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人化自然”是作为异化劳动的自然历史前提给予论说的。“人化自然”命题的提出带有不成熟性 ,它表现为合理性和非现实性的二重性。就合理性而言 ,该命题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状态 ;就非现实性而言 ,该命题带有明显的应然色彩。在以往的讨论中 ,对“人化自然”的理解存在思想误区 ,如认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意味着制造一个“第二自然” ,其实这种理解与马克思的思想原意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园林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物质表达.园林演化的分期应以园林的本质为依据,能对全世界的园林发展进程作出统一的品评.对中西方古典园林特征的分析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典园林的演化进程分为六个分期.在统一分期依据的基础上,总结了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演化特点,揭示了共性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的审美领域无限广阔,中华民族赏花审美、与花交流的优良花卉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本文从宋代文人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采撷三粒梅文化的结晶体,静心品味、凝神把玩,似乎嗅到了梅花这一大自然恩赐给中华民族的"尤物"身上散发出的阵阵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清香气息;人类既然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同命运共呼吸,自有其彼此潜在的生命力律动的共鸣,这就叫"异质同构"。在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够品赏梅花的一花一蕾、一枝一叶之美者,自能斟酌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4.
高红 《农业考古》2008,(6):171-173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最主要代表.日本茶道集美学、宗教、艺术、文学及建筑设计等为一体,通过茶事活动来修身养性,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意境.本文拟从自然关的范畴、日本人与自然、茶庭与茶室等方面入手,探讨自然美在日本茶道中的具体体现.认为日本茶道中除"禅茶一味"的宗教美学思想之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景物融舍为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欣赏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干扰看人类干扰的合理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又称人类干扰.总结了人类干扰的特点:①干扰方式的相似性与作用时间的同步性;②干扰历时的长期性与作用程度的深刻性;③干扰范围的广泛性与作用方式的多样性;④干扰活动的小尺度与作用后果的大尺度.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自然干扰与人类干扰在作用机制和尺度等方面的差异,指出自然干扰的运行机制对于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火龙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86-87,158
历史上人类创建了数以千万计的园林.从源头看,古希腊、西亚、中国堪称代表,被推崇为三大园林系统,通过分析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指出其各自的园林特色.中国园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自然山水园林,发展成为人文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写意山水园林.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西亚体系,强调水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实践观是在深入把握朱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联系朱熹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而分析归纳出的,具体体现为“循理而行”。朱熹的实践观主张人类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精神,以“循理而行”的实践来行使“裁成辅相,参赞天地”的功能,在行动上促使自然万物蓬勃发展。朱熹的实践观本质上就是“循理而行”,人应当要尽心穷理来格物致知,进而践履力行,在实践中明“所以然之理”,完成“所当然之则”,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朱熹的实践观蕴含着人类要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生命的意蕴,这种观点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技术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科学知识,在改造、控制和协调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海德格尔认为,正如树的本质不是树一样,技术的本质绝非任何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事实,技术并不等于技术的本质。在后现代的社会中,技术的本质常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何达到技术、人、自然的完满整合,是一直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兴起了设计和研究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热潮,人们期望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思维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解决人类各种疑难问题。目前研究工作面临困境,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把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究目标提高到了让其代替人的智能活动这一目标上了。本文用自然辨证法的科学观点,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进行了反思,对原有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进行了批判分析,并从自身实践提出了以"决策支持系统"取代"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近期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0.
17、18世纪的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伦理学的研究开始回归到人本身,以理性为指导,从人性出发探索道德的本质。沙夫茨伯里受各种思想的影响,站在自然神论者的立场上,对宗教激情进行了批判,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形成了道德情感主义的思想,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性根植于人类的天然本性,因此社会情感是人类的自然情感,并且提出了道德感的理论,调和指向公众利益的自然情感和指向个人利益的自利情感,由此构成内在的比例、协调与平衡。沙夫茨伯里是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开创者,实现了近代西方伦理学的情感转向,对其思想进行探析,有利于梳理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全球农业生态系统不仅提供了大量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动、植物蛋白、热量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其他生态系统难以产生的商品和服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冲击,直接影响着该系统的自然进化、演替和经济价值的体现与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1 生态经济概述 1.1 生态经济理念及产生的背景 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人地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有了作物栽培,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物育种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而对作物展开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筛选、改造活动。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本性就是:除了适应自然,还可以制造工具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作物育种,也正是人类特有的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崇仁县马鞍镇镇区总体规划的工作实践为例,探讨了小城镇的和谐的生态设计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尊重现状自然系统,挖掘人类社会系统,完善基础支撑系统,运用生态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木材的生态学属性——木材是绿色环境人体健康的贡献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归纳了木材的自然美与艺术特性、木材的碳素储存与环境效应,以及木材的智能性调节功能,并提出木材是"木材—人类—环境"关系中的天然元素,有益于优化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能够为人类生活构成一个健康自然的绿色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土壤质量有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质量是天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它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长期相互作用,带有明显的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人类活动则是土壤质量形成的第六个因素,土壤质量因一些自然过程,如风化淋溶作用的进行缓慢改变,另一方面因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和农作实践活动而加速其改变进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类本质、类特性,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自由不是先验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人的抽象精神活动,自由是人的实践——认识活动的状态,它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要想真正成为自由的人,只有在以改造客观自然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 劳伦斯提出了自然是与人有着平等地位的主体、人类依赖于自然、属于自然的生态观。通过康妮对自然的认识过程, 劳伦斯从正面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人类只有融于自然才能获得平静与幸福。通过批判克里福德的言词与行为从反面说明了与自然为敌的危害性。最后, 他得出结论: 自然是主体, 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20.
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从历史角度来看,今天的环境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与自然和谐共处到生态危机、再从生态危机到和谐共处的反复过程。今天的环境问题只不过是人类活动导致环境退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与政策等因素是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毫无疑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环境哺育了人类,但同时,人类的活动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制度及其环境政策变迁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的正确评价,对今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