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邑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境内山多林广,奇石老桩遍布其中,奇花异草比比皆是,为发展花卉、盆景、奇石、根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自1986年成立县花卉盆景奇石根艺协会以来,已举办大型盆展9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10余次,荣获一、二、三等奖60多个;在《中国花卉盆景》、《中国花卉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作品  相似文献   

2.
由陇东奇石家协会和平凉市集邮协会选编联承制的《泾河奇石邮资明信片》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于2002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迄今为止,这是全国首次以泾河奇石为主旨的邮资明信片。它标志着奇石艺术的收藏和欣赏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必将有力地推动这一艺术事业的发展。这套明信片所收11幅奇石彩照,是陇东奇石家协会从会员中收藏的一  相似文献   

3.
瞭望台     
1 董建华参观奇石展:去年12月24日,广东省盆景协会雅石根艺委员会员肇庆市藏石家林世强先生应邀参加了香港粉岭游乐场举办的香港北区第11届(1997)花鸟虫鱼展览会,展出英石、钟乳石、太湖石、孔雀石、彩陶石、黄河石、三峡石、端州木纹石、戈壁石、水晶等20多个品种200多件,备受观众好评。香港特别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在山东兖州,属平原地带,搞盆景和根艺,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我的家却与根雕、盆景、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我喜欢上这些艺术品,还得归功于《中国花卉盆景》。记得那是1988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他是位根艺盆景爱好者,家里摆设了许多根艺和盆景作品,书架上还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福州市树根造型研究会会员、福州市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林祥梧同志的根艺作品《天姿国色》、《威震群山》及《仲夏荷花》在“中国首届根艺展览”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根艺组负责人吴翼透露: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拟于今年春成立中国树根造型艺术研究会。近年来,各地的根艺爱好者逐渐增多,根的造型艺术可能成为继盆景之后的又一热潮,因此,成立全国性的根艺组织,将有利于把我国的根的艺术推向新的高潮。吴翼同志说:希望各省市的根艺爱好者在二月份以前将自己的树根艺术协会成立起来,并尽快组织起本协会的代表作品。争取今年五月份举办第一  相似文献   

7.
偶园四奇石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奇石》和台湾出版的《中国奇石大观》(黄宗胜著)两书,都把现存青州偶园的大型奇石“福”、“寿”、“康”、“宁”与江南四大名石“绉云峰”、“瑞云峰”、“玉玲珑”、“冠云峰”以及现存北京故宫、颐和园等为数不多的皇家园林藏石一起收入“厉史名石欣赏”篇中。由此,足可见“福”、“寿”、“康”、“宁”在我国奇石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雕塑大师刘开渠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我通过实践认为,“重发现,轻雕刻”这一创作特点是由根之天趣所决定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对“轻雕刻”的认识。能成为根艺品的根材,是有天然造化美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根。对这些根材的选用和取舍,都离不开根材本身的天趣之美。根艺作者,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工人日报》和其它几家报纸、电视台发表了我的根艺作品,之后,我便收到许多根艺爱好者的来信。他们就根艺的一些有关问题求我作答。下面,我以问答的形式写几点体会,也算是对同行的回信吧。问:何时、何地采根最理想? 答:采根的黄金季节是早春和  相似文献   

10.
虽未到而立之年,即已在根艺、奇石、篆刻等艺术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说是罕见的——他就是年仅28岁的根艺家、奇石收藏评论家陈兴旺。是他,首开人体根艺创作之先河,为我国根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切接见了他并给予高度评价。陈兴旺是山东新泰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自幼酷爱艺术。中学时代在学习绘画、篆刻摄影等艺术的同时爱上了根艺。树根奇特的造型深深打动了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与根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根艺作品的内容单一,为飞禽走兽一统天  相似文献   

11.
福建著名根艺家林祥梧,多年来致力于根艺研究,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大自然的朽木枯根,一到他手,就变成了栩栩如生、动感性强的根艺品,具有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创作的《天姿态国色》87年获首届中国根艺展一等奖,  相似文献   

12.
在首届中国根艺展中,陈琰先生以《硕果》、《猩猩》、《憨》三件作品独得两枚金牌一枚银牌,名列全国榜首(《硕果》、《憨》两件作品均已被台湾收藏家所收藏)。近年陈先生又应美国美洲中华艺术研究会、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邀请于纽约及香港举办个人作品展。一天我来到他的琢斋陈列室,这里真是个根的世界。凳子、桌子、茶几、果盘、烟缸、笔筒、画筒、壁挂、屏风无处不在“琢”,体现了作者对根艺的探索与痴情。  相似文献   

13.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14.
我订的《中国花卉盆景》1993年第7期是一位根艺爱好者转交给我的。他说:“要清理阶级队伍了。”我被说得莫明其妙。他翻出《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给我看。拜读之后,觉得上述戏言虽然尖刻,但文中确有类似味道。所谓“何日正本清源,众生拭目以待”云云,还很有些压力之感。  相似文献   

15.
陈德同志在《根艺分类之我见》一文中,对竹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它界于木雕与根艺之间,它虽保留部份自然竹节和根须”,但它“无雕无形,仗雕传神”,其特征“全在‘雕功’”(见《中国花卉盆景》1988·6·p25以下引用刊名略)。照此说来,惟具有自然风貌的“树根艺术”,才是“正宗”的根艺:这很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投赞同票,我实在难以苟同。第一,根据根的形态、纹路、色泽等自然风貌进行创作的根艺作  相似文献   

16.
自从根艺这一艺术形式有幸中兴以来,不少评论家似乎把它列入工艺美术范畴。近来,北林大彭春生等合著《根艺创作与欣赏》一书中,甚至开宗明义地把“一种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说成是“根艺定义的核心”。我以为这一结论未免失当。其明显不妥之处有  相似文献   

17.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18.
去年楚文化节期间,江陵名城建设指挥部在江陵盆景园建立了“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共收藏了屠一道大、中型根艺珍品三十件。其中最大的根艺作品《丹凤朝阳》高3.4米、重500公斤。根艺大师屠一道从事根艺创作三十余年,他的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花卉盆景市场上时有一种肉红色似一尊尊罗汉、观音或一块块奇石被称之为“罗汉木”、“观音木”、“生命石”的盆景出售。《中国花卉报》(1993.3.11和6.24)曾以“新家族”、盆景良材分别报导罗汉木、生命石的照片,并说是为南美引进,为地衣属真菌科地衣多年生真菌植物。《花木盆景》杂志(2000年第2期)答读者问称是云雾山中的木质植物,出于江苏省罗汉山和广西山林之中,生命极长,生长缓慢,不长枝叶,又称“千年没叶树”。然而,笔者参观南京中山植物园见有被称为杉林膝状根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根艺的局部雕琢,不要禁忌。雕琢。是为了补充根的天然欠缺所无法表现的部分。采用这种手法,可以大大提高根材的利用率,拓宽创作题材,变废为宝。如上图《弥勒佛》,假如不施以局部雕琢,就难于表达“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容之人”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