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豫西旱地大田条件下,对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有效延缓小麦旗叶叶绿素降解,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改善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积累,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9.26%和10.2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10.29%和15.57%.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提高了5.48%,Fv/F0值提高了26.72%,Fv/F3m值提高4.88%,ψPSⅡ值和1-qP/qN值与其它耕作方武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在宁南山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2005~2006年在宁夏彭阳县就垄沟、传统、覆膜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的适应性进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状况、产量及农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增效明显。对三种耕作方式下作物产量进行分析,覆膜耕作比传统耕作增产46%;垄沟耕作比传统耕作减产71%。覆膜耕作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提高了33%;垄沟耕作由于在越冬期垄上冬小麦大面积冻死,不适宜在宁南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土区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土区春玉米地实施免耕和传统耕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秸秆地膜双覆盖以及不覆盖下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传统耕作下不覆盖的产量为6 212.75 kg/hm2,秸秆覆盖比不覆盖增产45.67%,地膜覆盖增产47.24%,秸秆地膜双覆盖增产幅度可达73.24%;免耕下秸秆覆盖比不覆盖仅增产了...  相似文献   

4.
陇东旱塬区冬小麦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凉43号冬小麦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4年在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进行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B)、膜侧沟播(C)和不覆膜露地条播(CK)4种栽培方式对土壤水热及小麦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出苗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和地温,并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地温影响大于深层土壤,土壤含水量处理ABCCK,地温处理BACCK,A和B差异不明显,冬小麦抽穗期后各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和地温与对照相比提高不大,甚至小于对照;覆膜方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为处理ABCCK,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水分利用效率比CK分别提高83.75%,63.48%和41.31%;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经济产量比CK分别增加了2 587.5、1 989.75 kg·hm~(-2)和1 617.0 kg·hm~(-2)。经方差分析,在1%水平下,处理A、处理B和处理C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与CK均有极显著的差异,且其各处理之间也有极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全膜覆土穴播是降雨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覆膜方式,可在陇东旱塬区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杂粮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深松耕、免耕、传统耕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陕北小杂粮产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小豆、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理,深松处理较翻耕高0.79%;夏闲期末深松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310.78 mm)分别较免耕、传统翻耕高8.23 mm、1.61 mm.深松和免耕较传统翻耕显著改善了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越冬期0~60 cm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冬小麦的越冬.苗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深松、免耕分别较传统翻耕(351.05 mm)高35.9 mm、28.8mm,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后作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影响差异主要在80 cm以上土层.冬小麦返青期降雨主要使0~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所增加,处理间的差异减小.夏闲期深松处理能有效地增加对降雨的蓄保能力,提高旱地冬小麦播前及整个生长阶段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产量以夏闲期翻耕处理最高(3 475.9 kg/hm2),与深松处理(3 322.0 kg/hm2)无显著差异,免耕显著低于其它2种耕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14.12 kg/(hm2·mm)],深松次之[13.62 kg/(hm2·mm)],免耕处理显著低于前二者[10.64 kg/(hm2·mm)].  相似文献   

7.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肥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2010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连续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和平衡施肥、无肥(或低肥)和常规施肥处理组合对土壤养分、WUE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延长,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由研究初...  相似文献   

8.
保持耕作对豫西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保持耕作技术(高留茬深松和高留茬免耕)的水分利用情况和肥料利用率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耕作特别是高留茬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以增产30.1%,经济效益提高35.8%,降低成本22.2%,降水利用率提高16.2%,水分利用率提高16.8%,肥料利用率提高19.6%,同时还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豫西配方施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豫西旱地冬小麦生产中盲目施肥、过量单一施肥问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加一回归均匀布点设计,经过3a田间定位试验,探明了豫西旱地冬小麦高产的适宜氮、磷配比和用量,并分析了合理配方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经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畦灌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畦灌处理下的灌水质量及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与漫灌(CK)处理相比,冬小麦畦灌小区30 m×3 m的灌水均匀度与灌溉效率最高,达到93.33%和84.46%,耗水量减少了5.96%,产量增加了25.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3.24%,增收1561.61元·hm-2。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推 广适宜的畦灌模式是入畦单宽流量5 L·m-1·s-1,畦宽3 m左右,畦长3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1.
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免耕条播、深松条播、旋耕条播、机械撒播等4种耕种方式下冬小麦强势粒灌浆特性,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进程,对籽粒灌浆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方程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942以上,Logistic方程能真实反映籽粒灌浆进程.旋耕条播、机械撒播耕作深度相同,各阶段灌浆速率较一致,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均低于深松条播和免耕条播,但二者株行配置方式不同,机械撒播渐增期略高于旋耕条播,快增期、缓增期均低于旋耕条播,但3个阶段灌浆持续期分别比旋耕条播高0.05、0.57 d和0.71d.耕作、种植方式主要通过影响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天数影响粒重,耕作方式对灌浆速率影响大,株行配置对灌浆持续期影响明显.耕种方式对强势粒、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效应不同,机械撒播强势粒渐增期灌浆速率高达0.95 mg·d-1·粒-1,持续时间仅为9.95 d,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仅为2.11 mg·d-1·粒-1和0.59 mg·d-1·粒-1,但持续时间长达12.27 d和15.27 d,强势粒千粒重高达41.65 g,虽然强、弱势粒综合千粒重仅为40.2g,但该模式有效穗数高,经济产量高达7 599.0 kg·hm-2.  相似文献   

12.
耕作方式对黑钙土主要肥力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黑钙土主要肥力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了旋耕(RT)、深松(ST)、免耕(NT)、深翻(DP)和深翻秸秆还田(DPS)等5种耕作方式,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长时期0~60 cm土层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等物理指标,氮、钾、有机质等化学指标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与RT处理相比,NT和ST处理土壤容重平均增加4.7%和3.8%,DP和DPS处理分别降低3.4%和2.6%;NT处理的田间持水量比RT降低2.7%,ST与RT相近,而DP和DPS处理分别比RT增加8.6%和7.0%,二者都显著高于RT(P<0.05);土壤大团粒结构(>0.25 mm)含量表现为苗期DP处理最高,抽雄期DPS最高、DP次之,整体来看,平均含量以DPS最高;除抽雄期NT含量较高外,DPS和DP是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的处理,说明翻耕的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从土壤全氮的比较来看,不同处理下差别不大,但碱解氮含量以RT最高,其他处理降低了6.8%~12.9%;与RT处理相比,ST和DPS处理玉米产量降低了7.4%和3.3%,NT、DP分别增加2.3%和7.8%。综合来看,虽然N...  相似文献   

13.
DSSAT模型对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应模拟效果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组织开发的DSSATV4.5模型,并利用洛阳市孟津县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DSSAT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误差RMSE在0.034~0.076之间;模拟各处理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与实测值的关系基本一致;对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的RMSE误差在0.051~0.151之间。研究结果认为DSSAT模型在豫西应用的适宜性较好,可为该地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分析农业部西北旱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站27年的降雨量演变资料,探讨这种演变过程对冬小麦产量及其它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降雨分布与小麦生长期需水错位,随着气候变化,这种错位持续加深.降雨量演变对冬小麦品种的性状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影响,有效穗数与最高茎数趋于减少、株高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趋于增加;出苗期推迟,抽穗期提前,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和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同时,降雨对陇东旱塬小麦产量的关键限制时期逐步从小麦营养生长前期向生殖生长期推移.  相似文献   

15.
绿肥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施氮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由绿肥代替相同含氮量的化肥对小麦产量、经济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年随着绿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具有下降趋势,但绿肥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肥力却得到显著增加;第二年随着绿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依次增加,以70%化肥N+30%绿肥N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2007~2009年),研究了3个冬小麦品种、不同灌水量及配方肥料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号产量较西农979和西农2000分别高出15.85%与11.41%;低灌水条件下,秸秆配方处理能保蓄耕层土壤水分(特别是扬花期以后),耕层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废料配方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高出41...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归系数法、稳定性参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参加甘肃省2002~2004年度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的11个品种(系)进行丰产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有效评价作物品种丰产稳产性的好方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客观、可靠;陇育215、陇鉴301丰产稳产,是陇东旱地极具推广前景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