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诗经》里能出现那么多鱼的内容,与古代社会“渔猎生活”的影响有关。我国虽然在周朝(约前11世纪)之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农事,但“渔猎”还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而且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鱼也占据重要的位置。鱼,在古代社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的重要性,不能不在民歌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
钓鱼诗话     
神州大地,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池塘水库繁星点点,淡水面积约为200(J万公顷,适于鱼类生长。而且江河水域面积超过100千米。的有5万多条,超过1000千米2的有1600多条,超过1万千米2的有70多条,这些江河都盛产各种鱼类,是垂钓的广阔天地。远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制造出了骨制鱼钧,开始钓鱼,并作为谋生的一种生产手段,获取鱼制品来维持生计,即“渔猎时代”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3.
鱼化石诗话     
在动物进化史上,鱼的资格很老。这有留存下来的大量鱼化石为证。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距今5亿—4.4亿年的奥陶纪,就已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近年来在南美玻利维亚曾发现距今4.7亿年的无颌鱼化石。在以后的志留纪(距今4.4亿—4亿年),有更多的鱼化石纪录。到了泥盆纪(距今4亿—3.5亿年),鱼类进入了一个发展高峰,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武昌鱼诗话     
武昌鱼,又称团头鲂,由于它原产于湖北省鄂城(现鄂州市),古时候鄂城称武昌,因而得名。在我国悠久灿烂的鱼文化史上,武昌鱼以其优美的体形、甘醇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以及灿烂的文化名扬四海,饮誉中外,闪烁出斑斓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最早使武昌鱼名留史册的是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公元221年,孙权为了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统治,自长江下游的建业(现南京江宁)迁都至长江中游的鄂县,以“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东吴迁都武昌时,便移建业居民定居武昌,由于百姓远离故土,思家心切,但迫于王命,于是唱出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相似文献   

5.
食螺诗话     
《当代水产》2005,30(4)
  相似文献   

6.
食螺诗话     
林浦田 《内陆水产》2005,30(4):25-26
“香螺酌美酒,枯蚌借兰肴”。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诗人庾信在《园庭》中咏吃田螺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在浩如烟海,灿若群星的诗苑中,与钓鱼有关的古诗或写景,或怀人,或言志,或抒情,可称得上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钓鱼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开始用动物骨头或者木头制造鱼镖、鱼叉和鱼钩,尽管当时鱼钩不用于垂钓,却开创了渔猎工具的先河。钓鱼典故最经典的要属西周时期的姜子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周西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已传为千古佳话,主要表达自己“良禽择木而栖”,决定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唐宋是我国钓鱼文化的鼎盛时期,故而钓鱼诗话百家齐放,绚…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鱼文化史,历代骚人墨客以鱼咏志,借鱼抒怀,由此而绽放出斑澜多彩的似锦繁花,武昌鱼可以称得上是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