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马尾松硫酸盐浆单段氧脱木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氧压0 .6MPa、温度 10 0℃、时间 80min、NaOH用量 5%、MgSO4用量 0 .5%、浆浓 10 % ,在此条件下 ,纸浆木质素脱出率 4 7 1% ,氧脱木质素后纸浆粘度 94 8 1cm3/g ,白度 4 1 0 %(ISO) ,得率 96.9% ,经过氧脱木质素后浆的裂断长 6 3km ,耐破指数 5 8kPa·m2 /g ,撕裂指数 14 1mN .m2 /g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酶处理对相思木EMCC(延伸改良连续蒸煮)硫酸盐浆(KP浆)氧脱木质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白腐菌直接合成的漆酶/木聚糖酶体系(LXS)预处理相思木EMCC硫酸盐浆的的适宜酶用量为7 IU/g;LXS预处理后浆料氧脱木质素的适宜反应时间、最高反应温度及用碱量分别为60 min、100℃和2.5%;利用LXS进行氧脱木质素后处理的适宜反应时间及酶用量分别为2 h和5 IU/g。SEM观察到经过酶处理后纤维表面及横切面出现大量的裂隙及孔隙,其中以酶后处理最为明显,为后续漂白中化学药品的渗透和漂白降解产物的溶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氧脱木质素后浆料的卡伯值、黏度、得率、白度和脱木质素选择性等指标,研究了硫酸盐竹浆卡伯值25.6氧脱木质素工艺参数,发现用碱量和温度是决定氧脱木质素效果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用碱量3.5%,温度85℃,氧气压力0.6MPa,保温时间80min.两段氧脱木质素(中间不洗涤)可以提高木质素脱除率和选择性.研究还发现,在氧碱脱木质素过程中加入醌类混合物助剂(表示为Oq),可使浆料的黏度和氧脱木质素的选择性大大提高.采用OQ(PO)、(O1O2)Q(PO)、OQ(PO)1(PO)2和OqQ(PO) 4种短漂序都可使竹浆白度达到80%(ISO) 以上,且具有很好的白度稳定性.OQ(PO)、(O1O2)Q(PO)和OQ(PO)1(PO)2 3种漂序漂后浆纸页强度性能相近,OqQ(PO)漂后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和耐破指数明显高于其它3种漂序.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对氧碱漂白过程中木质素氧化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方法是基于氧化前后高锰酸钾消耗量的变化。该方法对溶出残余木质素的氧化结果分析发现其呈明显3个阶段:第一段木质素氧化的当量电荷数约4~5/木质素单元;木质素总氧化电荷数大约为9/木质素单元。这些数据以及甲氧基的脱除(75%)均表明:木质素的氧化不仅发生在酚型木质素单元,同时也发生在非酚型结构单元上。只有第一阶段氧化反应是木质素与氧气直接反应,而在第二、三阶段主要是协同氧化作用,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基团扮演了一定角色。通过对低浓度针叶材硫酸盐浆的氧漂研究发现:当卡伯值下降一半(25.4至13.4)时平均每个木质素单元氧化3当量电子,氧漂后的纸浆中仍然有大量未被氧化的残余木质素。定量地证明了在氧漂过程中木质素氧化是脱木质素反应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桉木RDH蒸煮过程中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的溶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桉木常规硫酸盐(KP)法和快速置换加热(RDH)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中各单糖组分(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的溶出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常规KP浆和RDH浆在纤维素结晶度和α-纤维素含量上的差异。与常规KP法蒸煮相比,在RDH蒸煮的初期,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各单糖组分就大量溶出,蒸煮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初始脱木质素阶段。蒸煮结束后,RDH浆比常规KP浆具有相对较高的葡萄糖(纤维素)含量和相对较低的木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半纤维素)含量。RDH纸浆的α-纤维素含量相对较高,但纸浆的纤维素结晶度与常规KP浆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脱木质素的催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种杂多酸盐——Na4[PMo11VO40]、Na5[PMo10V2O40]、Na7[P2Mo17VO62]和Na2[P2Mo16V2O62]催化的硫酸盐浆酸性H2O2脱木质素的效果进行了考察,并对Na5[PMo10V2O40]催化H2O2脱木质素的温度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杂多酸盐对硫酸盐浆H2O2脱木质素均有较强的催化活性,但它们也加速了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卡伯值降低率和粘度降低率随杂多阴离子负电荷数的增加而降低。Na5[PMo10V2O40]催化的H2O2脱木质素过程似乎呈现出“异常”的温度响应,在60℃左右卡伯值降低率最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纸浆的粘度降低率增加。对于杂多酸盐Na5[PMo10V2O40]催化的H2O2脱木质素工艺,温度定为60℃最佳。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马尾松种源试验协作组 《林业科学研究》1988,1(5):472-480
本试验共收集马尾松分布区内126个种源的种子,在浙江省内五个具代表性的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营造试验林。经6年的观察和测定,取得种子、苗木和幼林期的表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性状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主要性状与产地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结果认为,马尾松具有纬向倾群变异模式。对8-12项性状进行主分量分析,并运用类平均法作系统聚类,综合2个试验点的聚类结果,提出马尾松种源可划分为3个带4个区。选取生长、适应等五个性状作判别因子,结合高生长稳定性分析,为省内各试验点代表的不同生态区初步评选出适生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诱根嫁接,将接穗接在砧木根颈处,接后培土,诱导接穗生根,形成新植株。本试验嫁接成活率与成活接株生根率均达70%以上。该嫁接方法的优点是:接部愈合与接株生长良好,并可降低树冠层,扩大结实面;同时接穗形成自生根,防止后期不亲和。这是马尾松无性系良种繁育的一项新技术,可供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人工纸浆材林采伐年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预测方程和解决纸浆材林合理采伐年龄问题,用265株径阶生物量标准木,建立了各种规格树干带皮、去皮生物量预测方程,解决了纸浆材林各种规格树干生物量的预测问题;根据立地和栽培措施的不同,为每个指数级统计了15种纸浆材林培育模式,并分别求出了它们的数量、工艺、经济成熟龄,以3种成熟龄为基础,分别确定了各指数级最佳采伐年龄,使最佳采伐年龄比目前采伐规程中规定的采伐年龄(31 ̄40a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马尾松雌、雄球花的形态变化与发育进程。①雄球花(即小孢子叶球):雄球花芽聚生于当年春梢基部,外被芽鳞,芽鳞张开球花显露。小孢子囊由表皮、中间层、绒毡层和造孢组织组成。绒毡层细胞是双核的。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形和对称形。单核花粉时期花粉外壁延伸成2个大小相同的气囊;成熟花粉具2个原叶细胞、1个生殖细胞和1个管细胞。②雌球花(即大孢子叶球):雌球花芽着生于当年春梢顶端,顶部芽鳞张开后雌球花显露。珠鳞以螺旋状排列在球花中轴上,腹面着生两枚倒生胚珠。胚珠由珠被和珠心组成,单珠被,受粉时珠鳞张开;珠心内含1或2个大孢子母细胞。雌球花各发育阶段的出现时间,均较雄球花迟。 相似文献
15.
贵州马尾松建筑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建立生长收获模型系统基础上 ,通过对立地、种源、整地、施肥、间伐等对生长影响的研究 ,建立了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根据培育目标 ,用经营模型对众多营林方案的采伐年龄和经济结果逐一进行了优化和比较 ,为不同指数级选出了优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 :按优化栽培模式经营大、中、小径材 ,可比现行采伐年龄分别缩短 4~ 6年、9~ 1 2年、8~ 1 2年 ;内部收益率分别比常规模式提高 1 6~ 2 8、1 8~ 4 1、2 1~ 4 0个百分点 ,净现值分别增加 1 30 0~ 2 790、2 0 0 9~ 34 47、1 1 37~ 31 6 8元 /hm2 ;优化模式的内部收益率均大于 1 2 %。培育建筑材 ,高初植密度并不能取得高收益 ,合理间伐可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和残差分析 ,所建经营模型系统和选出的优化栽培模式可在研究区内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马尾松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染色体的数目为2n=24。在分裂中期,其长度为7.62—12.935μ:第1—6及第7—11染色体的长度相近:最短染色体12约为最长染色体1的4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