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是磴口县实现沙漠增绿、沙漠资源增值、企业增效、沙区人民增收、地方增税的有效途径。磴口县总土地面积为625万亩,其中68.3%为乌兰布和沙漠面积,发展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磴口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沙产业,将沙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2.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有可开发利用的沙地面积426.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3%。磴口县转变发展方式,将沙漠看作是一种资源,把乌兰布和沙漠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植,把"绿化"与"产业化"、"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把发展肉苁蓉产业作为乌兰布和沙漠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了全县防沙、治沙及林产业、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肉苁蓉产业实现防沙治沙与沙区致富双赢磴口县有句民谚:沙患不止,沙区难富;沙区不富,沙患难止。在充分调研论  相似文献   

3.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乌兰布和沙漠在该县的面积为426.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近70%.自1998年引种梭梭造林成功后,当地人工梭梭林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沙区人工梭梭林面积达到30多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5万多亩;境内有湖泊湿地86处、面积142590亩,芦苇年产量达到3.43万吨;现有从事沙产业的企业30余家,开发的产品有苁蓉酒、苁蓉养生液、苁蓉茶等,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经济为主的具有乌兰布和沙漠特色的沙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黄河中上游,其东南缘紧邻黄河,是我国的主要沙尘源区及沙尘暴的主要通道之一,直接危害黄河和河套平原生态环境。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沙漠面积42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3%。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刘拐沙头是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的交会点,保护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对阻止西沙东移、保护黄河生态安全、推进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1500万亩。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沙产业久负盛名,其中有“沙漠人参”之美誉的中成药肉苁蓉享誉海内外。乌兰布和沙区拥有发展肉苁蓉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并且肉苁蓉产业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困扰肉苁蓉产业发展的若干技术瓶颈仍未能妥善解决,直接限制了肉苁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肉苁蓉栽培过程中种植效率低、  相似文献   

6.
近日,乌兰布和沙区生态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得以逐步解决。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西的阴山与黄河之间,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区约有489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8%,由于这里常年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年均降水量仅为145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地下水主要依靠黄河水补充。  相似文献   

7.
腾格里沙漠前沿沙产业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沙产业理论发展过程 1984年冬,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沙产业”概念。他认为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农业型产业,可以在我国15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上,为国家提供上千亿元的产值,为人类开拓新的食品来源。它的兴起将导致一轮新的产、世革命。  相似文献   

8.
完善的生态建设体系、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三套马车"。沙产业是构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已被列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其中,乌兰布和沙漠治理被列为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这对推动磴口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合理利用沙区资源,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实现乌兰布和沙区生态改善、生产发展、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磴口县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面积400多万亩。解放前,这里“沙害”横行,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磴口县几代人坚持不懈治“沙害”,使乌兰布和60多万亩荒漠披上绿装,  相似文献   

10.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西南部,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全县总土地面积625万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面积42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3%。风沙危害和土地沙化问题一直是制约磴口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业稳产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04%,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1.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沙漠占到总土面积的68.3%风沙线长达150公里,风大沙多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磴口县把它作为加快当地生态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来抓,围绕磴口农村经济区域布局,组织专家全面论证。  相似文献   

12.
磴口县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在该县境内的面积达42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8.3%。过去,该县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每年向黄河输沙约1亿吨,河床平均高出地平面2米以上,成为"悬河"。"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压农田人搬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磴口县地处我国西北部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全县总面积625万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426.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3%。这里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优势树种主要是柠条、梭梭、沙冬青、霸王、蒙古扁桃等典型沙生植被,且覆盖度较低。一、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问题国家对整个林业的要求是多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的磴口县,经过40年的治沙造林,从沙漠中夺回耕地30多万亩,并使25万亩耕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40年前,乌兰布和的流沙年均以4~5米的速度东侵.磴口县年均被沙漠压埋农田3473亩;因风沙压埋、打死青苗面积年达1.5万亩,粮食减产110万公斤.沙漠气候经常形成的干热风、冰雹、  相似文献   

15.
黄柳生物再生沙障在巴盟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晟  李君 《内蒙古林业》2003,(12):28-28
为了积极探索适宜巴盟的治沙途径,降低治沙成本,带动沙产业,在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进行了黄柳生物再生沙障的栽培试验,通过试验看出,黄柳在巴盟沙漠地区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治沙灌木。尤其在不被风蚀的丘间低地更为适宜,与柴草沙障压沙造林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了,而且在栽植2~3年后即可平茬复壮,枝条可编织生活用品,也可做为牲畜饲料。用黄柳再生沙障治理沙漠不仅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也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根据试验所得的经验和效果,提出一些黄柳的栽培技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阐述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资源潜力与存在问题,探讨地区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了沙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绿讯     
《内蒙古林业》2012,(3):47-48
乌兰布和沙区启动生态补水工程近日,乌兰布和沙区生态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得以逐步解决。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西的阴山与黄河之间,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区约有  相似文献   

18.
沙产业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沙漠化日益严重,全力推进沙产业发展,以抑制和逆转沙漠化趋势,带动沙区经济发展是国家主管部门、沙区各级政府和沙区人民的基本共识。沙产业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倡导并在1984年就提出了,在我国西北地区要建立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充分利用光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提高植物光和作用的效率,推广使用节水,搞好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沙产业的内涵沙产业理论首先是沙漠和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沙产业是寓沙漠治理于开发之中,将环境保护、沙漠化的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磴口县不断加大对乌兰布和沙漠的防治力度,全县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扭转,局部好转"的局面。全县紧紧围绕"防、治、用"三大内容,总结出了包括沙障固定流沙、沙地飞播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梭梭接种肉苁蓉等十几项林业实用技术,形成了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并用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全县防沙治沙进程。据统计,自2000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达168万亩,完成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4700多亩,截至2006年底全县林业产值达5802万元。  相似文献   

20.
沙中淘“绿”浅谈柴达木盆地沙产业的发展张胜邦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也就是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再加上水利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在沙漠戈壁上开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柴达木盆地沙漠、戈壁面积较大,虽经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