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非鱼幼鱼饲喂含1ppm Gd^2 2的饲料20天后改用不含镉的饲料12天。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别用直接和经1N盐酸浸泡1小时去掉体表吸附的Cd后测定鱼体镉的积累。测定结果表明:在食物施加镉的过程中鱼体的镉浓度逐渐上升到第20天的0.129ppm,而停用镉后在12天内逐渐降低到原来的86%。因生长因素降低浓度占60%,排出占21%。鱼体镉的吸附量占携带总量的20-30%。  相似文献   

2.
单雄性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口条件基本一致的池塘中,按80:20池塘主养模式进行主养单性奥尼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对比试验,亩产奥尼罗非鱼822公斤,亩纯收益3130元;亩产尼罗罗非鱼720公斤,亩纯收益316.62元。奥尼罗非鱼平均个体300克,尼罗罗非鱼平均个体168克。奥尼鱼较尼罗罗非鱼生长快42.6%。  相似文献   

3.
1985年我们进行了尼罗罗非鱼提早繁殖试验的研究,在800平方米的塑料暖棚土池内投放1,344组亲鱼。共获得早繁苗58.485万尾,其中育出1寸片子2.2874万尾,6.6厘米(2寸)以下乌子8.14万尾,苗14.6万尾(附表)。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经过连续三年对尼罗罗非鱼进行群体生产力的试验,结果证明:放养鱼种的规格、密度、所用的饵料和肥料的数量、池塘饲养管理方法以及水质的调节等都直接影响成鱼的产量。现将1980年的试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为当年繁殖的尼罗罗非鱼的鱼苗。试验从1980年6月14日开始至10月11日  相似文献   

5.
铅在鲤鱼体内积累和排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水中溶解铅在鲤鱼体积累和排出的过程。水中铅浓度为0.1ppm、1.0ppm和5.0ppm。积累程度随试验铅浓度和暴露铅时间增加而加强,浓缩系数则基本相反。当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现吸收—积累—排出的动态平衡,鱼体铅在清水中排出的速度随铅积累量的增加而缓慢。各组织铅积累量随着不同暴露时间会有不同的消长,最终各组织内铅积累依次为肝>肠>鳃>肌肉>骨骼;进入鱼体之铅能抑制胆碱酯酶活力和降低血红蛋白含量,说明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已遭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1983年开始对池塘罗非鱼、鲤鱼的捕捞技术进行了研究。应用电渔法的原理,着重分析、比较了二种鱼在不同性质的电流、不同电压的刺激下所起的反应,并为带电拉网研制成功了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双向脉冲发生器。同时,对以捕捞上层鱼为主的一般池塘拉网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7.
《水库渔业》1985,(4):62-66
鱼粉和其他动物蛋白源成本较高、来源短缺是工业化养鱼面临着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如何开发植物性蛋白源作为鱼类的饲料已成为当前重点研究课题。棉花作物种植地区广泛,棉籽饼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在家蓄饲养上它已得到普遍应用。但是作为鱼类的饲料还仅限于某些种类。据报道,在大鳞大马哈鱼和银大马晗鱼饲料中棉籽饼粉的容忍量分别为34%和22%(Fowler,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方三省(区)养虾科技协作攻关会议课题安排,一九八二年,我们在合浦县白沙公社平田虾场的一张以养殖尼罗罗非鱼为主的鱼塘中,混养适量的长毛对虾,进行鱼虾混养试验,初步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谋求罗非鱼的高产优质,探索罗非鱼单性养殖的途径,巳成为当今举世瞩目的课题。我们于1985年在慈利县罗非鱼繁殖场进行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种(正反交)一代的雄性率、个体生长速度、群体生产力比较的初步观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将罗氏沼虾、尼罗罗非鱼单养与混养进行了生长比较,每种养殖方式设3个重要。单养罗氏沼尾虾放养密度为7只/m^2,单养尼罗罗非鱼放养密度1尾/m^2。混养密度为罗氏沼虾7只/m^2和罗非鱼1尾/m^2。罗氏沼虾放养规格为1~1.3g/尾,尼罗罗非鱼放养规格7~8g/尾,养殖5个月捕获。结果表明:罗非鱼单养和混养产量与平均个体重无显著性差异,总产量分别为2952kg/hm^2和2779kg/hm^2,平均个体重分别为350g/尾和334g/尾。罗氏沼虾单养与混养产量分别为1377kg/hm^2和961kg/hm^2,平均个体重分别为56g/只和32g/只。鱼虾混养总产量为3730kg/hm^2,比单养鱼或虾增产。  相似文献   

11.
莫尼杂种全雄鱼与尼罗罗非鱼生产性能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池塘中饲养莫尼杂种全雄鱼和尼罗罗非鱼,进行两种鱼生产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莫尼杂种全雄鱼的个体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容易起捕。水分含量较低,鱼肉中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这是此种鱼“杂种”和“全雄”双重生长优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在pH的影响下,五氯酚钠(PCP)对金鱼的毒性和在体内的积累。PCP24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值从0.052ppm、FH5.5增加到16ppm、PH10,说明PCP对鱼类的毒性随着PCP溶液中PH的增加而迅速的减低。 PCP在鱼中的积累也是随着溶液中PH值的增加而减少。PCP的浓度为0.1ppm和PH5.5,6,7,8,9,10接触1小时,其生物浓缩的比率分别为131,120,56,24,12和2。另外,测定溶液里全部死鱼中的PCP富集量,其变动范围在82—115ug/g之间,同时,体重与PH和PCP溶液的浓度变化无关。从这些数值,可以说明PCP在鱼体中的富集是随着PCP溶液中PH值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高PH值的情况下,PCP在鱼体中不会很快达到致死浓度(约100ug/g体重),从而降低了PCP对鱼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尼罗罗非鱼(以下简称尼罗鱼)商品规格和养殖尼罗鱼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一冬龄尼罗鱼和养殖尼罗鱼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一冬龄尼罗鱼与家鱼混养的试验,现将1983年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饲料牛磺酸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用体重为5.89±0.03g的罗非鱼30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料,分别饲喂不同处理组的罗非鱼,饲养周期为56d。结果表明: 0.8%牛磺酸组罗非鱼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0%和1.6%组(P<0.05);饲料牛磺酸水平(0.4%-1.2%)显著提高了罗非鱼摄食率、肝脏指数和内脏指数,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随着饲料牛磺酸水平的提高,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之升高,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随之降低(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罗非鱼饲料牛磺酸最适需要量为0.75%。罗非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与饲料牛磺酸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牛磺酸添加组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牛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相(P<0.05)。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牛磺酸添加组肝脏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WC1535菌株)后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strain)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温下无乳链球菌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首先,分析25℃、29℃和33℃3个实验组罗非鱼的感染累积死亡率;其次,对3个实验组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计数;然后,分析感染后不同实验组罗非鱼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无乳链球菌的浓度。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罗非鱼的累积死亡率也随之升高,25℃、29℃和33℃组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67%、25.56%和78.90%。菌落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体内的增殖速度加快,同时,单位质量组织(脑、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无乳链球菌的最大载菌量也随之升高。本研究还发现,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脾脏中的浓度最高,在肾脏中的存活时间最长。综上可知,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体内各组织中链球菌的增殖、消除速度均与水温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也为通过合理调控水温及施药等措施防治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庸县罗非鱼场、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局共同承担的“地热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及其渔业利用研究”课题,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八~三十一日由湖南省农业厅、湘西自治州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在大庸县召开了技术鉴定会。  相似文献   

17.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初次选育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主养密庹1 200尾/666.7 m2,经过100d生长,平均规格达273.0 g,其中雌、雄规格分别大于258.0 g和345.0 g.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趋于直线型增长(W=48.53L-603.8,R2=0.812),个体体重差异趋于减小,体型趋向变宽变厚,试验期间每月间隔差异极其显著(P<0.0001).溶氧和温度为限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福寿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7年我们从香港引进福寿鱼。福寿鱼(T.mossambica?×T.nilotica?)是我国台湾省于1969年杂交成功的一个杂交种,其生长速度比莫桑比克罗非鱼快96.6%,比尼罗罗非鱼快56.7%。我们于1978年6月30日—1978年11月6日在广州淡水养殖试验场进行生长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Smoothened (Smo)信号在精巢不同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作用,实验分离鉴定了尼罗罗非鱼smo (命名为Onsmo),检测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在精巢中的细胞表达模式,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用Smo特异性激动剂SAG或抑制剂环巴胺分别进行处理,EdU掺入法及TUNEL法检测了处理后生殖细胞(Vasa+)、Sertoli细胞(Amh+)与Leydig细胞(Cyp17a1+)增殖或凋亡情况。结果显示,Onsmo开放阅读框全长2 478 bp,编码825个氨基酸,含有7次跨膜结构域,与人SMO氨基酸一致性达77%;Onsmo表达于包括精巢在内的多个组织;在精巢中,Onsmo在多种不同类型细胞表达,包括精原细胞、精母细胞、Sertoli细胞以及Leydig细胞;在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SAG处理对精原细胞增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环巴胺处理对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凋亡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表明,On Smo信号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精原细胞增殖与体细胞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首次证实...  相似文献   

20.
孙晓锋  冯健  陈江虹  罗波  赵海祥  赵华林 《水产学报》2011,35(11):1677-1683
通过胃排空试验与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胃排空、生长性能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在试验开始时,观测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胃内饲料排空情况,胃排空试验结果表明,胃排空率的最佳描述为平方根函数,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5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为9h,也就是投喂后大约9h恢复食欲.360尾试验鱼(初始体质量3.72 g)以不同的投喂频率(1d4次、1d3次、1d2次、2d4次、2d3次、2d2次)分组,每组设立3个平行组,随机养殖于18个网箱中,每箱养殖20尾鱼,按饱食量投饲膨化饲料.养殖期为6周.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在投喂频率为1d4次、1d3次和1d2次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d4次、2d3次和2d2次时(P<0.05);投喂频率为1d2次、2d4次、2d3次和2d2次时其摄食量显著低于1d4次和1d3次时(P<0.05).随着投喂频率降低,鱼体水分含量逐步上升,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逐步下降,其中1d4次、1d3次组鱼与2d2次组鱼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投喂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3.7~48.0 g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d2次,较2d2次、2d3次和2d4次时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较1d3次、1d4次摄食量显著降低.2种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