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研10号大面积制种F1代不育株率和异型株率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种实践表明,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油研10号大面积制种,F1代不育株率和异型株率完全可通过制种过程中净化制种环境、处理好可育株根桩、降低田间可育株残留比例和返工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达到降低油研10号F1代不育株率和异型株率,保障新品种油研10号丰产性、稳产性,提高种植油研10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利用锦育38号大豆抗逆性强、稳定性好、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的优点,连续几年在辽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等地种植,均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收益,研究表明,选择适宜播期,确定合理密度及合理配方施肥,有利于增产。大豆新品种锦育38号是由辽宁省锦州农业科学院以锦8919-6为母本,以锦9005-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质优、抗病性强的中熟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油菜制种母本设置3个移栽密度、可育株拔除设置2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母本种植密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仅为0.7%~2.0%,效果不显著,但密度加大,拔除可育株工作量增加,投入加大,比较效益降低,合理的密度以6000~8000株/667m2为宜;拔除可育株时期在蕾期比在临花期提高制种产量达17.3~20.4kg/667m2, 增产率30.5%~36.69%, 增产效果极显著.因此,蕾期是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拔除可育株的最佳时期,特别是母本种植密度较大时更应掌握在蕾期尽早拔除.其技术已在制种区得到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4.
总结玉米杂交种锦玉29号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选地与整地、播期安排及群体结构确定、施肥、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防治病虫害、水分管理、收获与贮藏等方面内容,以为杂交种锦玉29号的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1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病害发生危害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从1991年8月20日到8月24日分别对本省中部地区的榆树市、德惠县、九台市、农安县、梨树县、伊通县和前郭县、扶余市的生产田、制种田玉米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所调查的市县共种植玉米109.7万公顷,主要种植品种有中单2、丹玉13、锦单6、吉单131、本育9、四单8、正反交铁单4、铁单8、吉单159和黄莫等。制种的主要品种(组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饲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文介绍了玉米品种太育1号杂交制种技术,以期为张掖市高产玉米制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油菜制种母本设置3个移栽密度、可育株拔除设置2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母本种植密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仅为0.7%-2.0%,效果不显著,但密度加大,拔除可育株工作量增加,投入加大,比较效益降低,合理的密度以6000-8000株/667m^2为宜;拔除可育株时期在蕾期比在临花期提高制种产量达17.3-20.4kg/667m^2,增产率30.5%-36.69%,增产效果极显著。因此,蕾期是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拔除可育株的最佳时期,特别是母本种植密度较大时更应掌握在蕾期尽早拔除。其技术已在制种区得到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发展绿色优质稻米产业核心区建设,选择适合生态积温区域种植的寒地早粳稻优质米新品种,本试验对17个水稻品种的品质、熟期、抗逆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农大4号、垦稻10、垦香08—169、绥锦香07-783生育期较长,活动积温较高,龙粳41、绥锦香07-783株高较高,垦稻4号、垦稻10、垦香08-169倒伏严重,垦稻10、龙粳41、莲香1、莲粳09-09、绥锦香07-783、育龙1号、育龙2号,产量较低的品种有农大4号、绥香08-5080。  相似文献   

9.
锦杂103是锦州农科院以232E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85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杂交种。2005年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鉴定。该品种生育期130天,株高191.5cm,2002 ̄2003年在锦州和葫芦岛地区进行多点示范及大面积试种,表现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平均亩产量549.5kg,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2004年已大面积推广种植。为了提高制种产量,增加制种户的经济效益,现结合锦杂103亲本的特征特性,简要介绍其制种技术要点,供大家在制种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於宏伟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247-248
锦育39号大豆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90A为母本,锦豆3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中熟大豆新品种。本文作者从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种子处理、播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几方面,总结了锦育39号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在省内3个不同生态地区,对7个两用核不育系的分期播种的育性观察试验表明,核不育系不育期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随海拔增高由长变短。可育期内繁种结实性是随海拔增高由低到高,因此,可采取低海拔地区制种、高海拔地区繁种的方法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同时,提出了参试不育系在贵州省的适用范围和繁制种措施。  相似文献   

12.
锦杂103是锦州农科院以232E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85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梁杂交种。2005年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鉴定。该品种生育期130天.株高191.5cm.2002-2003年在锦州和葫芦岛地区进行多点示范及大面积试种.表现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平均亩产量549.5kg,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2004年已大面积推广种植。为了提高制种产量.增加制种户的经济效益.现结合锦杂103亲本的特征特性.简要介绍其制种技术要点,供大家在制种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津蜜2号西瓜     
津育2号系由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引进的无籽西瓜品种.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湖南省西瓜种植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锦饲1号是2005年以不育系705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k02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2010年12月通过国家高粱鉴定委员会鉴定。文章较详细介绍了锦饲1高产制种技术,为大面积制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鲁南地区气候特性和土地土壤状况种植的花生新品种,对近几年山东省审定的花生新品种进行大田适应性比较筛选试验,筛选结果表明,科花1号、科花2号属于特大果型,果壳较厚,出米率低,但是籽仁较大,可作为出口专用型花生品种在鲁南地区种植。以优质高产为目的的鲁南花生主产区,应以花育25号、临花6号、临花5号、丰花1号等为重点推广品种,生育期在130天左右,均适宜鲁南地区春播高产栽培。在传统种植小花生的莒南东部,应以种植花育23号为主。  相似文献   

16.
对培矮64 S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培矮64S在湛江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不育期较长且育性稳定,连续不育天数为68 d;可育期内自交结实率较高,但可育期较短;育性转换敏感期为抽穗前20~10天,最敏感期为抽穗前17~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约26.1℃.培矮64S在湛江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安全制种,也可自交繁殖,但自交繁殖产量不能保证.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厚皮甜瓜"海蜜10号"的制种产量和质量,进行了厚皮甜瓜"海蜜10号"母本种植密度、留果数对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厚皮甜瓜"海蜜10号"制种时母本可适当密植,每667m2最佳种植密度为1 850株;母本留果数以留2个果为宜,并以在8~13节留1个果、在20节以上再留1个果的留果方式,制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锦饲1号是2005年以不育系705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k02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2010年12月通过国家高粱鉴定委员会鉴定。文章较详细介绍了锦饲1高产制种技术,为大面积制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对在山东的济南、平度、莱西、烟台种植的几种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L.)核雄性不育材料的育性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A不育系的衍生材料MB、MA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有育性的变化。在济南高度不育,可作为不育系。在其他几个地区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其中MB在平度有相当好的育性,能正常结铃。而双隐性核不育材料59A、62A未能观察到育性变化。本文就核不育材料在棉花杂交制种中的应用前景及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