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只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的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亚成体大熊猫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变化比较大。在以高蛋白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前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6~107cfu/g之间,其中优势菌群为肠杆菌(425%)和乳杆菌(356%);而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后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4~105cfu/g,其中肠球菌居多,占387%。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主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每克肠内容物中约含10^8~10^10个,在微生态学上属于原籍菌群,它与其他生理性细菌成员构成了微生物群落,并与宿主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因为双歧杆菌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调节、营养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双歧杆菌被开发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等领域并已成为微生态制剂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粪样菌群的分离鉴定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6只不同年龄的健康大熊猫全年粪样内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 ,全年粪样所含细菌数在 10 3cfu/g~ 10 7cfu/g之间 ,其中 ,亚成年大熊猫全年粪样含菌量为 7 3× 10 5cfu/g ,成年大熊猫为 7 8× 10 5cfu/g ,老年大熊猫为 2 0× 10 6 cfu/g。粪样中共分离鉴定出 16种细菌 ,优势菌群分别为肠球菌(4 0 2 % ) ,肠杆菌 (36 7% )和乳杆菌 (17 8% )。这些菌株的分离鉴定为研究大熊猫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野外自然生态环境下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为预防大熊猫感染细菌性疾病和亚成年大熊猫食性转换期食物结构的合理搭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残留在食品中的抗菌药被人体摄人后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模拟残留药物通过胃肠道的离体培养系统研究了低浓度恩诺沙星对人体肠道菌群(包括9种ATCC标准菌株和健康志愿者粪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在药物浓度大于5倍MIC的离体培养系统仍能增殖,系统中加入2~5μg/ml恩诺沙星可部分抑制产气荚膜梭菌、青春双歧杆菌和直肠真杆菌的生长。2μg/ml恩诺沙星可抑制正常人体粪便菌群中敏感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使耐药大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对厌氧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总之,低浓度恩诺沙星对正常人体粪便菌群的最重要影响也许是筛选出正常情况下仅占少量的肠道耐药菌,使耐药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制 ,用于调节机体的微生态环境。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 4个生态学领域。其中胃肠道微生态学在动物生产上的作用研究最多 ,也最深入。1 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细菌、真菌广泛寄居于健康动物的体内和体表 ,动物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 ,经 2~ 4h后有大量细菌进入并繁殖 ,称为细菌的定植 ( colonization) ,细菌种类和数量随动物年龄、食物、宿主对细菌、细菌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存在整个生命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16S rRNA基因检测技术在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肠道是多种细菌的良好生存环境,相当一部分肠道菌长期定居在肠道内,对宿主有益无害,这类菌群被称之为肠道正常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在宿主内生存和增殖,对维持宿主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在肠内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食性动物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相似性。本试验采用ERIC-PCR方法对成年马、梅花鹿、老虎、豹、非洲狮、黑熊、小熊猫及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细菌总DNA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为草食动物(1.27)〉肉食动物(1.23)〉杂食动物(1.04),而它们的优势度指数则相反,草食动物(0.32)﹤肉食动物(0.41)=杂食动物(0.41)。同一种动物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动物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与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旨在分析健康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菌群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拟杆菌分布。本研究选择健康高邮鸭20只,公母各半,70日龄时无菌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提取肠道内容物细菌基因组,利用IonS5TMXL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与丰度特征以及拟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空肠内容物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回肠和盲肠内容物(P<0.05),回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最低;十二指肠和空肠内菌群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与回肠,特别是盲肠的相似度较小。健康鸭肠内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上述菌门在各肠段内容物中相对丰度不同;不同肠段内容物中定植了不同差异微生物物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差异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鸭肠道中共分析到28种拟杆菌种,其中B.acidifaciensB.barnesiaeB.caccaeB.caecicolaB.coprocolaB.spB.luti在盲肠内容物中显著聚类,且B.caecigallinarumB.plebeiusB.barnesiae在鸭盲肠中优势定植。结果显示,鸭肠段空间显著影响了其内容物中菌群丰度与多样性,不同肠段内定植了差异的优势微生物物种,这可能与肠段小环境以及功能一致,在盲肠内容物中优势定植拟杆菌,推测可能与鸭盲肠生理生化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9.
健康动物消化道的菌群屏障是保护动物免受病原微生物及内毒素侵害的重要保障。家兔肠道菌以厌氧菌为主,需氧菌为辅。肠道内容物中,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只占肠道菌群的5%以下,而占95%以上的都是厌氧菌。肠道菌群的结构正常及稳定,是家兔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菌群紊乱会导致家兔机体生产性能低下,甚至暴发疾病。  相似文献   

10.
对常规饲养、正常妊娠的小白鼠胚胎后期胃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细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和生化试验鉴定,初步确定小鼠胚胎后期胃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菌群有微球菌属(Mic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变形杆菌属(Proteus)和双岐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细菌,其中G^+细菌占据了绝对优势,小鼠胚胎胃肠道中细菌的平均数量达到1.2&#215;10^2CFU/g-3.2&#215;10^2CFU/g。本研究为哺乳动物胚胎时期存在于胃肠道中细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日龄兔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稀释滴种的方法对3个不同生长阶段(未哺乳、哺乳、断乳)的比利时家兔大、小肠部位正常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道中以消化球菌、梭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厌氧菌占绝对优势。断乳兔与哺乳免正常菌群比较,大、小肠部位的韦荣氏球菌、小肠部位的肠杆茵差别极显著(P<0.01);大肠部位的优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差别显著(P<0.05);其余菌差别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肠道菌群及其分布 1.1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相似文献   

13.
黄怡  黄琴  崔志文  李卫芬  余东游 《兽医大学学报》2012,(7):1007-1010,1019
随机选择24头出生时间相近的健康杜×长×大外三元仔猪,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分别在仔猪刚出生、3日龄及5日龄灌服10%灭菌脱脂奶(对照组)或含有屎肠球菌活菌(5×10。~6×10。CFU/mL)的10%脱脂奶重悬液(处理组),每次2mL/头,仔猪25日龄断奶。记录哺乳期仔猪腹泻发生率。断奶当天屠宰仔猪,采集肠道内容物及黏膜样品,检测盲肠内容物主要菌群的数量、各肠段pH值和结肠内容物乳酸含量,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空肠黏膜化学屏障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屎肠球菌使仔猪盲肠的乳酸菌比率升高8.98%,致病性肠杆菌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下降28.68%(P〈0.05)和13.01%,仔猪腹泻率也下降了43.21%,但不影响细菌总数和乳酸菌数量,也不影响肠道pH值、结肠乳酸含量以及空肠黏膜MUC2、pBD-1和PMAP-37mRNA的表达量,却显著下调LYS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口服屎肠球菌改善哺乳期仔猪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肠道健康,同时它对溶菌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维持乳猪肠道微生态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肠道固有菌群对动物免疫力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主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每克肠内容物中约含10^8-10^10个,在微生物学上属于原籍菌群,它与其它生理性细菌成员构成了微生物群落,并与宿主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因为双歧杆菌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调节、营养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双歧杆菌被开发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等领域并已成为微生态制剂的核心。下面将对双歧杆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双歧杆菌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黄芪多糖对三黄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芪多糖对三黄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三黄肉仔鸡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以无任何抗生素添加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为基础饲粮,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3%(试验1组)和0.6%(试验2组)的黄芪多糖,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可显著提高三黄肉鸡生长性能,在28日龄和56日龄时,试验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1组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以提高三黄鸡生长性能,优化肠道微生物区系,且黄芪多糖添加量为0.6%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动物肠道免疫的构成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作为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认识长期集中在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上。近年来随着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深入研究和科研手段的进步,胃肠的研究工作也从单纯的养分消化向全方位发展。正常情况下,肠道可有效阻挡肠内500多种、浓度高达10^12个/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外组织移位,同时产生高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防止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对于无害抗原(食物或正常菌群),肠黏膜可下调免疫应答反应,保证机体及时获得养分,  相似文献   

18.
瘤胃微生物主要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欢  李吕木 《饲料工业》2006,27(20):47-49
瘤胃微生物是共生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总称,数量极多,主要包括细菌、原虫、真菌和噬菌体。细菌的品种多数量大,已从瘤胃中分离出细菌达200多种,每毫升瘤胃内容物细菌达10^10~10^11个;瘤胃原虫10^4~10^6个/ml;厌氧真菌游动孢子数10^3~10^5个/ml;噬菌体颗粒数可达10^7~10^9个/ml。尽管瘤胃内的氨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氮源。但大量试验证实,当瘤胃氮的供应25%来自氨基酸时,微生物的生长处于最佳水平。对于反刍动物而言,进入小肠的氨基酸来源于瘤胃微生物蛋白、内源蛋白和日粮蛋白中的过瘤胃部分,其中瘤胃微生物提供的氨基酸占进入小肠总氨基酸的50%以上(Martin等,1996)。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谷氨酰胺对安哥拉兔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选取8月龄体重、产毛量相近的安哥拉兔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谷氨酰胺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9%谷氨酰胺,饲喂1个剪毛周期后,采集各试验兔新鲜粪便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肠道菌群16S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9%谷氨酰胺后,安哥拉兔肠道菌的Chao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P<0.05)。在门水平上,家兔肠道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能显著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家兔肠道内优势菌属为g_norank_f_Muribacul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从健康人肠道分离出的1株乳杆菌,是人类研究最广泛的益生菌之一[1].近年来,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证明,LGG能够耐受动物消化道环境,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定植,起到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和治疗腹泻、排除毒素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2].目前国内并无LGG应用于幼犬的报道,为此本试验通过研究LGG在幼犬肠道内的存活率及肠道主要菌群的变化,探讨LGG对幼犬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