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3.
辣椒抗疫性组织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具有不同抗病反应的3个辣椒品种进行离体叶人工接种辣椒疫霉菌,显微镜观察表明,辣椒疫霉菌在不同抗病反应品种上,其侵入前的过程基本相似,都能形成特殊侵染机构-压力胞,压力胞球形或长椭圆形,并且从气孔侵入叶内,在细胞间隙中扩展。然而,随着品种抗性增强,侵入菌丝扩展缓慢,稀疏,数量少,扩展过程明显受到抑制,不易形成孢子囊,寄主病变发生时间推迟,并且抗病品种上菌落小,有早期败育特征。  相似文献   

4.
5.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可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毒素,使辣椒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症状。将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按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体积比浓度,分别作用于未萌发和已萌发的辣椒种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辣椒幼苗株高、下胚轴长以及辣椒胚根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主、侧根抑制率的比较,在同一浓度下,粗毒素对侧根的抑制作用大于主根。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的实时荧光定量体系的方法,根据辣椒疫霉菌保守的ITS序列设计的特异性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引物,通过对保守序列构建克隆文库,筛选阳性克隆子,制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体系的标准品,从而构建优良的标准曲线。利用构建的标准曲线和优化的实时荧光定量体系对人工接种含梯度浓度的辣椒疫霉菌的土壤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辣椒疫霉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R2=0.980,斜率为-3.295,扩增效率为101.1%,线性方程为Y=-3.295X+44.484,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1.000×102拷贝,带菌土壤的检测下限为1.236×103拷贝,约为4.887pg基因组DNA。经过土壤样品试验,得出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845,表明所建立的辣椒疫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7.
小麦“三锈”、白粉病的严重为害,是我州小麦高产、稳产的巨大障碍,历年造成小麦减产轻则10%~20%,重则50%以上。研究小麦“三锈”、白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消长规律,选用抗病良种用于生产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从1987年开始,我们协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有关部门,并结合黔西南州科委下达的“小麦抗病育种”项目工作,对引进的1551个国内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小黑麦、硬粒麦、山羊草等进行了抗性鉴定;同时与有关单位协作进行了生理小种变化消长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材…  相似文献   

8.
棉铃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安徽省棉铃疫病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的棉铃疫病菌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甚至采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上述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XC-6生长速率、对棉苗的致病力、菌落形态及同宗配合遗传和变异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不能稳定遗传,但菌落形态和同宗配合特性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能稳定遗传,提示上述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的遗传和变异特性可能与菌株长期自交和种内杂交有关。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及毒性结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规律,连续4 a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病较严重的4个代表性地块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出其中的大豆疫霉,将确认为大豆疫霉的菌株利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其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对于科学使用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497株大豆疫霉属于135种致病型,包含29个生理小种,1株IRT和105个新致病型,其中16,18,22,28,35号生理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而4,33,38,39,43,48,49号生理小种未分离到。13号小种分离频率最高,为3.2%,1号小种分离频率仅为2.4%。结果显示,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群体致病力偏弱,对8个Rps基因致病频率为27.8%~53.1%,其中对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致病频率低于35%,对Rps7基因的致病频率为53.1%,说明在黑龙江东部种植含有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种植含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危险。随时间推移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分化迅速,致病型变得复杂多样,对绝大多数Rps基因致病频率增加,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均增强;生理小种和新致病型在试验田与生产田间数量差异不大,但种类差别较大,试验田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
辣椒疫霉菌(Photophthora capsici)常引起辣椒等多种作物的毁灭性病害,对该病原菌重要功能基因尤其是致病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果胶裂解酶(pectate lyase,PL)为植物病原菌关键致病因子,通过降解寄主细胞壁引起寄主发病.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菌PL关键成员(PL101)为材料,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进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真核表达载体选用pPIC9K,测序验证后的重组质粒pPIC9K/PL101经电击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表达菌株,对阳性转化子进行甲醇诱导型(Mut+)、不同浓度抗生素G418即高拷贝转化子筛选获得表达量可观的重组蛋白表达菌株.重组酵母菌经1%甲醇诱导7d获得重组蛋白,经硫酸铵沉淀法、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的PL101纯蛋白.经聚半乳糖醛酸反应法测得的PL101酶活达到970 U/mg,接种健康辣椒叶片测试结果表明PL101具较高致病性,表明PL101是辣椒疫霉菌重要致病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PL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辣椒的抗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辣椒疫病抗性材料鉴定和疫霉菌生理小种测定等工作中, 常因菌种在室内连续多代转接培养导致菌株的致病力下降,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针对辣椒疫霉菌的长时间保存这一问题, 通过对 4个辣椒疫霉菌株的长时间无菌水保存和常规固体培养基斜面连续转接保存方法进行试验对比,定期对菌株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观察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在 16℃条件下, 无菌水中保存的辣椒疫霉菌株在 24个月后仍有活力, 菌株培养性状没有发生变化, 致病性也没有明显衰退。该菌种保存方法制作简单、 经济、 可靠, 适用于辣椒疫霉菌种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达到控制辣椒疫病的目的,从辣椒种植区土壤中分离大量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XD6,通过常规方法和16SrDNA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测定相关酶活性变化。试验分离得到的XD6菌株,平板对峙试验防治效果高达80%~100%,初步鉴定为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酶活测定显示,生防菌株XD6的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都存在显著变化,且接种XD6菌株的辣椒植株PAL活性、PPO活性、POD活性均明显升高。菌株XD6对辣椒疫病具有较高防效,其生防因子可作用于辣椒疫病菌细胞壁,并诱导辣椒自身防御酶系的增强,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生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对水杨酸(SA)处理及其挑战接种辣椒疫霉菌的4个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系体内木质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SA诱导的供试品系与未经诱导的相同品系相比,木质素含量增高,PPO、POD、PAL活性增强,其中木质素的含量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挑战接种后两者相比,SA处理的供试材料的木质素含量和PPO、POD、PAL活性的增强幅度更大,其中抗、耐病品系的增加早且增加幅度高于感病、高感品系。值得注意的是,经SA诱导的各供试品系接种后木质素含量与抗病性也呈显著相关。木质素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上述变化趋势与SA对各品系的诱抗效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霉菌ITS及β-tubulin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湖南省不同地区辣椒疫霉的系统发育关系与遗传多样性,从湖南芷江、宁乡等地采集辣椒疫病病株,经过分离和离体叶片接种,得到2株对辣椒叶片有强致病性的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株。利用PCR技术对所分离的2个菌株进行ITS以及β-tubulin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接种法能够对辣椒疫霉菌有一个初步的鉴定,PCR扩增的ITS序列长度为770 bp左右,β-tubulin序列长度为780 bp左右,ITS序列以及β-tubul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湖南省内辣椒疫霉的亲缘性比较近,与国外的亲缘性比较远,说明了不同地区疫霉菌株的亲缘性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菜豆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8年秋季,在天津市郊区3个地点采集菜豆锈病菌夏孢子,经在感病品种锦州双季豆上两次单夏孢子分离后,再在4个鉴别品种上分离鉴定,获得锈病菌分离物,最后采用19个国际通用鉴别品种进行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菜豆锈病菌存在两个主要生理小种.这两个小种在鉴别品种Olatne、51051、AXS37、30-7-2上发病等级为3、1、3、2和1、1、3、2.经与Stavely鉴定出来的美国38-57号小种比较,无一相同.因此,暂把3、1、3、2 定为CTJ—1(中国天津一号),把1、1、3、2定为CTJ—2(中国天津二号)小种.  相似文献   

16.
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长金、迅驰37-74和运驰37-82为研究试材,对20~22,14~16,10~12℃3个温度处理下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的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的下降,辣椒幼苗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0~12℃处理含水量最低;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下降的趋势;Pro、MDA、超氧阴离子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10~12℃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处理20~22,14~16℃,以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为衡量指标,根区温度14℃及以上时,辣椒植株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抗性的辣椒对疫霉菌侵染反应中的抗性表现及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对疫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菌扩展,β-1,3-葡聚糖酶对抗病菌在植物体内扩展起到积极作用,抗、感品种在接种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抗、感品种增强的速度和数量差异很大。几丁质酶活性虽有所增加,抗、感品种差异不大,其在抗疫病扩展上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8.
辣椒黄绿苗突变体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96-140牛角辣椒及96-140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6-140YBM)生物学特性、生长动态、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测定,试验收结果表明96-140辣椒黄绿苗突变体不仅在生长势,叶片、株重、单果重等方面强于96-140,而且在抗疫病方面明显强于96-140牛角辣椒。96-140YBM性状遗传稳定,苗期遗传标记性状明显,在杂交育种及纯度鉴定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董扬 《作物杂志》2022,38(5):255-752
为探明除草剂对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糜子田使用的除草剂,以齐黍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4种不同除草剂各设置3个浓度梯度进行糜子苗后喷施处理,研究了处理7、14和21d后糜子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糜子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除草剂胁迫时间延长,糜子叶片中SOD活性、Pro和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4种供试除草剂处理后,糜子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都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除草剂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对主茎粗影响较小,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对主茎高、千粒重、主穗粒重、主穗重及产量有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50% 2,4-D异辛酯对糜子生理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比较安全;苗后喷施50% 2,4-D异辛酯1000mL/hm2是糜子田除草最适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