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再循环系统(RS)和流水式系统(FTS)中不同养殖密度下鱼的性能和福利进行比较。为期77天的试验期间,鱼的存活率高达99.3%,而养殖密度也从57kg/m^3增加到了98—108kg/m^3。直到第56天,没有观察到RS和FTS之间在鱼的生长上有明显的差异。此后,在FTS中生长下降,并与RS中50kg/m^3密度下的参照生长率相似。RS中鱼的最终重量比FIB中多17%。受试验末期,NO2升到允许水平值的限制,RS的最大养殖容量接近100kg/m^3,也许是受到CO2浓度的限制(17.8±5.7mg/L),FTS的最大养殖容量接近85kg/m^3。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伊犁河生态渔业中心漠斑牙鲆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实验平台,在生产规模上研究了闭合循环淡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和个体大小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池底覆盖率低于34%时,养殖密度对漠斑牙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个体大小的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加强养殖管理可以降低该影响;漠斑牙鲆全长120mm时,性别分化基本完成,雄鱼规格和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雌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温室养殖业蓬勃发展、因密度高、投饵量大,残饵和排泄物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摄食和生长、甚至生病死亡。因此、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集约化温室养殖的经济效益、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名贵水产品养殖的制约因素。国外工业化养殖多采用水体封闭循环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有水产养殖专用软件系统。我国基本上靠人工进行饲养管理,设施简陋。对于水质恶化的处理、正在探索,均处在研究阶段。目前采用的就是定期换水。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和能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1水质处理设备1.1水质封闭循环处理装置(见图1)主要由前级…  相似文献   

4.
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在浙江南麂海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计D1、D2和D3 3个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笼,养殖密度分别为5、10和15ind·层^-1,研究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养殖密度的提高,壳高(SH)、体质量(BM)、相对壳高生长率(GRH)、相对体质量生长率(GRM)、日增壳高(DHG)、目增体质量(DMG)、体质量与壳高比及特定生长率(SGRSH和SGRBM)等参数不断下降,养殖密度对其影响显著(P〈0.05)。体质昔与壳高随生长时间分别呈现指数生长曲线与逻辑斯谛生长曲线。养殖密度对6月份的相对状态指数(RCF)及5月底的死亡率存存湿著影响(P〈0.05),分析结果表明,10ind·层^-1为适宜的养殖密度。该研究为今后南方海Ⅸ虾夷扇贝规模化商业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果水源充足并且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相对于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来说,水池养殖罗非鱼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养殖的效益也较为可观。在水质条件能持续保持良好的,隋况下,罗非鱼在高密度的水池中生长良好。在水池养殖条件下,必须保持人工增氧(充气)和频繁或连续地换水,以保证水中有充足的氧气和清除水中的废物。养殖系统中养殖用水使用后直接排放掉的称为流水系统,养殖用水通过过滤后再次循环使用的称为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分别向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处理A)、芽孢杆菌+粉碎甘蔗渣(处理B)、芽孢杆菌+粉碎-蒸煮甘蔗渣(处理c),检测养殖环境中的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水体中总菌数、水体中絮团含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和芽孢杆菌对对虾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60天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前期处理组B、处理组c的氨氮(TAN)浓度显著低于处理组A(P〈0.05);甘蔗渣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够提高水体中生物絮团含量,养殖10天以后,处理组B和处理组C的生物絮团含量分别维持在6-3~20 ml/L、8.3~30 ml/L,各时期都显著高于处理组A(维持在2.7~8.3 ml/L)(P〈0.05);处理组B、处理组c收获时对虾平均体重分别为8.56±0.21 g、8.84±0.26 g,显著大于处理组A(7.66±0.40 g)(P〈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池塘养殖大银鱼子代的一年生长实测和统计,得到结果如下:(1)子代大银鱼在 养殖也能迅速生长,经10个月饲养,平均长达117.92mm,平均体重8.50g;(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304×10^-6L^3.293;(3)大银鱼生长与池中适口饵料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选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三大优良养殖虾种之一。其适盐范围广,既可在海水中养殖,也可在淡水中养殖。但养殖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南美白对虾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速度。一、南美白对虾的营养特点1.对蛋白质的需求:根据Colvin等(1997)和Smith等(1985)的研究,南美白对虾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30%和36%以上。在低盐度(半咸水、淡水)的养殖环境中,白对虾体内的能量来源倾向于以蛋白质而非脂肪分解。在高盐度(如海水)的养殖环境中,白对虾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特别是豆饼中的蛋白质。因此,实际养殖中…  相似文献   

9.
光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在养殖水体中的传播特征仍未明确。本研究选取红光(波峰为645 nm)、绿光(510 nm)、蓝光(445 nm)、UVA(355 nm)以及全光谱(蓝光激发硅酸盐荧光粉辐射的白光波长范围可达400~800 nm)5种LED光源,调整辐射照度为60 W/m2,研究其在不同养殖水质环境中的传播规律,为满足室内工厂化水产养殖对象的光生物学需求,实现养殖光环境标准化调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5种不同光谱特征的LED光源在深井海水中的透光率随水深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光源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当透光水深为10 cm时,绿光透光率最大,为(46.01±4.03)%,UVA最小,为(26.01±2.53)%;当透光水深为150 cm时,各光色透光率均小于1.5%;5种不同光色的光源在水体中的透光率衰减曲线均符合乘幂函数。水体对LED光的吸收在不同的光谱区域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水对光谱中红外部分的吸收最为强烈,对可见光谱波段中的红色、黄色和绿色光谱区段的吸收也十分显著;LED光源在养殖水体中衰减严重,水深是影响LED光源在水体中传播的主要因素(P<0.01),其次是总悬浮物(TSS)和化学需氧量(COD),但不同光源在养殖水体中受TSS和COD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光在水体中的衰减由水对光的吸收以及散射作用引起,且光在不同波段的衰减率主要由水生介质的吸收光谱决定。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为20g左右的刺参幼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的EM菌使用方式(G0:不使用;G1:养殖池泼洒;G2:蓄水池泼洒)及不同的换水量(0.5,1.0,1.5倍)对其生长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EM菌及增加换水量均可显著提高刺参的增重率及成活率(P〈0.05),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P〈0.05),且G2使用方式优于G1使用方式;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活性磷酸盐、总磷在使用EM菌和增大换水量后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45天时,使用方式及换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养殖水质无显著影响(P〉0.05),但实验90天时,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养殖水质(P〈0.05)。综上,建议在刺参池塘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在使用EM菌的同时,可适当减少换水量,且以蓄水池直接泼洒使用为优。  相似文献   

11.
国外简讯     
国外简讯养殖用的水循环系统近十余年来,水产养殖上用的水循环系统装置在瑞典和丹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应用此项技术,寒冷地区也可进行温水鱼类养殖(如欧洲鳗),同时还可以节约养殖用水。在丹麦,新的环境法对水资源利用和渔场排水有严格的限制;再则,有些地方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小水体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7.2m^3水泥池中,采和人工配制饲料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进行养殖试验,通过4个阶段180d的养殖,鱼尾均增重1817.5g,日均增重分别为8.5,8.9,9.2,12.3,饲料系数为1.96,2.12,2.33,2.21。中华鲟在水水温处于8-29,1℃时均可摄食生长,利用人工配制养殖中华鲟的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4~20月龄暗纹东方的生长特征。其中体长、体重的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皆随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呈指数曲线相关,方程为,体长、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119.56Ln(t)-90.469,W=0.4127t。试验表明,暗纹东方纯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可进行规模化商品鱼养殖。  相似文献   

14.
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养殖方式及适宜养殖水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桑沟湾内,对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JonesetPreston)的笼养与串耳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及不同水层(1m、2m、3m、4m)的养殖效果进行了综合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串耳养殖的扇贝平均壳高增长比笼养扇贝生长快,两种方式效果差异极明显(P<0.01);(2)串耳养殖方式以2m为最佳养殖水层,其次为1m和3m,4m水层最差,而且2m与4m的养殖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3)笼养方式的最佳水层为4m,其养殖效果依次为4m>1m>3m和2m。试验显示,在不同的养殖方式下,栉孔扇贝最佳生长的养殖水层是不同的。本文还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渔业现代化》2009,(4):72-72
调研了流速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在29天期间,将最初平均体重102g(标准偏差10.4)的幼鱼以相当于每小时1,2,3,4,6或8个池水量的流速养殖在容量为196L,温度为18&#177;0.29℃,盐度为18.0&#177;0.77和pH变化范围为6.02~7.21的水池中。在试验期间监测总氨氮、溶氧、pH、温度和游离二氧化碳值。结果显示,流速大到每小时4.7个池水量可促进大菱鲆的生长。水池中氨和二氧化碳的积聚以及含氧量受不同流速的影响。结论为流速增加则大菱鲆幼鱼的比生长率增高,这也许可用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分别设置白光(λ_(400~780 nm))、红光(λ_(630 nm))、黄光(λ_(595 nm))、绿光(λ_(530 nm))、蓝光(λ_(455 nm))5组不同LED光谱处理组,研究5种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29.91±0.39) g、(13.78±0.35) cm)]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具有显著性影响。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好(41.09±5.70)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差(36.02±4.18)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DGC(daily growth coefficient)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5组LED光谱处理组舌齿鲈幼鱼摄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红光谱摄食率最高。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测定结果表明,白光谱下IGF-1的mRNA表达量最高;黄光谱下IGF-2的mRNA表达量最高。能量分配方面,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和代谢能较低,摄食能和生长能较高;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较高,摄食能和代谢能较低,生长能最低。对舌齿鲈幼鱼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测定结果表明,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肝脏RNA/DNA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蓝光谱和白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肌肉中RNA/DN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均表现较好,且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具有较高的摄食能和生长能;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表现较差,排粪能较高,生长能较低。因此,红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积极影响;蓝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孔雀石绿及其有毒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鱼体中的蓄积与消除规律,达到对孔雀石绿的禁用监控,本试验对初始体重为(12.42±2.18)g的欧洲鳗鲡进行0.1mg·L^-1和0.2mg·L^-1浓度(P1和P2组)孔雀石绿药浴24h,再转移到清水中养殖120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组织中孔雀石绿及无色孔雀石绿的残留。在药浴过程中,鳗鲡肌肉组织中孔雀石绿平均含量不断升高,P1和P2组分别于药浴12h和24h达到最高值(720.5±192.6)μg·kg^-1和(1404.8±421.9)μg·kg^-1;在清水养殖过程中,孔雀石绿在鳗鲡肌肉中含量波动式下降,并于水浴2160h(90d)时两个处理组都低于检测限度。肌肉中所含无色孔雀石绿,在药浴过程以及清水养殖的开始一段时间内不断升高,P1和P2组分别于水浴的72h和120h达到最高值(960.1±251.0)μg·kg^-1和(1625.8±183.2)μg·kg^-1,然后呈波动式下降,至实验结束(水浴120d)时两个实验组肌肉中还有一定残留。结果表明,无色孔雀石绿的代谢消除时间较长,可以作为检测的标志物。另外,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在鳗鲡肌肉中的代谢规律相似,只是随药浴浓度升高,肌肉中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含量最高值出现时间有所滞后,以及消除时间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19.
平均放养密度为3kg/m2(尾重21g,全长30cm),顺水泥池内以泥垅打洞作寄身巢的黄鳝,经96d的人工强化养殖,其生长比速为0.9644,生长指标为28.9;平均增重率274.9%,平均每尾净增重57.7g,单产8.8kg/m2。该结果初步表明,水泥池中强化养殖的黄鳝,生长速度远快于规格相近、在自然水域中生长的黄鳝.  相似文献   

20.
不同温度对九孔鲍能量收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摸拟自然条件下,设定5个温度梯度(15、19、23、27、3lac)进行了室内水族箱养殖,结果表明,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rtesxa)的生长能和代谢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此温度时则相反,呈负相关关系。在温度为27℃时,九孔鲍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达到最大值。九孔鲍在各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5℃:100(C)=18.05(F)+8.00(U)+7.91(M)+39.60(R)+7.14(Psh)+9.36(Pg)+9.94 19℃:100(C)=19.89(F)+12.24(U)+7.97(M)+33.74(R)+6.62(Psh)+9.54(Pg)+10.01 23℃:100(C)=17.43(F)+12.93(U)+7.04(M)+33.79(R)+6.20(Psh)+10.25(Pg)+12.37 27℃:100(C)=15.56(F)+11.03(U)+7.05(M)+28.53(R)+13.67(Psh)+16.12(Pg)+8.03 31℃:100(C)=18.82(F)+13.87(U)+12.52(M)+38.44(R)+12.35(Psh)+13.62(Pg)-9.62从能量收支方程中看出,只有小部分能量用于生长壳,一部分能量用于生长软体肉能,绝大部分能量用于代谢,还有一小部分能量用于排泄、排粪和分泌粘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