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甜瓜品种“DQ122”(感白粉病)和“DQ21”(抗白粉病)为试材,研究了2个甜瓜品种苗期受白粉病侵染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等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DQ21”能使细胞内SOD酶活性、CAT酶活性和MDA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其自我调节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DQ122”;感病品种的POD活性要强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保持较高PPO酶活性的能力;感病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正> 不同的西瓜品种在长期单作中,抗病品种的枯萎病发生率与感病品种的一样高.从抗病品种的病株中分离到的病原菌主要是侵染性强的小种2,而从感病品种病株中分离到的主要是小种1。用高度感病品种 Florida Giant 作为病菌的诱捕寄主来确定这些品种是否也影响土壤中病菌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菌感病性与对病菌粗毒素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根部病菌孢子接种测定了36份香蕉品种苗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感病性,以及采用植株根部和叶片毒素处理测定了5份香蕉品种苗对病菌粗毒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天宝角蕉(AAA)、柴蕉(AAA)、广粉1号(AAB)和贡蕉(AA)表现抗病,哥斯达黎加蕉(AAA)和抗枯5号(AAA)表现中抗;感病品种对毒素的敏感性高于抗病品种。通过香蕉不同品种的病情指数、萎蔫指数和叶片损伤面积的差别分析,发现香蕉苗期对枯萎病菌感病性与对病菌粗毒素敏感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60d龄期的假植苗病情指数与其叶片损伤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因而叶片毒素处理法测量香蕉假植苗中部叶片损伤面积可作为一种快速区别香蕉抗病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之涛  李卓  张莉 《北方园艺》2016,(11):119-122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室内苗期孢子悬浮液灌根接种和田间土壤接菌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市场销售的23个黄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室内鉴定试验中,高抗品种3个,占13.0%;抗病品种5个,占21.7%;中抗品种9个,占39.1%;感病品种6个,占26.1%。田间鉴定试验中,高抗品种2个,占8.7%;抗病品种8个,占34.8%;中抗品种10个,占43.5%;感病品种3个,占13.0%。试验表明,供试的23个黄瓜品种中有10个品种属于高抗或抗病,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甜瓜抗白粉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综述了葫芦科白粉病菌的种类、特征及其分布,重点介绍了主要危害葫芦科作物的2个白粉病的特点和其鉴定,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和通用甜瓜鉴别寄主对这些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对抗源的发掘、抗性遗传与抗病育种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提出了今后我国甜瓜白粉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大白菜感染甘蓝链格孢后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抗病和2个感病的大白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人工接种甘蓝链格孢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受到甘蓝链格孢侵染时,叶片内POD活性反应较感病品种快,但POD活性值上升比感病品种小;抗病品种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叶片内CAT活性反应快,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受病菌侵染后叶片内的CAT活性变化缓慢,变化程度低;另外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的PAL酶活性在接种后的动态变化有相似规律,接种后所有品种的PAL酶活性均比未接种前增加。  相似文献   

7.
李宝聚  李凤云 《园艺学报》1999,26(3):198-200
初步明确,黄瓜品种对黑星病菌具有结构抗病性,果实的抗病性与其表皮的厚度有关。通过对抗,感品种接种后致病酶系及抗病酶系变化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这两种酶系在抗病中的作用,抗,感品种染病后均表现为酶活性增加,抗病品种中抗病酶系活性增加快,且高于感病品种,而致病酶系活性增加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瓜类蔬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在春秋两季,对北京地区不同地点、不同设施内的西瓜、甜瓜、南瓜、黄瓜和西葫芦上采集的共12个白粉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根据一系列甜瓜白粉病菌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北京地区瓜类蔬菜白粉病由Sphaerothecafuliginea所致,且存在两个生理小种,即小种1和2France,优势生理小种是小种2France。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MAPK基因在甜瓜中的表达调控模式,以感病甜瓜品种'哈密加格达'和抗病甜瓜品种'Edisto47'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研究了外源信号分子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和褪黑素(MT)诱导处理甜瓜叶片中MAPK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甜瓜品种中3个MAPK相关基因MAPK21、MAPK20、MAPK9在接种白粉病菌后均出现了上调表达,MeJA处理抗病甜瓜品种后,3个基因在36 h的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30.74、107.74和99.71,处理感病甜瓜品种后,各基因在60 h的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9.32、18.35和17.34;ABA和MT处理也是同样的变化趋势,但表达量低于MeJA处理,由此说明3个MAPK基因在抗病甜瓜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MAPK21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MAPK20和MAPK9,且MeJA处理的甜瓜有助于MAPK21基因表达调控,提高其抗白粉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甜瓜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R-1为母本,易感白粉病自交系Top Mark为父本,构建BC_1P_2和F_2群体,经13个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2015年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的白粉病发病病菌为P.xanthii生理小种1,甜瓜MR-1对P.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通过对266个F2分离群体的抗病性鉴定和CAPS标记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瓜抗白粉病性状进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1张包含203个CAPS标记的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并将抗病基因PXR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M12-GH和M12-TE 2个标记之间,该基因与两侧翼标记间的距离分别为0.63 c M和0.42 c M,两侧翼标记间在甜瓜参考基因组上对应的物理距离为303 kb,该区域内含有60个预测基因,其中10个基因含有非同义单碱基突变。10个基因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抗病与感病甜瓜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基因MELO3C002434、MELO3C002437、MELO3C002441、MELO3C002457为甜瓜白粉病抗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硅对菜薹炭疽病防御反应中信号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暹  杨跃生  冯红贤 《园艺学报》2008,35(6):819-826
通过不同硅(Si)处理和接种炭疽病菌研究Si对菜薹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和钙调素信号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Si对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肌醇-4-磷酸(PIP)的形成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感染炭疽病后,不同基因型的PI消长明显不同,适宜Si水平下感病后可诱导形成较高水平的PI。感染炭疽病菌后感病品种的中Si处理和抗病品种的低Si、中Si处理的PI呈明显增长趋势,而其它处理有消有长。感病品种在感病前期有抑制PIP产生的趋势,而后期转为促进作用,但抗病品种的变化规律与感病品种相反。在适宜Si水平下感染炭疽病菌后可明显提高抗、感病品种PIP含量,特别是在感病后期其诱导作用更明显,这可能与PI后期大量降解,传递抗病信息有关。Si影响钙调素(CaM)含量,其影响程度与炭疽病菌的作用有关。低Si水平明显促进了炭疽病菌对感病品种CaM的诱导作用,以中Si水平对抗病品种的诱导促进作用相对较强,而且感病品种的诱导促进作用比抗病品种明显。感病品种的中Si处理与抗病品种的低Si处理在感病后的CaM变化相对缓和。表明CaM参与炭疽病致病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和利川市对25个抗根肿病的十字花科蔬菜品种进行了集中试验示范,其中大白菜品种19个、甘蓝品种3个、萝卜品种3个。结果表明:长阳根肿病菌的致病力较利川根肿病菌强,绝大多数参试大白菜品种不抗长阳根肿病菌但抗利川根肿病菌,仅京春CR2和京春CR3兼抗长阳根肿病菌和利川根肿病菌,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秀,京春CR2和京春CR3可以在长阳、利川及类似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区域推广,其他单抗利川根肿病菌的大白菜品种可在利川及类似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区域推广;萝卜品种雪单3号在长阳表现为耐病,在利川表现为抗病,综合经济性状良好;甘蓝品种2012070甘蓝在长阳表现为耐病,参试甘蓝品种均不抗利川根肿病菌。  相似文献   

13.
以抗病品种G087和感病品种G025为试材,研究了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对大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120 h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SOD活性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均在96 h达到峰值,但抗病品种SOD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随着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感病品种叶片POD和PAL活性均呈先持续升高后稍下降的趋势,均有1个峰值|而抗病品种叶片POD和PAL活性均出现2个峰值,POD活性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48 h和96 h,PAL活性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48 h和120 h|抗病品种酶活性的最大峰值高于感病品种。在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的大部分时间内,抗病品种叶片MDA含量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叶肉组织结构比感病品种紧密|经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两个品种叶片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的密度都比处理前增加,抗病品种叶肉组织结构比感病品种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4.
甜瓜白粉病及其抗性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水果型蔬菜,但其产量和品质严重受到白粉病的影响。选育和推广抗白粉病甜瓜新品种是从根本上绿色、环保地解决白粉病危害甜瓜生产最为有效的方法,对甜瓜白粉病菌及其寄主抗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是加快抗病品种选育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综述了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和分布、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生理小种的鉴别、白粉病菌的基因组特征,根据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甜瓜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抗感枯萎病香蕉品种在组织培养性状和耐毒素能力上的差异,对6个抗感病香蕉品种进行了组织培养不同阶段性状观察及生根苗耐毒素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在增殖培养阶段,感病品种大丰1号和天宝中秆丛生芽增殖的平均数量分别为7.10和5.90个,而抗病品种粉杂1号、柴蕉、海南贡蕉和抗枯5号芽增殖的平均数量分别仅1.10、2.10、4.00和3.50个;在芽苗分化阶段,大丰1号和天宝中秆的苗分化率分别为73.03%和70.06%,且显著高于其他4个抗病品种;在生根苗生长阶段,粉杂1号和柴蕉的生根苗根长较长,平均分别可达10.99和11.01mm,显著长于其他2个感病品种。说明感病品种的芽增殖能力和苗分化能力较强,但在长势上,抗病品种表现为芽体粗大,分化苗和生根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生根苗的耐毒素能力测定中,感病品种大丰1号和天宝中秆的病情指数较高,分别为81.90和94.28,而其余抗病品种的病情指数介于2.38~29.05之间,说明抗病品种的生根苗耐毒素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诱抗剂处理对甜瓜叶部病害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病品种银帝和感病品种卡拉克赛为材料,在露地条件下研究了几种植物提取液和苯并噻二唑(BTH)处理对甜瓜主要叶部病害及果实大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TH、中草药提取液和侧柏提取液对甜瓜叶部各种主要病害的发生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尤其对白粉病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75%。4种诱导剂中,BTH对各种病害的防效都较稳定,平均达51.44%,且在幼果期和伸蔓期+幼果期的预防效果均较植物提取液好。采前诱抗处理能明显提高两品种甜瓜果实品质及抗病品种(银帝)的产量,但对感病品种卡拉克赛产量影响不显著;初花期BTH处理可增加果肉厚度、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能改善果实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7.
甜瓜疫霉病(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是新疆甜瓜栽培的主要病害。为了培育抗甜瓜疫霉病的新品种,搜集了国内外甜瓜品种材料,对其进行了抗疫霉病的研究。鉴定用的疫霉菌是在新疆乌鲁木齐西郊采集的P81—4菌株,在甜瓜幼苗两片子叶展平,第一片真叶露尖时土壤接菌。1987年共鉴定了49个品种和一批杂种一代材料。经鉴定的品种中有两个表现高抗,5个表现中抗,18个表现轻抗,24个表现感病。新疆厚皮甜瓜除一个新品种表现中抗外,其余均表现为轻抗或感病。从杂种一代植株的抗性看,甜瓜品种对疫霉病的抗性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三亚地区葫芦科作物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在冬季对海南省三亚地区不同地点、不同栽培模式的西瓜、甜瓜、南瓜、丝瓜和西葫芦以及野西瓜上采集的共9个白粉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根据一系列甜瓜白粉病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海南三亚地区葫芦科作物白粉病菌存在S.fuliginea的两个生理小种,即小种1和小种2France,且优势生理小种是小种2France.另外,还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薄皮甜瓜主产区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秋季对吉林省四个地区的不同乡镇,不同栽培模式的薄皮甜瓜上采集的共9个来源的白粉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按照国际通用的瓜类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标准体系,根据病菌在13个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吉林省瓜类白粉病菌存在单囊壳白粉菌(S.fuliginea)的两个生理小种,即小种1和小种2France,且主流小种为...  相似文献   

20.
以"紫抗1号""紫抗2号""四海升平"3个不同抗性的紫薇品种为试材,采用孢子悬浊液侵染法对试材进行病菌接种,测定了其接种后不同时间(24、48、72、96、120h)内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以明确不同侵染时间下紫薇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白粉病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抗病与免疫品种的S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且抗病与免疫品种的SOD修复快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MDA含量不断上升,抗病品种与免疫品种的含量与变化趋势相近,变化较小,并始终低于感病品种;不用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