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芳 《中国蚕业》2005,26(4):69-72
蚕丝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是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文明纳入到了世界的文明体系,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经考古证实,在我国养蚕业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养蚕业已经相当发达,到春秋战国时代蚕桑生产已经遍及全国.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以"男耕女织"、"农桑并举"为特点,所以蚕丝业也就自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到了近代就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说中国的蚕丝业是随着中国的整个发展进程而起伏跌荡前进发展的.本文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蚕丝业的发展情况,以期能够对我国今后蚕丝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蚕丝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代表之一。早在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作为商品销往古罗马,成为西方认识中国的第一文化符号。一方面,丝绸逐渐成为古罗马贵族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另一方面,赛里斯(中国)和蚕丝意象也大量出现在古罗马文学中,承载着古罗马作家对中国蚕丝文化的浪漫想象。本文从丝绸风尚、蚕丝起源、丝国形象和丝绸贸易4个方面阐释古罗马文学对中国蚕丝文化的异域想象,旨在勾勒出中国丝绸和蚕丝文化在西方早期文明中对古罗马文学的影响,以及引发古罗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丰富的遐思。  相似文献   

3.
基于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蚕丝文化概念,探讨中国蚕丝文化的特质。与西方舶来之"文化"定义有所不同,中国蚕丝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和世界观。据此认为中国蚕丝文化特质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农耕文化——构成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君子文化——使人"内修",养成温婉柔韧的品性;哲学文化——使蚕桑活动上升为意识形态,完成其由经济基础向上层建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蚕桑丝绸产业是蚕丝文化的载体,稳定蚕丝产业,筑牢产业根基,是传承创新蚕丝文化的前提.在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创新思路、稳定蚕桑产业,更好地继承发扬璀璨的中华蚕丝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里例举江浙的一些做法,并提出几点粗浅认识,以供同行商榷.一是通过强化产业顶层设计、稳定桑园面积和饲养数量、实施...  相似文献   

5.
蚕丝文化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的一环,但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力度不够。从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蚕丝文化的重要意义。从教学内容甄选原则、教学内容及方式的视角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蚕丝文化的思考。提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选取蚕丝文化物质产品、蚕丝生产工艺以及内涵丰富的蚕丝精神文化等体现当代中国多元形象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以直观感知和活动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蚕丝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有助于弘扬蚕丝文化,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和实施,满足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赋予了蚕丝文化新内涵。通过归纳总结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的发展中心区域、发展方向、产品特点3个方面的转变,分析蚕丝文化新内涵产生的条件和内容,认为蚕丝文化新内涵应是一种"创业创新、携手同行,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精神体现。明确和赋予蚕丝文化新内涵,可为蚕桑科技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提升现代蚕桑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出以蚕丝文化新内涵丰富与发展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传播蚕丝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以传统蚕丝文化与少数民族蚕丝文化的融合创新形成文化共识的创新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1蚕丝业管理科学发展现状 1.1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蚕丝业发源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在汉、唐时期形成了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文明传播史上的一颗明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蚕丝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蚕茧、生丝产量1996年分别占世界的70.2%、63.29%,分别达到47.1万t和4.0万t.由于蚕丝业生产主要为出口产品,据统计,1949年到1996年间,我国蚕丝创汇累计达363.5亿美元,约占我国现有外汇贮备的1200亿美元的30%,可见该产业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作为一个传统产业,蚕丝业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符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产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蚕业科学基础学科近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蚕丝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蚕丝业在我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从古至今,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蚕丝生产遍及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蚕业科学形成了具有产业特色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对蚕丝业以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  相似文献   

9.
家蚕基因资源持续保存的重要意义与我国的任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代方银  鲁成 《中国蚕业》2001,22(3):8-12
1家蚕基因资源是蚕丝产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1庞大而重要的蚕丝业归根到底以家蚕生物基因资源为支撑生物基因资源是农业及相关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家蚕基因资源是其中极其重要而颇富特色的部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具有5000年以上悠久历史,对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播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具有杰出贡献,故蚕丝业有"功勋产业"之誉.中国作为蚕的故乡,自1970年蚕茧产量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又一直是蚕业生产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养蚕技术应用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科技、艺术和文化融合而生的瑰宝。中国人对蚕丝的创造性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解放以来我国养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1.
<正>1技术探源用沧海桑田来形容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已为人所熟知。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蚕丝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所占有的领先地位及其重要性。因此探索蚕丝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的动态,在蚕丝溯源上也是有意义的。蚕丝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使得有关行业在有意无意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成为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南充蚕桑丝绸文化的在地普及传播,增强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研究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根据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结合季羡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李发与向仲怀先生对中国蚕丝文化的定义和阐释,构建南充蚕桑丝绸文化体系,梳理其表现形态和元素,并针对在地文化普及传播提出了可行性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造福人类的蚕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已被世人公认。然而,对于传世久远的蚕丝业迄今仍未找到源头,蚕丝业的起源成为业界学者一直追踪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年届七旬的周晦若先生(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总工程师)和年方二十的陈建先生(现任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潜心搜集、梳理客观史料的基础上,以生物、文物、神话传说、文化、技术和对外传播等方面的追溯为逻辑起点,粗略勾勒出蚕丝起源的轮廓,著述《蚕丝溯源》,这对于继续研究蚕丝起源,厘清蚕丝业形成机制,诠释中华蚕丝文化得以绵延数千年的缘由以及了解世界蚕丝业的兴起和发展,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本刊将连载《蚕丝溯源》的主要内容,期望以此引导业界年轻学者参与该领域的研究,使21世纪我国蚕丝起源与文化的研究成果能与快速发展的蚕业科学技术交相辉映,共同促进蚕丝产业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发现,蚕丝文化在滇东汉族移民孤岛(云南省曲靖、宣威地区)民众生活的物质、精神和礼仪制度3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并且对周围民族形成了辐射效应。蚕丝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明代汉族移植于滇东地区,在周边异质文化的挤压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反而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进行不断的变通,从而形成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孤岛蚕丝文化”。由此不仅为更全面地了解滇东汉族孤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蚕丝文化在滇东地区的传播运用也为展示儒家文化如何世俗化、生活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医书记载和现代科技应用两个方面 ,对蚕的养生保健功能进行了探析。通过对蚕的养生功能的阐述 ,从一个侧面来展现蚕丝文化 ,探讨传统蚕丝产业的内在价值 ,努力发掘中国蚕丝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正>向仲怀:我给你们看一个书目,《蚕丝文化·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你们博士后研究生提出的,大概分了三个内容,一是讲古代蚕丝文化,一是讲现在蚕丝文化的衰落,一是讲今后的发展。因为你们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这一块。你们去怎么研究,路子都很清楚。但是我觉得,你们对现代蚕丝业的发展、蚕丝文化演变这个观念,我想和你们商讨,说明白一点,你们的观点、观念我不赞成,从根本上不赞成。我虽然不能说你们的观点完全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众所周知,中国蚕丝业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茧丝织品享誉中外.根据国际市场对优质蚕茧和丝织品的需求,实施我国蚕丝业产业化的生态经济战略,形成良性、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蚕丝业必须科技先行,制定入世后的蚕丝业发展的科技对策,维护、稳定及发展国内市场,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拓劳动力密集产品,抢占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蚕丝业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林 《广西蚕业》2003,40(1):23-27
传统的蚕丝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粗放型行业,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显露出其弊端所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此新的世纪里,蚕丝业科学研究的热点,必将是与现代新的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广泛、全面的结合。21世纪的蚕丝业必将是中国的蚕丝业。  相似文献   

19.
全面开发利用蚕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养蚕业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廉价而密集的劳动力.中国丝厂有一批年轻活泼的女性,仅以相当于日本二十分之一的工资从事工作.因此,蚕丝业无法与中国竞争.过去,日本的丝绸大部分用于制作和服,因此在西服方面的技术开发历史不长,技术人员也少,邀请到中国的日本蚕丝研究人员,是些养蚕、制丝方面的技术人员,而印染、加工、设计和时装等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来自欧美国家.中国的蚕丝制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  相似文献   

20.
1家蚕基因组研究有重要意义 1.1蚕丝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齐名,是祖国文化科学的丰碑,丝绸之路举世公认,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基因组时代的来临,丝绸之路的背景已不再是骆驼和沙漠,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因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我国作为蚕丝之邦,炎黄子孙应该在21世纪丝绸之路的竞争中,作出无愧于祖先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