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北海道知床半岛周边海域,用小型数据记录器监测细鳞大马哈鱼Oncorhyncus gorbuscha和大马哈鱼O.keta的回归游泳行为,探讨其与环境水温的关系。数据记录间隔时间为1 s,连续记录时间为226 h。于2008年8月至10月期间,在知床沿岸放流了带有数据记录器的洄游途中的大马哈鱼和细鳞大马哈鱼个体(分别为30尾和5尾),分别有13尾、3尾个体被捕获。研究表明:试验个体有一系列的上浮和下沉行为,并且频繁地回到表层水面,垂直移动中的深潜水是对表层高水温和暖流分层水中的一种适温调节行为。因此,尽管表层水温较高,性成熟后的大马哈鱼仍会回到表层水面寻找其产卵场所。  相似文献   

2.
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成熟的大鳞大马哈鱼精子,在不同的激活介质、人工精浆(ASP)、pH和温度条件下进行活力观察。结果表明:用生理盐水(BSS)激活的精子活力高于用水激活(P<0.05),单尾鱼的精子活力高于多尾混精(P<0.05);在ASP A,B和C液中,用ASP C液保存精子的效果最好(P<0.05);保持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较强的适宜pH值为8.19-8.40,而活力最强时pH值为8.40;在4℃下保存的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最高;大鳞大马哈鱼受精率最高时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4℃和8.40,这与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最强时的温度和pH条件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成熟卵呈圆形,黄色,沉性,卵径(3.9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4.30±0.07)mm.在水温8.5~12.5℃条件下,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需415h.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个阶段、32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10.11±0.65)mm;出膜13d后卵黄耗尽,全长(14.32±0.22)mm;出膜后20d,鱼苗全长(18.13±0.21)mm,臀鳞出现,各鳍均已出现,鱼苗侧线全部形成且清晰,体色接近成鱼.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特点反映了其对水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秦岭细鳞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丰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79-181
对秦岭细鳞(Brachymysta 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分布范围、资源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做了综述,介绍了目前秦岭细鳞鲑的研究现状、进展。笔者并展望了秦岭细鳞鲑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秦岭细鳞鲑亲鱼培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秦岭细鳞鲑亲本人工驯化、催产、孵化和育苗的关键技术以及促熟催产中的外源性激素选择及用量。实验用野外捕捞秦岭细鳞鲑,从2011年3月开始逐年筛选,到2014年3月共培育5~9龄亲鱼580尾。实验显示,通过30 d有计划地添加黄粉虫投喂,可使野生亲鱼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注射马来酸地欧酮DOM(2.5 mg/kg)和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3μg/kg),促熟催产3 d后效果明显。2013年采卵约4.56×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2.5%,平均孵化率为63.0%;2014年获得受精卵约8×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5.5%,平均孵化率为62.5%。鱼苗上浮后的开口期和转口期最为重要,为育苗的关键时期。根据秦岭细鳞鲑亲鱼性腺发育的规律,提出了在人工培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冬护、春繁、夏壮、秋养"4个环节,有助于提高精子和卵子质量;在人工培育关键期选择卤虫开口较为适合,在鱼苗消化系统和免疫器官发育完全后选择高蛋白人工配合饲料进行转口,有利于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最近10年(1997-2007年)的年均气温较20世纪中后期(1970-1996年)升高1℃左右,细鳞鲑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喜欢选择水流速度较缓(0.19~0.52m/s)、中午水底温度在6℃以上、水深35~112cm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细鳞鲑的洄游习性有所改变,迁移距离相对较短,甚至不迁移。所捕获的细鳞鲑年龄组成为1~4龄共4个年龄序列;多数雄鱼于2+龄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为3+龄;细鳞鲑体质量(W)和体长(L)关系符合Keys增长函数-W=0.045L-2.725。对细鳞鲑体长和体质量的实测值进行回归,可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渐进体长L∞=42.12cm,渐进体质量W∞=1202.11g,生长系数k=0.134,理论起始生长年龄t0=-0.517。细鳞鲑群体垂直分布表现出高年龄个体多分布于海拔高处的趋势。【结论】细鳞鲑对黄柏塬山地气候和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道观河水库细鳞鲴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作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有关其生态习性、繁殖与养殖技术、引种和驯化皆有较多报道,但对于细鳞鲴生长特性的研究较少。细鳞鲴是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水库中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显著下降。研究该鱼的生长特性,将有助于道观河水库合理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细鳞鲑感染小瓜虫时皮肤和鳃部的病理变化,然后运用不同的3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皮肤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肌纤维呈片状;鳃丝的基本形态难以辨认,鳃丝的完整性被破坏。治疗发现,甲基蓝的疗效最好,死亡率为10%左右;辣椒+生姜次之,死亡率为15%左右,食盐+小苏打的效果最差,死亡率为30%左右。小瓜虫病是目前鱼类养殖中危害严重,极难治愈的疫病,其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该病重在防控,因此,平时应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体质量为38.0355.03 g的哲罗鲑Hucho taimen、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及其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鱼的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杂交种的水分、粗灰分含量高于哲罗鲑低于细鳞鲑,而粗蛋白质含量高于两者;杂交种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而鲜味氨基酸含量低于哲罗鲑高于细鳞鲑;3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和鸡蛋蛋白标准,以杂交种最高;杂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远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以细鳞鲑最低。研究表明,3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均较高,尤其是杂交种,其肌肉品质更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这为哲罗鲑和细鳞鲑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的生化组成和能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2年每季度自道观河水库采样1次,每次采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Bleeker)鲜鱼10尾,测量体长、体重,取鳞片鉴定年龄。测定背部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按Brett andGrove法计算能值。结果表明细鳞鲴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38%,干物质粗蛋白含量为17.80%,粗脂肪含量为3.54%,粗灰分含量为1.7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0.49%;能值为5.91 J/mg(湿重)。各项生化指标和能值无明显季节变化;含水量随鱼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能值、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能值的增长趋势在3龄前明显,3龄后趋于平缓,可以定性地认为其能量增长的“拐点”年龄为3龄左右。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以及能值与鱼体体长、体重都有显著相关关系,且各对相关关系均以二次方程Y=a bx-cx2的相关性最好。能值Q(%)与水分(Wat)含量的回归方程为Q=70.854 3?1.422 0(Wat) 0.007 5(Wat)2(r=-0.965 9)。通过回归方程以水分含量来估计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和能值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年龄结构及异龄组间生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生殖洄游群体样本进行年龄鉴定和生物学测定,推算了各年龄段的叉长,并分析了性成熟年龄组间个体的生长差异性。年龄鉴定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由2+,3+,4+龄群体组成,雌、雄大麻哈鱼平均年龄分别为3.43和3.24龄。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拟合了大麻哈鱼各性成熟年龄组个体的叉长生长。基于VBGF生长方程的拟合结果,采用残差平方和(analysis of the residual sum of squares,ARSS)分析各年龄组间大麻哈鱼的生长差异性,结果显示不同性成熟年龄组间的大麻哈鱼生长的差异性显著(P<0.05)。大麻哈鱼低龄组个体叉长生长速度较快,高龄组个体生长相对较慢,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减慢,但是末年的生长指标却不是最低。大麻哈鱼的生长发育受遗传、海洋环境条件、种内、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图们江大麻哈鱼的个体繁殖力,为大麻哈鱼资源管理及增殖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20年10月中上旬,在图们江珲春段随机选取114尾性腺成熟度介于Ⅳ~Ⅴ期的雌性大麻哈鱼,采用称质量法统计繁殖力,包括年龄、叉长、体质量、净体质量、肝质量、卵巢质量、性成熟系数、肝质量系数和肥满度等生物学指标,并分析个体繁殖力与各项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图们江大麻哈鱼114尾雌性样本由2+~5+龄4个龄组组成,其中4+、5+龄个体偏少,仅占29.83%,叉长与体质量呈线性相关;3+龄组个体对种群繁殖贡献率最大,为42.97%;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061.52~5 028.29粒,平均2 920.12粒;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7.75~74.60粒/cm,平均45.72粒/c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0.46~1.47粒/g,平均1.08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叉长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叉长、体质量、肥满度的最佳拟合方程均为二次函数,与卵巢质量、性成熟系数拟合度最好的方程为幂函数,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肝质量和性成熟系数拟合度最好的为幂函数,与卵巢质量拟合度最好的为对数函数。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图们江大麻哈鱼个体绝对繁殖力、叉长相对繁殖力、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受卵巢质量和年龄的影响较大。图们江大麻哈鱼个体繁殖力低于乌苏里江、黑龙江和绥芬河群体。【结论】图们江大麻哈鱼中4+、5+龄个体偏少,种群低龄化现象严重,应重视和加强其种群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在实际调研中可用年龄、卵巢质量与绝对繁殖力之间的关系来快速估算图们江大麻哈鱼的种群繁殖力。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9月10日-9月30日)和禁渔期间(10月1日-10月20日)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系(中国)秋大麻哈鱼回归群体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9月10日-9月30日)和禁渔期间(10月1日-10月20日)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15.
1999~ 2 0 0 0年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游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生殖群体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群体结构。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大麻哈鱼生殖群体进行了种群鉴别。结果表明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较黑龙江大麻哈鱼吻短、眼大、鳞大、尾柄粗短、背鳍位置稍偏前 ,且背鳍条和臀鳍条均少。各龄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洄游至黑龙江的大麻哈鱼 ,但肥满度较低 ,性成熟早 ,繁殖力低。产卵群体个体小并以 4龄鱼占优势 ,其各龄组体长、体重均高于黑龙江群体的同龄组鱼 ;而上溯至黑龙江的大麻哈鱼产卵群体的个体大 ,以 5龄鱼为主 ,其肥满度、成熟系数及怀卵量则均高于乌苏里江产卵群体。比较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大麻哈鱼群体的生物特征和群体组成 ,其差异显著 ,二者应为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16.
为获取秘鲁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栖息地的适宜温度指标,预测水温变化对茎柔鱼栖息地的影响,根据2006—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茎柔鱼生产数据,并结合实测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该海域海表温度数据,在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基础上,采用海表温度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预测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茎柔鱼栖息地经向自西向东转移,纬向自北向南转移;产量较高的月份为7—12月,选取最佳适宜温度指标为19℃;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茎柔鱼产量下降,发生拉尼娜现象时产量则增加。  相似文献   

17.
运用α多样性测度公式,探讨了不同干扰方式(Ⅰ.天然次生林、Ⅱ.择伐天然林种植木麻黄、Ⅲ.皆伐天然林种植木麻黄后实施保护、Ⅳ.皆伐天然林种植木麻黄后频繁干扰)对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和频度的增大,样地内科、属、种数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着干扰强度和频率的...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近岸鱼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6月和9月通过对24个站位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近岸水域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水域鱼类的品质结构低质化,经济价值较低的中上层鱼类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区系组成以暖温性鱼类为主;鱼类群落结构较简单,其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都很低,均匀度指数处中上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3年夏季在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开展的综合调查所获的大型底栖生物等资料,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18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1%、29%和20%,浙江沿岸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1.04 g/m2?和230 ind/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和优势度等分析,将浙江沿岸大型底栖生物划分为4个群落。同时,用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法对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扰动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有60%的站位底栖生物群落已受到中度的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