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幼林地投放毒饵防治中华鼢鼠,防治效果的高低,关键在于对洞道的识别,防治成本取决于投饵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4年7~10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沙塘林场进行了甘肃鼢鼠化学药剂防治试验.该试验所用的化学灭鼠剂是诱鼠克和溴敌降,浓度分别为0.04%和0.005,%.诱饵是土豆,制饵言法是粘附法。采用插洞投饵法投饵,外洞堵涧灭洞率法评定火鼠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诱鼠克灭鼠效果为80.79%,溴敌隆灭鼠效果为83.91%,洞内毒饵消耗率分别为85.88%和94.80%。2004年9~10月在泾源县沙塘林场和大雪山林场扩大试验防治面积575hm^2,大面积防治效果与试验相同。  相似文献   

3.
一、鼢鼠的生活习性及危害鼢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在森林、草原、农田都有危害。其终年生活在地下,打洞能力很强,在松软地上,每分钟能打30厘米长的洞。鼢鼠的洞系构造复杂,主要由寻食洞、交通洞、盲洞、朝天洞及窝、贮食洞、厕所等组成,总长度可达百米以上。  相似文献   

4.
中华鼢鼠(Mgospabax,fontanieri Can-sus Lyen)是秦岭林区发展林业生产的大敌之一,近年来给育苗和更新造林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危害严重地区可造成毁灭性灾害。据查,森工系统受害面积约为6000~7000ha。1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鼢鼠终年生活于地下,打洞能力很强,在松软地上,每分钟可打洞30cm,其洞系主要由寻食洞、交通洞、盲洞、朝天洞及窝、贮食洞、厕所等构成,总长度可达百米以上,洞穴辐射面积可达200m~2以上。鼢鼠  相似文献   

5.
洞道是甘肃鼢鼠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建洞道是改变土壤微生态的重要途径 。为 了解甘肃鼢鼠生存环境的特点以 及其与周边土壤环境的差异,本研究以陕西省彬州市韩家镇白皮松样地和永乐镇花椒样地为对象,对比分析了甘肃鼢鼠洞 道区和非洞道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特征 。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的活动使洞道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 加,对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对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和最小持水量、铵态氮和速效钾的影响存在着地 点差异 。这些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的生命活动可以影响洞道环境土壤环境,可为甘肃鼢鼠的管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杜萍 《中国林业》2012,(10):47-47
一、研究方法1.甘肃鼢鼠密度调查。甘肃鼢鼠营地下穴居生活,其洞道结构复杂、弯曲串通,地上土堆密布,很难直接查明其种群数量和活动,一般以相对指标来推算其数量。有三种统计方法:土丘系数统计法:在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置若干样地1公顷,统计其中鼢鼠拱出的土丘数,然后挖开鼠洞用鼠夹捕杀、捕捉样地内所有鼢鼠,直至无封洞现象为止,计算土丘群系数。  相似文献   

7.
应用0.02%溴敌隆毒饵在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油坊林场进行防治中华鼢鼠试验,结果表明:其灭效显著,平均校正灭洞率为72.35%,最高达77.97%;且对人、畜、禽及鼠类天敌比较安全,可以用于中华鼢鼠的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物理方法防治甘肃鼢鼠具有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的特点。利用接洞式鼢鼠活捕器、彭林地弓箭、银恒快速捕鼠器和环形捕鼠荚在每个标准地分别布设相同的数量,连续捕杀72 h,计算了捕获效率。然后,从捕鼠器配件组成数量、携带便利性、操作的难易程度、捕杀精准度、捕捉鼢鼠数量、对环境的保护和单价7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1.窒息灭鼠弹是杀灭鼢鼠的一项新技术,为了保证杀灭效果。制定本技术推广要点。 2.使用窒息灭鼠弹以春秋两季为主。夏、冬季可结合造林、整地、管护进行。 3.用窒息灭鼠弹必须准确判别有效鼠洞。实施防治措施的洞是交通洞。  相似文献   

10.
在防治鼢鼠中,利用季节活动高峰,即哺乳期,取食高峰期和秋季贮藏越冬食物时期季节,土丘群分布规律,鉴别雌雄鼠,在雌洞系多投药或连续捕杀,提高防治效果:化防成本低于器械捕杀,可用于大面积防治、用大葱和磷化锌配制毒铒适口性强;对鼢鼠用化学、生态防治和营林经营措施,达到综合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区域中华鼢鼠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焦健 《甘肃林业科技》2011,36(3):50-51,57
通过对永登县退耕还林区域中华鼢鼠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的调查,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鼢鼠活动频繁时应以药剂诱杀为主要防治方法,进行大面积灭鼠;其它时间采用熏杀法和人工地箭法进行辅助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中华鼢鼠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中华鼢鼠的鼠情监测和综合防治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中华鼢鼠防治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春秋两季,捕获率可达80%以上,采取人工地箭捕打、毒饵防治等方法,同时结合营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不同生境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数数量变动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东端中华鼢鼠对幼林危害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1998年在祁连山东端天祝县林区采用标准地方法调查了中华鼢鼠在坡向、坡度、土层厚度、树龄、树种不同的幼林内危害规律,估算了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常见的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法、粪便分析法、室内笼养饲喂法、胃内容物分析法和毛发中同位素含量测定法等.实地观察法虽然较为可靠,但在林栖胆怯的灵长类动物中难以开展;粪便显微分析法能精确地确定动物所摄入的食物种类,但在显微定量方面必须进行合理的修正才能使实验数据更为精准地反映动物的食性;室内笼养饲喂法可为粪便分析法提供修正参数;胃内容物分析法要以杀死动物作为代价,在目前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中几乎不可行.文章对上述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权衡,总结出应用于灵长类动物食性分析较为可靠的方法,即粪便分析法与室内笼养饲喂法相结合的分析法.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了几种为害铅笔柏的新的病虫鼠害,其中:病害有煤污病,害虫有柏肤小蠹、双条杉天牛、柏大蚜、小蓑蛾,鼠类有中华鼢鼠;柏肤小蠢、双条杉天牛对铅笔柏移植大苗为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紫叶甲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树干上喷绿色威雷200倍液,杀虫率达97.1%;在越冬成虫上树取食始盛期,用溴氰菊酯制成毒笔,每株树涂2个药环,杀虫率达95.9%;在榆紫叶甲卵孵化盛期,利用3%高渗苯氧威、25%灭幼尿3号悬浮剂、1.8%阿维菌素、20%菊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杀虫率均在92.4%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采集的多花筋骨草植株不同部位中提取出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通过向幼虫人工饲料中添加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方法,研究了筋骨草中植物源蜕皮激素对杨干象2龄幼虫的杀虫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在人工饲料中加入1-3 ml的筋骨草提取物,在24天内可以杀死 58%~100%的幼虫;(2)从开花前的筋骨草中提取出的物质的杀虫效果明显优于从花期和开花后的植物中提取出的物质的杀虫作用, 其1 mL、2 mL和3 mL剂量全株提取物的杀虫效果分别达到65.22%、85.07%和98.11%(幼虫校正死亡率);(3)植株的根部提取的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杀虫效果要比茎部或叶部提取的好,1 mL、2 mL、3 mL剂量提取物的杀虫效果分别达到100%、98.20%和98.32%;(4)筋骨草提取物的杀虫速度较慢,处理杨干象2龄幼虫16天后杀虫率才超过50%;(5)幼虫取食加有筋骨草提取物的饲料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幼虫死亡率,16天的取食,幼虫死亡率达到80%以上。筋骨草采集地点和填加植物源蜕皮激素的方式对杀虫效果的影响较小。图3表3参21。  相似文献   

19.
The introduction of three killing agents (propylene glycol, DDVP and water) inside perforated probe traps was evaluated for their efficiency in trapping Coieoptera adults infesting stored cereals.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nine steel bins containing wheat, located in Central Greece, in August 1997. For the most of the 26 beetle species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reatments. ForSitophilus spp.,Typhaea stercorea, Aloasverns advena,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atheticus oryzae, Palorns ratzeburgii, P. subdepressus, andTenebroides mauritanicus, significantly less adults were found in the control traps (with no killing ag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killing agents were observed only forT. stercorea andT. mauritanicus. Given that the traps supplied with killing agents were found to contain adults even in locations where control traps did no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ddition of killing agents has increased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traps.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病虫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查到落叶松病害6种,其中叶部病害3种、枝梢病害1种、干部病害1种、苗木病害1种;病原有真菌5种、生理性病原1种、冻害1种。采集观察到取食落叶松的昆虫125种,其中,发现国内新记录2种,省内新记录8种,区内新记录37种。落叶松落针病、烟煤病、落叶松枯梢病有轻微发生;发生危害的主要虫害为落叶松球蚜,鼠害为未成林造林地内的中华鼢鼠。提出了落叶松林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