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相似文献   

2.
延河流域三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芳  朱兆龙  曾全超  安韶山 《土壤学报》2017,54(5):1136-1146
土壤可蚀性因子K是表征土壤侵蚀作用的敏感指标。采用3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Torri.D模型、EPIC模型、Shirazi公式法)对延河流域土壤可蚀性进行对比研究,以实测K值为依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模型估算筛选出符合该区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土壤中有机碳、黏粒、粉粒含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平均质量直径(D_(MW))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K_(EPIC)和Kshirazi与D_(MW)呈正相关,而Torri.D模型估算K值(K_(Torri.D))与D_(MW)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草原到森林草原再到森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性逐渐增加。K_(Torri.D)的变化范围为0.068~0.147 5,高于真实K值(0.031 2~0.079 6),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Torri.D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更接近于0,而精度因子(Af)更接近1,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加适用于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土壤可蚀性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本文运用野外观测资料,研究了我国不同水土流失区的土壤可蚀性值问题。根据实测资料,计算给出了一组土壤可蚀性实测值。并利用这组实测值。对我国土壤可蚀性估算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外现有的可蚀性估算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土壤的可蚀性计算,估算值明显大于实测值。但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线形关系。最后提出了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资料占有情况下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我国土壤侵蚀预报中土壤可蚀性计算。  相似文献   

4.
USLE与WEPP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与水蚀预测模型WEPP是当前常用的两种土壤侵蚀预测模型,而WEPP物理模型代表着土壤侵蚀预测预报的发展方向。对USLE中的K因子与WEPP中的Ki、Kr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USLE中的K因子与WEPP中的Ki、Kr因子之间几乎毫无相关性。即无法通过对USLE中可蚀性因子的分析来确定WEPP模型中可蚀性因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所辖林场10块近天然林样地,采集0—20,20—40和40—60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样进行了粒径分析及养分测定。运用侵蚀—土地生产力影响评估模型(EPIC)对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进行了估算,分析讨论了K值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60 7t·hm2·h/(MJ·mm·hm2);0—20cm深度的土壤可蚀性K值较20—60cm土层土壤大,针阔混交林的K值比阔叶混交林的大;当林分密度小于1 200株/hm2,郁闭度小于0.75时,K值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K值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全磷,除全氮外其他土壤养分均与K值呈负相关。最适林分密度为750~1 200株/hm2,在该密度下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较好且土壤抗蚀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K)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估算黄土高原地区K,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比较土壤理化性质、海拔、坡度等要素对K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估算的黄土高原地区K均值分别为0.036,0.034,0.041 [(t·hm2·h)/(MJ·mm·hm2)]。黄土高原以中可蚀性和中高可蚀性的土壤为主,不同模型对K的估算值有显著差异(F=4.460,p<0.01)。(2)黄土高原K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和西南地区K较高,西北地区K则较低。不同省份的中可蚀性和中高可蚀性面积占比有较大的统计差异。(3)土壤理化性质(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碎石含量、容重、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基本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碳酸盐、硫酸盐、可交换性钠盐、导电率)、海拔、坡度、坡向均对K呈现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理化性质对K空间分布的影响强于海拔、坡度、坡向、土地利用因子间交互作用对K的影响大于单个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土...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认识土壤中的砾石对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影响,即砾石效应(stoniness effect on erodibility,SEK),利用全球范围的砾石覆盖影响(St),剖面砾石影响(Kcf)、砾石覆盖和剖面砾石综合影响(Kf-cs)以及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气温等环境要素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格局分析以及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探索了SEK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SEK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高程和坡度与SEK呈正相关; 植被覆盖度、降雨量和温度与St和Kf-cs呈负相关; 降雨量与Kcf呈负相关; 温度与Kcf呈正相关; 阳坡的砾石效应大于阴坡; 耕地和林地的砾石效应较小,草地、荒漠和裸地的砾石效应较大。(2)St和Kf-cs的主控因子为高程和坡度,降雨量和温度是Kcf的主控因子。因此,在大区域土壤侵蚀评价中,对于砾石含量较大、高程较高、坡度较大的区域,均应给予特别关注,如果不加考虑,则有可能使土壤侵蚀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土壤样品,基于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二老虎沟小流域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和有机碳均呈中等变异程度,除黏粒和有机碳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属性均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介于0.018 7~0.047 6 t·hm2·h/(hm 2·MJ·mm),0—10 cm和10—20 cm土层K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5.5%和20.3%,属中等变异强度;0—10 cm土层K值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而10—20 cm土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3) 3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受海拔和坡度影响明显,其总体分布趋势为西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及偏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3~2004年两年的径流小区试验,运用反推法和经验公式确定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取值,并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衡阳紫色页岩地区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取值范围在0.34~0.37之间,为正确认识当地土壤特性从而提出有效减小水土流失危害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砾石含量对土壤可蚀性因子估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砾石(>2 mm)是土壤组成部分之一,其含量对侵蚀产沙有重要影响.在土壤可蚀性因子(K)计算中充分考虑砾石含量的影响,计算所得土壤可蚀性因子会更加准确.利用30弧秒分辨率土壤砾石含量和土壤质地等级等数据,利用文献报道的砾石含量与土壤渗透性和土壤侵蚀关系估算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分析估算砾石含量对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影响.结果表...  相似文献   

11.
红壤团聚体特征与坡面侵蚀定量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明确红壤结构特征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选取6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团聚体稳定性分析和野外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就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坡面侵蚀过程定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野外尺度上,红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坡面侵蚀的重要因素;能定量描述土壤可蚀性的团聚体特征参数Ka,与径流强度、产沙强度等侵蚀参数显著相关;将Ka代入WEPP模型,建立了细沟间侵蚀预测方程,方程可决系数较高(R2=0.86),显示了较好的预测性能。该研究扩展了团聚体稳定性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的适用范围,为红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 ~ 10 min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相似文献   

13.
水蚀模型USLE与WEPP在紫色土水蚀预测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分别确定了USLE与WEPP模型的参数指标,通过实测遂宁组紫色土的单次降雨产沙量,对降雨产沙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20°休闲小区模拟预测WEPP模型预测效果多数情况下优于USLE模型;通过多因子贡献分析发现,降雨量因子对产沙量的影响最大,其对休闲区和布设措施小区产沙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8.0%和64.1%。根据统计学中累积贡献率大于80%确定公共因子的原则,确定降雨量与降雨历时为遂宁组紫色土地区侵蚀产沙量的公共因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衡山地貌和侵蚀过程分析,发现地貌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基本因素,古代侵蚀地貌是现代地貌过程的基础,也决定着现代土壤侵蚀发展的规律。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这种规律,却可影响土壤侵蚀的进程,土壤侵蚀加速了现代地貌过程,现代地貌过程的加速又强烈地影响土壤侵蚀程度和方式。用长时间尺度,区分古代侵蚀与现代侵蚀、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将更有利于监控现代地貌过程,实施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加速侵蚀,减缓现代侵蚀进程,从而保护环境和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衡山地貌和侵蚀过程分析,发现地貌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基本因素,古代侵蚀地貌是现代地貌过程的基础,也决定着现代土壤侵蚀发展的规律.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这种规律,却可影响土壤侵蚀的进程,土壤侵蚀加速了现代地貌过程,现代地貌过程的加速又强烈地影响土壤侵蚀程度和方式.用长时间尺度,区分古代侵蚀与现代侵蚀、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将更有利于监控现代地貌过程,实施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加速侵蚀,减缓现代侵蚀进程,从而保护环境和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EI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县域差异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年两个年度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在GIS支持下,分析了EI值的时空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南方红壤全区的EI值从1986年的3.81降低至2002年的3.02,呈递减趋势,说明该时间段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1996年至2002年5年间,红壤区476个县中,EI值增加的有163个,EI值减少的有285个,EI值保持不变的有28个,分别占红壤区总县数的34.2%、59.9%和5.9%。EI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3省,而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湖南,特别是广东省,EI值增加的区域面积较大,说明土壤侵蚀较为轻微的广东省,近年来土壤侵蚀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剖面水力学性质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剖面水力学性质的确定是土壤水分动态预测的基础。该文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流域分别对居于坡中和坡上两块样地160 cm土层不同深度未扰动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测定,将Van Genuchtens水分特征曲线模式与Mualem导水模式相结合,确定了两样地土壤剖面的水力学参数,对水力学参数在剖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饱和含水率、滞留含水率、进气吸力倒数和孔隙大小分布因子沿剖面变化不大,滞留含水率、进气吸力倒数属于中等程度变异,饱和含水率和孔隙大小分布指标属于弱变异,但经方差检验均不显著,说明该地区160 cm土壤剖面可以处理成均质剖面。  相似文献   

18.
Wind eros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wind speed as well as soil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on erosion rate (ER) using a wind tunnel. For this purpose, two clay loam soil samples (C2 and C10) in addition to a sandy clay loam (S2)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wind velocities of 2, 9 and 18 m s?1.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ros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s. In addition, a critical diameter of 0.84 mm for soil particles was supported; for larger particles the changes in erosion rate were negligible. Furthermore, soil erodibility (K) was determined, which for S2, C2 and C10 was 57.73, 10.27 and 1.43, respectively. To predict soil erodibility, a power relationship as K = 3.382 MWD?1.732 (R 2 = 0.99)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 the sensitivity of S2 remained constant, whereas C2 and C10 resisted wind speed. The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on wind erosion rate as well as soil erodibility.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特点。依据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三峡库区各土种的理化性质数据库,并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不同粒径标准的土壤质地进行转换,然后采用几何平均粒径模型修正公式计算出三峡库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经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三峡库区11类土壤的可蚀性K值,最后在分类分级基础上,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于0.00720.019 2 t.hm2.h/(MJ.mm.hm2)之间,其中在0.015 00.019 0t.hm2.h/(MJ.mm.hm2)之间的中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74.49%;三峡库区存在很大的土壤侵蚀风险,国外已有的K值经验算式不能直接照搬,而采用几何平均粒径修正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