有害微生物的增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