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安琪活性干酵母、酿酒酵母FERMOL BLANC(富门白酵母)和优选酵母NT13混浊汁发酵、优选酵母NT13澄清汁发酵的甜瓜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甜瓜酒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4种甜瓜酒样共检测出68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16种、酯类41种、酸类4种、醛酮类4种、萜烯类1种、酚类1种、醚类1种,主要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根据香气含量分析,优选酵母NT13适合于发酵甜瓜澄清汁,甜瓜酒为酯香型。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哈密红枣为原料,通过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工艺方法制取枣粉,采用色差仪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红枣粉的色泽进行评定,并对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枣粉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的枣粉色泽呈淡绿色,喷雾干燥的枣粉色泽呈淡黄色;从冷冻干燥枣粉、喷雾干燥枣粉和原枣浆中分别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42、52和43种,均含有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醇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及少量未知物,其有效组分分别占总挥发物质的52.37%、72.07%和56.44%,且喷雾干燥枣粉的酯类和酸类化合物显著多于原枣浆,冷冻干燥枣粉组分无明显减少,其醇类物质所占总有效组分比例显著增加,且枣的特征香气成分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分析玉米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质谱法(GC-MS)对不同玉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优化了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条件,对不同玉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分析玉米中挥发性成分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50 min,萃取温度80℃,样品量30 g。实验所用的两个样品四单19和浚单795中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82种,其中四单19玉米中检测出64种,浚单795玉米中检出55种。玉米中的挥发性成分有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烃类、有机酸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等。不同品种之间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四单19中主要是醛类,占56.23%,其次是烃类、酮类、杂环类和醇类,分别为9.50%、8.81%、5.25%和3.74%;浚单795中主要是醛类和烃类,分别占20.69%、20.02%,其次是杂环类、醇类和酮类,分别为5.78%、5.34%和2.99%。有机酸和酯类含量在两个品种中的含量都很低。  相似文献   

4.
为区分不同年份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并建立其香气特征,选取2007、2009、2011、2013四个年份的赤霞珠葡萄酒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进行前期处理,以2-辛醇为内标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对结果进行香气特征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酒香气物质中醇类、酯类含量最高,其次为有机酸类;萜烯类、降异戊二烯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少,在对不同年份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酒样香气成分进行香气活力值计算统计后得出,果香味是其主要香气特征,浓郁程度和年份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冰温贮藏对不同产地玉露香梨挥发性有机物影响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对山西省3个产地(隰县、原平、清徐)玉露香梨贮藏前后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贮后果实风味品质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检测出玉露香梨采后主要挥发性有机物有酯类、醛类、醇类、酮类、酸类、呋喃类及其他未定性物质;其中酯类、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比达38.31%~39.10%。3个产地玉露香梨采后特征风味物质分别为:隰县玉露香梨为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丙酯、(E)-2-己烯醛、2-甲基丙醛、壬醛等,原平玉露香梨为丙酸己酯、乙酸戊酯、丁酸己酯、己醛、3-戊酮、正己醇等,清徐玉露香梨为2-甲基丁酸甲酯、丁酸乙酯、乙醇、3-戊酮和异丁酸等。冰温贮藏后,3个产区玉露香梨果实的酯类物质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醛类、醇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增加。其中隰县玉露香梨醛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清徐玉露香梨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根据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可将贮藏前后及3个产地玉露香梨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库买提杏香气成分和含量的影响,采用自然晒干和40 ℃、60 ℃热风干制这3种方式对库买提鲜杏进行干制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鲜杏和3种方式制干过程中的杏干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保留指数法定性。结果表明,干制方式对杏干香气成分和含量影响显著,60 ℃热风干制的杏干共检测到香气成分25种,40 ℃热风干制和晒干的杏干均检测到香气成分29种。影响杏干香气品质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综合对比3种方式制干,60 ℃热风干制的杏干香气成分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低,40 ℃热风干制和晒干比较香气成分接近,且相对含量较高。综合评价认为,40 ℃热风干制为鲜杏较优干制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皮胎果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测定皮胎果果实后熟过程中挥发性芳香物质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皮胎果后熟过程中,共计采集到酯类、醇类、酮类、醛类、醚类、酸类、酚类、烯烃类和烷烃类9大类132种挥发性芳香物质;皮胎果在绿果期(0 d)、转黄期(4 d)、软化期(8 d)、成熟期(12 d)的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别很大,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在果实软化即将成熟时积累达到最高峰值,醇类物质较酯类变化小,在果实成熟期相对含量下降到最低值,酯类和醇类物质种类在成熟期均小于绿果期,醇类物质较酯类种类变化较大,说明每个时期皮胎果都含有独特的挥发性物质,提供不同的嗅觉感官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干制条件下所得的哈密瓜片成品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在常温吹风干制和40、50、60、70 ℃恒温热风条件下干制的哈密瓜片中的香气成分,研究温度对哈密瓜片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常温吹风干制、40、50、60、70 ℃恒温热风条件下干制的哈密瓜片中鉴定出挥发性物质的数量分别为37、28、37、43和45种。其中在常温吹风干制条件和70 ℃干制条件下,哈密瓜片香气成分中酮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40、50、60 ℃干制条件下,醇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常温吹风干制哈密瓜片中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酮类物质,且3-羟基-2-丁酮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7.62%;40、50、60、70 ℃恒温热风条件下哈密瓜片中主要香气成分均为醇类物质,且均为苯甲醇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19.06%、19.99%、21.33%、14.19%。哈密瓜片主要的香气成分有醇类、酯类、酮类、醛类和羧酸类以及少量的其他物质,不同干制温度对哈密瓜片中香气成分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红富士苹果果皮和果肉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HS-SPME-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红富士苹果香气成分共检测到45种,主要成分为酯类、醛类、醇类、酮类、烯烃类。该品种香气属于果香型,己醛、乙酸丁酯、反-2-己烯醛、乙酸己酯为该品种特征香气成分。果皮香气成分种类更丰富和浓郁,其中乙酸己酯和己酸己酯主要由果皮产生。果肉香气较淡,主要提供酯类背景香气。  相似文献   

10.
为给苹果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指导,以2个野生型苹果(小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小金海棠香气成分总含量高于新疆野苹果;小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分别检测出90和97种香气成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88种,2-己烯醛在二者中含量均最高;小金海棠主要香气物质为醛类和酯类,新疆野苹果则为酯类、醛类以及醇类。2个野生型苹果共有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和特有香气成分的存在可能是造成两者香味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闫文芝  杨蕾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151-157
为了研究河套小麦麦香味的本质,以期找出河套春小麦和冬小麦之间的风味及风味物质差异,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河套产‘永良4号’小麦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同时选取冬小麦品种‘新麦26’和‘百农4199’作为对照品种。在3个小麦粉样品中共检测到风味物质73种,其中醛类26种,醇类15类,酮类12种,酯6种,酸3种,酚2种,呋喃类和烯类各1种。‘永良4号’检测出的风味物质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30.55%,其次是酮类占30.28%,醇类占27.80%,其余组分占比较小,分别为酚类占3.19%,酸类占1.70%,酯类占1.62%,2-戊基呋喃和α-蒎烯共占0.87%。河套地区产‘永良4号’麦芽酚、丁醛等风味物质含量高,与‘百农4199’、‘新麦26’在不同风味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这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风味物质含量高,可能是导致河套小麦麦香味浓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山药片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适宜的鲜切山药片的保藏方法,采用超高压处理对鲜切山药片进行保鲜。将鲜切山药片分别采用0MPa、200MPa、400MPa和600MPa加压处理10min后,在4℃条件下贮藏9d,分析超高压处理对贮藏期间鲜切山药片中细菌总数、多酚氧化酶活性、褐变指数、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0MPa压力处理10min后,可抑制于褐变相关的多酚氧化酶,抑制微生物生长,产品在4℃条件下贮藏9d后,仍然可具有较好的理化指标,表明该法是一种较好的鲜切山药片的保藏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配制法和发酵法生产枸杞酒。配制枸杞酒加工工艺简单,通过正交试验选出最佳的浸泡工艺,结果表明,按枸杞质量与白酒(酒精体积分数为45%)体积之比为1∶9,浸泡14 d后,调节酒精体积分数为21%,糖度9°Brix,总酸1.1 g/L,所得成品酒色纯正、通透,气味芳香;发酵枸杞酒加工工艺较复杂,枸杞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利用,枸杞经过浸泡、打浆、过滤、杀菌、发酵等工序制成,成品酒口感醇厚,枸杞果香和酒香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腌腊肉制品脂肪组织食用品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腌腊猪肉制品皮下脂肪的组成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熔点三酰基甘油酯(POO,OOL和POL)的水解,消除了脂肪组织的油腻感,色泽变为透明,熟制后口感脆嫩、利口。三酰基甘油酯水解使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明显的氧化反应,形成许多具有挥发性的烃、醇、醛、酮、酸、酯、呋喃和吡嗪等类有机化合物,其中一些有机化合物对腌腊肉制品特有的风味具有重要贡献。低温和长时间的加工条件对脂肪水解和氧化程度的影响,是传统腌腊肉制品优良食用品质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蛋白酶和脂肪酶酶解奶酪,以增加其风味的酶解工艺,并对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奶酪经蛋白酶和脂肪酶的酶解,可有效提高其风味。正交试验优化后的酶解工艺是:原料选择美兰黄波奶酪,0.5%的风味酶与0.6%的万力脂肪酶或脂肪酶AY,酶解时间18~24 h。经GC-MS分析,酶解物中含有癸酸、辛酸、己酸、丁酸等脂肪酸,以及甲基酮和内酯类等多种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技术对加工即食蔬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甘蓝、紫皮洋葱、胡萝卜、辣椒、黄瓜五种蔬菜为原料,经热烫、护色、增脆预处理后再进行超高压处理,分析蔬菜品质和相关酶指标的变化,研究超高压技术在即食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预处理过程中的热烫虽然能明显钝化POD活性,对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影响较小,但对VC破坏严重。五种蔬菜在400、450、500 MPa,静压5~15 min条件下,能保持较好的色泽、脆度、风味与口感,VC保留率>93%,酚类物质有一定增加,灭菌率可达93.3%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青稞品种原料风味物质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8个不同青稞品种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8个青稞品种的风味物质共检测出40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0种、醇类8种、酯类2种、酮类5种、酸类3种、芳香类4种、烃类4种、呋喃类1种、酚类1种和其他类2种。不同青稞品种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醛类12.98%~58.09%,其次是酸类3.99%~33.90%,醇类6.88%~16.36%,酮类4.47%~12.78%。分类分析表明,8个青稞品种可分为两大类,‘勾芒紫青稞'、‘隆子黑青稞'、‘1127'、‘山青9号'和‘藏青320'相似度较高,为一类,‘藏青2000'、‘藏青25'和‘喜拉22'相似度较高,为一类,欧式距离为25时,两大类才能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鱼排蛋白酶解液美拉德反应生香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对罗非鱼鱼排蛋白酶解液美拉德反应生香工艺进行研究,以风味总体接受性为指标,对反应温度、时间、pH值、还原糖添加量4个因素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多元回归拟合,优化美拉德反应条件,并用HPLC、GC-MS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57 min,反应温度111℃,pH 6.0,还原糖(葡萄糖:木糖=2:1)添加量2.0%;反应产物中有机酸含量较反应前酶解液中有机酸含量丰富,核酸关联物较反应前多了呈味的鸟苷酸;反应产物中挥发性成分包括68种风味化合物,分别是醇类6种、醛类7种、酮类5种、芳香族7种、酯类11种、呋喃8种、吡嗪9种、吡咯1种、烃类7种、酸类5种和含硫化合物2种。罗非鱼鱼排蛋白酶解液经美拉德反应,产物呈透明红褐色,具有独特的鱼香味(香味浓郁)。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高压技术(Ultra-high pressure,UHP)对果汁进行处理,可以在保鲜的同时更好地保留果汁的营养风味,是果汁加工中重要的灭菌手段.本文从UHP处理影响果汁中微生物灭活效果的工艺参数及其对果汁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UHP在果汁加工应用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