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林 《新农业》2004,(9):13-13
1.玉米最佳收获期是完熟期。其特征是:80%的植株茎秆变黄,叶子桔黄.苞叶黄白松散.籽粒已完全硬化,呈现玉米品种的固有色泽。如需腾地种下茬.可将玉米连秆带果穗砍倒.在地头或场内竖起堆放一段时间,使茎秆,苞叶、穗轴及叶鞘内的养分继续向籽粒运送.可增加粒重。  相似文献   

2.
朱强 《河南农业》2014,(13):39-39
<正>一、研究目的夏玉米产量的90%来源于灌浆期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其中产量的80%来源于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8%来源于茎秆的光合作用,7%来源于苞叶的光合作用,3%来源于叶鞘的光合作用,2%来源于穗轴的积累物质。而穗5叶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叶片,通过研究穗5叶叶面积,达到比较"源"大小的目的,从而为选择中科4号为主导搭配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依靠品种比较试验小区的玉米植  相似文献   

3.
高产夏玉米镁的吸收与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就高产条件下两种株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镁的吸收、积累及镁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植株相对含镁量在一生中基本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趋势。植株吸收的镁在吐丝前主要分配到叶片、茎秆和叶鞘中,吐丝后镁的分配重点则转向籽粒。玉米对镁的吸收有2个高峰期,平展型品种分别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期;紧凑型品种分别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和灌浆始期。每形成百公斤籽粒吸收镁0.382~0.397kg。籽粒中的镁有37.06%~44.05%来自于其它器官镁的再分配。平展型品种向籽粒转移镁最多的器官是叶鞘和叶片,紧凑型品种向籽粒转移镁最多的器官是叶鞘、雄穗和叶片。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干物质积累及转运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部位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对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为材料,探讨玉米不同部位叶片、叶鞘和茎秆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结果表明:玉米茎秆干物质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最大,随着节位的升高贡献率降低;农大364叶鞘的干物质转运率高于叶片,郑单958则相反。通过提高农大364穗位叶以上叶片、第9~第11叶鞘和第15节以上节间的干物质转运率,以及郑单958穗位叶以下叶片、第12叶以上叶鞘和第16节以下节间的干物质转运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氮素水平对冬小麦地上部分锌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田条件下小麦地上各器官中锌积累和转运特点及其对氮肥水平的响应,以西农3517和温麦18为供试材料,在0、120、240、360 kg/hm2等4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锌含量。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各器官含锌量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76~56.42 mg/kg。其中,开花期,各器官含锌量表现为颖壳穗轴叶茎叶鞘,成熟期表现为籽粒颖壳穗轴叶叶鞘茎。拔节-抽穗期与灌浆期是小麦各器官锌累积最快的时期。花后小麦各营养器官中,以颖壳和茎秆中锌积累和转运量最大,籽粒锌积累主要靠各器官再分配。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小麦锌含量、转运量和产量,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以施氮肥24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科研快讯     
正氮素水平影响冬小麦地上部分锌积累和转运为明确大田条件下小麦地上各器官中锌积累和转运特点及其对氮肥水平的响应,以西农3517和温麦18为供试材料,在0、120、240、360千克/公顷等4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锌含量。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各器官含锌量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76~56.42毫克/千克。其中,开花期,各器官含锌量表现为颖壳穗轴叶茎叶鞘,成熟期表现为子粒颖壳穗轴叶叶鞘茎。拔节-抽穗期与灌浆期是小麦各器官锌累积最快的时期。花后小麦各营养器官中,以颖壳和茎秆中锌积累和转运量最大,子粒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糜子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播期糜子抽穗后不同器官和顶三叶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变化规律,确定陕北旱作地区糜子适宜播种期,以‘榆糜2号’为材料,自5月17日至7月15日每隔15d设置1个播期,共设置5个播期(B1、B2、B3、B4、B5)。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糜子叶片、叶鞘、茎秆干物质积累均成单峰变化,即在抽穗后14d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总体呈上升趋势,积累量表现为B1B2B3B4B5。不同播期糜子植株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后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叶片叶鞘茎秆,且旗叶倒二叶倒三叶,说明叶片是糜子籽粒灌浆的重要源器官。总体表现为播期B3物质转运率最高,成熟期收获较高的籽粒产量。综合分析表明,糜子生产上应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种植,最大程度的提高营养器官物质转运率,是糜子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为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玉米抽丝初期对"穗三叶"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0,50,100,200,500和1 000 mg/L)6-BA,探讨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玉米进入生殖生长后,其穗位叶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生长发育的延续而持续降低,叶面喷施6-BA溶液可明显减缓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过程。喷施6-BA溶液7 d后,无论是对照还是6-BA处理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叶鞘-茎秆之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且茎秆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幼棒(穗轴+籽粒);淀粉含量在叶片-叶鞘-茎秆-幼棒之间逐渐增加,且在幼棒中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喷施6-BA可使穗位叶和茎秆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有所增加,而且苞叶和幼棒(穗轴+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幼棒中的淀粉含量也有所增加,并伴随着各个器官生物量以及单个植株总生物量的明显增加。与对照植株相比,喷施28 d后穗位叶和苞叶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叶鞘、茎秆和穗轴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6-BA对各个器官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的促进效应也消失,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生物量显著增加。【结论】在玉米生殖生长初期,"穗三叶"喷施6-BA可明显减缓光合色素的降解过程,提高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使各个器官的生物量迅速增加,并促进碳水化合物向籽粒的转运及其在籽粒中的积累,从而显著增加单株玉米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盆栽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采用盆栽设置不同水分处理的方法,从根、茎、叶叶鞘、雌穗等器官水平考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茎秆和叶鞘3个部分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灌浆前,叶片是最主要的干物质积累器官,所占比例为22%;灌浆后,叶片所占比例仍高达21%。茎秆也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在抽雄初期,水分适宜条件下,茎秆所占总重的26%;在抽雄后期,茎秆占总重上升为30%。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的比重为24%和23%。水分胁迫条件下,叶鞘的比重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分别为21%和18%。夏玉米鲁单981在生殖生长阶段,对土壤水分非常敏感,水分胁迫有利于其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但在生产上应根据天气及土壤状况及时浇水,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籽粒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籽粒灌浆特点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百农矮抗58籽粒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中心,在籽粒形成期为茎叶鞘和颖壳穗轴,随后逐渐由茎叶鞘、颖壳穗轴向籽粒转移;籽粒增重总的趋势表现出“慢—快—慢”的特点;籽粒灌浆中期和籽粒灌浆末期有2个灌浆高峰;百农矮抗58籽粒灌浆渐增期短,快增期长,缓增期较长,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干旱条件下玉米叶面积变化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干旱地区自然降水条件下,对4个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不同干旱处理,测定其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拔节到灌浆初期是干旱影响玉米叶片生长及叶片功能发挥的重要时期;干旱影响玉米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使玉米最大干物质积累时期推迟到开花期至乳熟期;苞叶和茎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率较高,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干旱条件下,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具有较大的叶面积、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长的光合功能期,对乳熟期获取较大的生物产量和提高籽粒产量都有很大的作用,玉米的耐旱性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种密度对西北绿洲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450(T1)、525(T2)、600(T3)、675(T4)、750(T5)、900(T6)万基本苗/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灌浆速率、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高、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处理间灌浆速率差异明显,其中以T4的平均灌浆速率最高,T1最低.处理间灌浆速率和粒质量的差异后期大于中期和前期;以3 d为间隔测定的灌浆速率各处理均呈现明显的多齿状变化曲线,表明灌浆速率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明显;快增期籽粒干质量积累达到77.16%~88.60%,各处理籽粒干物质积累可用Richards方程很好拟合;茎秆、叶片、叶鞘总干物质转移对籽粒贡献率处理间的变幅为14.7%~38.7%,对籽粒的贡献率除T6叶片大于茎秆和叶鞘外,其余各处理均以茎秆最大,茎秆平均贡献率为16%,约为叶片和叶鞘的2.5倍.  相似文献   

13.
夏播京早7号玉米叶片、叶鞘及节间的干物质积累与输出动态是多峰曲线,雄穗、苞叶、花丝为单峰曲线。总干物质增长的关键时期是雄穗四分体到乳熟始期,各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器官,抽雄前为叶片、叶鞘;抽雄至乳熟始期为节间;乳熟始期到成熟是籽粒。各器官及其不同叶位器官间及与产量有明显的物质关系,支配它们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是叶片。试验结果为叶片分组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4种鲜食玉米穗乳熟期的成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鲜玉米穗授粉后,籽粒、穗轴、苞皮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在乳熟期脱水速率和干物质的积累速率的大小是:籽粒>穗轴>苞皮.不同品种玉米的灌浆速率和呼吸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初期低,中期高,后期又降低.籽粒呼吸最强的时候,也是籽粒灌浆最快的时候;带苞皮玉米穗的呼吸强度小于去苞皮玉米穗;籽粒和苞皮的呼吸强度大于穗轴.鲜食玉米采收后加工之前,带苞皮散放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较去苞皮放置营养物质损失少.  相似文献   

15.
啤酒大麦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啤酒大麦灌浆期对籽粒干重贡献最大的是叶片,其次是芒.叶片对产量的作用顺序是旗叶>倒2叶>倒3叶,贡献大小依距“生长中心”的远近而移.各叶片贡献的大小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和功能期的长短.冠层各器官和各层干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均呈相近的单峰曲线.稳重与灌浆后期叶片、叶鞘及茎秆的相关性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小麦品种Soissons为试验材料,探讨灌浆期钙在籽粒中的累积特性以及籽粒与旗叶叶片、旗叶叶鞘、穗下节和节间、穗轴和颖壳中钙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着灌浆时间延长,籽粒钙含量和钙累积速率逐渐降低,籽粒钙总量逐渐提高。相关分析显示,籽粒钙含量与叶片、叶鞘、穗下节和节间、穗轴和颖壳中的钙含量呈负相关。随着灌浆时间延长,节间、穗轴和颖壳钙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叶片和叶鞘钙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叶片和叶鞘钙并不能向籽粒中转运,籽粒钙主要来自根系的转运。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挖掘青贮玉米品种高产潜力性状的途径,为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以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质青贮玉米、多分蘖型青贮玉米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1-4].[结果](1)青贮玉米品种与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均呈S形曲线变化.生育期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有分蘖型玉米品种.(2)干物质和鲜重的积累速率:粮饲兼用型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在出苗后的92~111 d,为灌浆期;鲜重积累速率峰值则出现在苗后57~ 72 d,为大喇叭口期.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与鲜重的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苗后92~ 111 d,为灌浆期.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苗后111~128 d,鲜重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苗后57~ 72 d.(3)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大小因玉米品种类型不同而异,青贮玉米科多4号因生育期较长,在新疆石河子地区雌穗基本不能成熟,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干物质则主要分配在雌穗中.[结论]从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看出:对三种类型玉米的干物质生产情况比较,全生育期均以无分蘖青贮玉米品种的新饲玉10号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粮饲兼用型SC - 704次之,多分蘖青贮玉米科多4号最低.从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看出: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为雌穗>茎秆>叶片>苞叶>叶鞘.  相似文献   

18.
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是中国畜牧业良好发展的保障.建立玉米各器官与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筛选优良青贮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法对16个青贮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建立茎秆、叶片、苞叶、穗轴和籽粒对产量和品质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结果显示在乳线达到1/2时收获,各杂交种含水量平均值为64.38%,乳线1/2是青贮玉米最佳收获下限.茎秆和叶片干物质产量与全株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秆和籽粒淀粉含量与全株淀粉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籽粒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全株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茎秆比、叶片比和籽粒比对全株含水量直接相对作用较大;茎秆比对干物质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籽粒比对全株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直接相对作用较大;茎秆比对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直接相对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在不同年份、品种和栽培条件下趋势相同。积累强度以拔节至灌浆盛期为最大。这一过程出现早晚与品种主茎总叶数密切相关。干物质积累动态,全株、主茎、穗、茎秆和分蘖,均呈S型曲线,可用(?)=K/(1+ae~(bx))或(?)=K/(1+e~((?)-bx))表达。叶片、叶鞘和全叶干物质积累动态呈抛物线,符合(?)=a+bx+cx~2方程。叶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系数和单株(或主茎)叶面积显著相关。统计分析表明,Y_B、Y_V、Y_G和HI之间存在相关,但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20.
1994~1995年在江苏农学院农场春播,用4个爆裂玉米材料与普通玉米高产品种西玉3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爆玉米的生育特性。结果表明:爆玉米的出叶进程与对照相同,籽粒灌浆结实期比对照短7~10d;爆玉米叶窄长,苗期叶面积增加慢,最大LAI小,高值LAI稳定期短,花后LAI下降快,一生尤其花后光合势小;株细高,穗位高;根数少和粒重粒叶比低的特征进而强烈影响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籽粒产量是对照的38.66%~46.40%;植株一生的干物质积累尤以拔节前和吐丝后的生育阶段的积累量较低,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尤以穗粒的积累能力差;提高产量的途径是增加粒数和粒重并重;培壮茎秆,促进气生根发生,提高叶系尤其是花后叶系的净同化率,扩大籽粒库容量,增加粒叶比和提高花后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及籽粒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