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汤晓荣 《水产学报》1998,22(4):378-381
紫菜(Porphyra)是重要的经济海藻。目前,紫菜作为食品年产值已达1.8亿美元[Radmer1996]。条斑紫菜(P.yezoensis)是重要的栽培种类,苗源主要是壳孢子苗。用于栽培的紫菜网帘上,由壳孢子形成的幼苗实际数量很少,其放散单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2.
一种从条斑紫菜的叶状体中大量获得单孢子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紫菜品种,包括东亚国家大量栽培的品种,能够产生像单孢子一样的中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配子体形成的单孢子构成了另一个生长周期,此期仅有单倍体阶段,有别于一般单倍体与双倍体交替的生长周期。因此单孢子作为种子来源在栽培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作为一种培养技术在陆地上作为扩大生物量的手段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对温度和干出两个重要环境因子影响条斑紫菜单孢子的放散情况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单孢子放散的适宜温度是10-15℃,干出并不能促进单孢子的放散。生产中采用壳孢子苗网复制单孢子网,应在秋冬季节海水温度降至10℃之前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条斑紫菜栽培生产中,作为种苗培育的贝壳丝状体(图1)发育状态是否与壳孢子采苗(图2)的时间同步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培养的贝壳丝状体能否完成壳孢子采苗,保证海区栽培生产的顺利进行。由于贝壳丝状体凭肉眼较难正确判断,需借助溶壳及显微观察,才能确定生产中应采取的措施,确保  相似文献   

5.
条斑紫菜单孢子形成的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蕾 《水产学报》2003,27(6):519-527
条斑紫菜具有放散单孢子的特性,其在紫菜苗种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条斑紫菜营养细胞分化发育成单孢子的机理,以条斑紫菜叶状体为研究材料,依据单孢子的形成过程,将其划分为营养细胞、单孢子母细胞(或单孢子囊)及未释放的单孢子等3个区域,同时收集刚刚放散的单孢子,相应地代表了单孢子发生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随着营养细胞向单孢子的分化,细胞颜色由深绿色变成金黄色,大小由营养细胞的15-30μm变成单孢子的10~13μm,形状由多角形变成圆球形,细胞内的液泡逐渐变小以至消失,星状叶绿体逐渐浓缩并居细胞中央,红藻淀粉和大小纤维囊泡大量出现,线粒体数目显著增加等等。对上述3个区域的组织进行酶解获得单细胞,然后提取RNA,其产率为每g细胞获得RNA20~40μg,A260/A280的比值分别为营养细胞2.046、单孢子母细胞2.058及未释放的单孢子2.103,显示这种提取RNA的方法是简便、有效、可行。对mRNA进一步纯化后通过反转录PCR合成cDNA,发现4个阶段的cDNA电泳图谱有些变化,特别是未释放的单孢子明显缺少1 kb条带,说明在单孢子形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表达发生变化。但导致单孢子产生的分子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石斌  施锋  倪建忠 《海洋渔业》2003,25(1):31-33
近年来,南通市条斑紫菜养殖发展很快,到2002年上半年为止,全市养殖面积已达创纪录的4400hm~2,比2001年增长37.5%,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基地。同时,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面积全市2002年又达7万m~2,比2001年增加近1万m~2。但是,因各紫菜育苗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常有育苗失败的现象发生,影响了当年度的紫菜生产,其原因是贝壳丝状体培育技术未掌握好。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提出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技术要点,供各紫菜育苗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丛季珠  李秉君 《海洋渔业》1984,6(4):181-182
紫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们自古以来喜爱的珍贵食品。早在隋唐时期,孟铣在《食疗本草》中就对紫菜进行过描述。在宋朝时据《平潭县志》记载,紫菜已列为贡品,明朝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到紫菜能“主治热气”,并建议“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近年来据报道,  相似文献   

8.
坛紫菜体细胞单克隆叶状体途径及海上养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必谦 《水产学报》2004,28(4):407-412
用海螺酶酶解坛紫菜叶状体制备游离的营养细胞,在显做镜下挑选出单个细胞放入96孔板,在20℃,1500~2000 lx,12D:12L条件下进行隔离培养。一部分细胞直接发育形成了叶状体:一种途径是单个细胞通过典型的两级分裂发育成叶状体,也有一些单细胞先形成叶片状的细胞团,然后在细胞团一端形成假根;另一种途径是部分单细胞先形成“愈伤组织”,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放散出类似“孢子”的细胞,其中部分“孢子”发育成叶状体。由单细胞克隆培养获得的叶状体经组织培养形成纯合丝状体,这种纯系丝状体扩大培养后转入传统的育苗途径下海养殖。纯系在苗网附着率、叶片质量和性成熟时间等经济性状方面比未经选育的普通种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养殖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养殖面积创历史记录,达7598hm^2,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基地,同时,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面积达12万m^2。但是,因各紫菜育苗场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常有育苗、壳孢子采苗失败等问题出现,影响了紫菜生产。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条斑紫菜壳孢子采苗前后丝状体培育及壳孢子采苗时易出现的四大误区,供紫菜育苗场以及壳孢子采苗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提取高质量的坛紫菜叶状体总RNA,对常用的几种植物RNA提取方法(CTAB法、SDS法、异硫氰酸胍法)按照去除多糖、多酚的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对分离的总RNA根据吸光值、电泳图谱及RT-PCR检测等结果与两种试剂盒(离心柱试剂盒法,RNAiso法)的提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DS法、异硫氰酸胍法和RNAiso法3种方法提取的RNA纯度低,质量差,部分RNA已经发生了降解。而改良CTAB法和离心柱试剂盒法提取的总RNA质量可靠,完整性好,纯度高,并且成功去除了可能影响逆转录酶活性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应用于cDNA文库构建,基因表达分析等后续实验,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方法进行坛紫菜叶状体总RNA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福鼎敏灶湾2012年坛紫菜烂菜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明 《福建水产》2014,(3):227-233
对2012年10月福鼎敏灶湾海区坛紫菜烂菜情况进行采样、调查和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坛紫菜烂菜症状主要为叶状体梢部颜色变红,部分藻体颜色变淡、发白,烂化甚至脱落。烂菜原因主要有:(1)高温小潮期,海面风力小、浪静,由波浪形成的海水垂直流动交换弱,藻体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营养盐等微交换也随之变弱,从而导致坛紫菜细胞生理机能下降;(2)坛紫菜养殖过密,海水中含氮量偏低,使得坛紫菜生长受限制;(3)南侧近岸海域水流不畅、流速较缓,悬浮物等污染物质积聚于该海域,易粘附于坛紫菜叶状体,影响坛紫菜的生长。为此作者提出防范建议旨在为今后福建省坛紫菜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坛紫菜品系间杂交藻体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坛紫菜品系间杂交藻体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A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the crossbred Porphyra haitanensis thallus and their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刊,中]/陈昌生(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厦门361021),徐燕,纪德华,谢潮添,王玉中,王凤霞,柳佩娟//水产学报,—2007,31(1).-97~104 为了获得杂交的坛紫菜优良品系,本实验对野生型坛紫菜(♀)和经过人工诱变选育获得的红色型(♂)的坛紫菜进行杂交获得丝状体;丝状体促熟培养后获得杂交子一代叶状体,从子一代中挑选出5种具有一定生长优势和其它经济性状的藻体(品系A、B、C、D、E);对其分别进行体细胞克隆和丝状体培育,获得大量子一代和子二代。对子一代和子二代进行生长性状测定和选育,并进行抗逆性和藻胆蛋白及叶绿素的测定。初步筛选出生长性状好、品质优的子二代4个品系B2、C2、D2、E2,而且4个品系的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D2 的RRPE含量高达61.71‰,最低的品系E2为44.64‰,比对照组高一倍以上;在31 ℃下培养,品系C2第5天叶片中部才开始出现个别针尖般烂点,藻体基部正常,表现出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品系B2具显著的生长优势和抗高温特性,品系D2、E2具有一定抗低氮、磷的特性,其中E2在低氮磷培养1~3 d,瞬时增重率为25.2%,平均日增长量为1.20 cm·d-1,在4~6 d瞬时增重率和日增长量分别接近30.0%和2.0 cm·d-1;通过坛紫菜不同品系的杂交、单细胞克隆和丝状体细胞育苗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对坛紫菜杂交藻体的优良性状进行筛选,逐步达到选择育种的目的。图7表8参12 关键词:坛紫菜; 杂交育种; 酶解; 丝状体; 抗逆性; 优势 E-mail: cschen@jmu.edu.cn  相似文献   

13.
坛紫菜薄叶新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坛紫菜人工杂交和选育的Z-26、Z-61和Z-81品系的F2、F3代的经济性状进行比较,旨在选育优良的薄叶新品系。实验结果表明,(1)Z-61新品系藻体薄,厚度约为26~32μm,培养期间经两次剪收,厚度增长不明显,日平均增厚0.32~0.35μm/d;Z-81藻体厚度为36~40μm,比Z-61厚38~50%,剪收后厚度增长明显,日平均增厚0.60~0.70μm/d,经两次剪收后藻体厚度可达52μm;Z-26新品系厚度为30~42μm,剪收后厚度日增长介于Z-61和Z-81新品系之间,为0.37~0.55μm/d;(2)Z-61的F3代在低氮、磷培育液培养8d,藻体虽然发黄但未死亡,移至含有氮、磷的正常培养液中培养2~3d,色泽和生长均可恢复正常;Z-81F3代和Z-26F3代在低氮、磷下生长较Z-61F3代慢,恢复时间需要3~5d;(3)Z-61F2代第1次剪收时的藻胆蛋白含量较Z-26、Z-81品系高30.2%~34.4%,叶绿素a含量比Z-81高13.8%~44.7%。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薄叶型坛紫菜,提高坛紫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坛紫菜单个体细胞克隆的丝状体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海螺酶酶解挑选出的具有优良性状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制备游离的营养细胞,在显微镜下选取单个细胞放入96孔板中进行隔离培养。一部分细胞通过2种发育途径形成了丝状体:一种途径是单细胞生长一段时间产生突起后发育形成丝状体;另一种途径是单细胞先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解体放散出类似"孢子"的细胞,"孢子"再发育形成丝状体。将获得的丝状体扩大培养作为纯系并下海养殖。同普通品系相比,选育的品系在产量和质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在纯系培育方面,由单倍的叶状体细胞发育形成的二倍丝状体,遗传物质一步纯合,后代叶状体个体遗传性状高度一致,可以保证优良经济性状不丢失。这种紫菜纯系培育方法大幅度缩短了纯系培育周期。  相似文献   

15.
条斑紫菜拟油壶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家海 《水产学报》2007,31(6):860-864
1960年新崎盛敏首先报道了寄生在紫菜叶状体细胞内的病原菌是壶状菌Olpidiopsis sp.,之后不少学者对这种病害的病症、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右田清治在"养殖紫菜的壶状菌病"以及"紫菜的病害"中较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症、病原菌的  相似文献   

16.
条斑紫菜冷藏网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8℃~-20℃的低温条件下,对含水率在20~25%的紫菜网进行20天左右的冷藏,对清除杂藻、防治病害、增产、增收和提高紫菜成品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福鼎硖门湾海区坛紫菜生理性病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鼎硖门湾海区坛紫菜病烂情况进行调查、采样和室内培养,运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坛紫菜生理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该病主要症状为叶状体梢部颜色逐渐变浅,然后发白、烂化,无明显病灶烂孔;病理表现为叶状体梢部细胞边缘模糊,色素体变色,然后发展为细胞边缘紊乱,细胞溶解,原生质流出,细胞结构失常。病变严重的易引发细菌和原生动物二次感染,造成坛紫菜叶状体出现溃烂,最后完全解离。雨水天气是导致该病变发生的原因,采取剪除叶状体病烂部位和晴好天气延长干出时间是控制该病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自由丝状体生长过程中,从营养藻丝、壳孢子囊枝到成熟的壳孢子囊枝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光镜下自由丝状体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外部形态、色素体位置和颜色均发生变化;电镜观察显示了3个不同时期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核、色素体、类囊体、内质网、蛋白核、线粒体、液泡、红藻淀粉和质体小球等。在自由丝状体的生长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变化为细胞壁增厚并产生脊突;色素体数量减少、分布位置从连续排列在细胞两侧到分散排列在细胞边缘,并且在类囊体膜之间出现空隙;红藻淀粉量增多并充满细胞间质。对这些变化与自由丝状体生长环境水温、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发生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综合分析认为,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经由夏季高温、光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高到秋季温度下降、光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下降的变化,丝状体细胞发生细胞壁增厚、疏松,色素体数量减少,内质网面积增加,液泡、线粒体数量增多,红藻淀粉量大大增加等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