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赵晓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43(1):20-21
在同仁县进行了不同留茬高度的的刈割试验。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草地是次年增加产草量的最佳刈割地。 相似文献
4.
不同刈割时间、高度及频率对草地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试验表明:刈割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既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因刈割技术上的差异,2000年鲜草产量比1999年平均减产460.8kg/hm^2(16.94%),304.75kg/hm^2(13.87%)、69.4kg/hm^2(2.53%)。 相似文献
5.
6.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越冬率的高低,不但与品种有关,同时也与生产管理、利用方式等有关,特别与刈割次数有关。本试验针对在哈尔滨地区种植第2年的紫花苜蓿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前测定其根系内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个生理指标,翌年返青后测定越冬率。探讨了刈割次数对苜蓿越冬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地理位置为北纬45.2°,东经122.6°,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0℃,无霜期139天左右,春季多风,年平均风速为3.3m/s,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 相似文献
7.
对黑龙江肇州羊草+杂类草群落在一年的最佳刈割次数和时间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次数和时间对群落当年的地上生物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在该地区,一年应以1至2次刈割群落为宜。若一年刈割2次,则以7月5日与9月5日、7月20日与9月20日、7月5日与9月20日三个处理能获得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产量;若一年刈割1次,则以7月末至8月5日之前为最佳;一年刈割三次会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产量,因此,该群落一年最多不能超过两次刈割。 相似文献
8.
刈割次数对热性草丛草地地面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喀斯特山区热性草丛草地1年内对地面植被进行不同次数刈割,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再生能力和翌年返青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年刈割2~4次与刈割1次相比,翌年返青期推迟4~10d;2)在相同的生长期内,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植株再生草高度逐渐降低。草层平均高度、草丛盖度、产草量三者间相互呈正相关(r=0.9749,r=0.9628和r=0.9675);3)年刈割1次,鲜、干草产量皆为最高,分别为11.87和5.33t/hm2,处理间干草产量差异显著(P0.05);4)在同一处理不同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气温、活动积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反之亦反。在不同处理同一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全年刈割1次则生长速率最高[2.1g/(m2·d)]。 相似文献
9.
刈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1999年5月~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生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全年割三次的干草总产量最高,(2060.51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头荐留荐10cm(1951.84kgDM/hm^2),粗蛋白质总产量最高的处理是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470.29kgDM/hm^20,其次是初花期头荐刈割,留荐4cm(424.26kgDM/hm^ 相似文献
10.
在哈尔滨地区,对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iva L.)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期间取样测定其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越冬率也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对哈尔滨地区春季种植的苜蓿,以当年8月初刈割1次为宜,这样既有利于其安全越冬,同时当年也能获得一定的产草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越冬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哈尔滨地区,对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期间取样测定其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越冬率也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对哈尔滨地区春季种植的苜蓿,以当年8月初刈割1次为宜,这样既有利于其安全越冬,同时当年也能获得一定的产草量。 相似文献
12.
在香根草快速生长期间,适时适度的刈割有利于促进香根草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健康、协调地生长。研究了不同频度和不同时间刈割处理,对香根草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可以促进茎叶的伸长,茎叶含水量升高;适当频度的刈割可以有效地控制香根草的高度,茎叶变宽厚,延长香根草绿期,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但过度刈割(处理Ⅰ)会使相应的效应下降;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香根草快速生长期间刈割1次,不但可以明显增加地上部茎叶的产量,促进地上部分蘖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地下部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根茎比,但不刈割(对照处理Ⅷ)、刈割不及时(处理Ⅶ)或频繁刈割均不利于香根草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北部苜蓿种植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适宜刈割时间,本研究采用在不同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days,GDD)刈割紫花苜蓿的方法,研究了第1次和第3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越冬的影响,同时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与苜蓿抗寒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大于650 GDD以后进行第1次刈割,会显著降低第2次刈割的干草产量;第1次刈割GDD与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第2次刈割后GDD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适宜在610~650 GDD进行第1次刈割,9月初前完成末次刈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采取刈割次数、刈割周期和最佳利用次数两个试验,研究了苏丹草在当地环境条件下最佳刈割周期和年利用次数。结果表明,每45d为一刈割周期,年利用3次为佳。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刈割茬次和青贮对苏丹草的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白山羊,平均体重20±1kg,采用对比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分别为9千株/亩、1.7万株/亩、2.8万株/亩的北非草(B)和皖草2号(W)的24h瘤胃降解率,以及刈割茬次和青贮对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两种苏丹草降解率影响不显著(P>0.05),北非草的干物质降解率(DMD)和粗蛋白降解率(CPD)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皖草2号的DMD和CPD降解率均在1.7万株时最大。对于第一茬,北非草和皖草2号的DM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皖草2号的CPD显著高于北非草的CPD(P<0.01)。刈割茬次对B的DMD影响不大(P>0.05),使W的DMD显著降低(P<0.05)。青贮显著提高两种苏丹草的DMD(P<0.01)。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究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与低温冷冻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变化的关系,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翌年秋季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越冬前期挖取越冬器官并进行-10,-15,-20,-25和-30℃低温冷冻胁迫处理,以低温冷藏(4℃)为对照,测定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抗氧化特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5日末次刈割的苜蓿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17.12℃;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20℃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CAT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15、-20、-25℃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