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晋  熊康宁 《土壤通报》2012,(4):1001-1007
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的进展。首先分析了已有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研究内容与研究区域,并结合喀斯特领域、水土流失领域和喀斯特石漠化概念的发展背景,把我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启萌期、80至90年代的缓慢增长期和2000年至今快速增长期。其次,根据研究框架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治理措施、监测及评价4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各分支领域的主要成果与关键问题;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下阶段应重点研究的内容,应加大宏观空间和长时间尺度的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仍是今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总结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现状,结合目前水分能量平衡在不同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监测的研究应着眼于水分能量平衡角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喀斯特地区水分能量野外观测初步实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下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下水土流失的研究进展,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地区分布,从技术研究、机理分析、措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下阶段应重点对地下水土流失进行定量化研究,为探索防治地下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和开展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可推进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增强水土流失忧患意识,展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集生态景观建设与水土保持产业引领、水土保持新技术、新理念试验示范、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实体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一体,将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模式引入水土流失治理中,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增强了群众水土保持意识,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稳定的试验与示范场所。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环境水土综合整治与山地混农林业前沿理论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石漠化环境水土综合整治走向产业化,其技术体系与山地混农林业模式及技术研发耦合。通过对158篇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的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峰丛状曲线分布,说明该研究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试验监测研究、运用技术研究、理论与机理研究、模式构建、示范推广和效益分析6个方面进行,其中以试验监测为主,监测混农林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以及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3)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喀斯特地区,说明水土综合整治与山地混农林业相结合的研究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工程性干旱的喀斯特地区。还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模式构建、试验示范、监测评价5个方面揭示石漠化环境水土综合整治与山地混农林业的前沿理论。最后发现石漠化水土综合整治与山地混农林业耦合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显得滞后,应该加强"五水"赋存动力转化、地表地下空间水土资源联合调配、坡面水土漏失阻控技术、节水增值产业技术、林—粮—草立体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综合性水土整治技术发展混农林业,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并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天水市罗玉沟流域经历了"试验研究+农村基点示范推广""试验研究+流域治理示范辐射""试验研究+大示范区建设"三个阶段的治理示范.在探索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研究...  相似文献   

7.
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主要的措施之一,但人们对喀斯特地区林草措施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甚少。为此,利用野外定位观测径流小区的手段,初步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林草措施类型对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喀斯特地区水保林较经济林拦蓄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的能力更强;就保水保土效果而言,水保林中墨西哥柏>墨西哥柏×杨树,草中白三叶>黑麦草>荒山荒坡,经济林中桃树>板栗>梨树。  相似文献   

8.
主要探索近年来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的方法的研究进展,针对喀斯特山区提出了当前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监测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合理地治理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日趋严重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严重威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综述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石漠化概念、石漠化类型界定标准、成因等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相互关系,重点揭示了当前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和不足进行了展望,提出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即:根据当前工作重心重新制定石漠化类型界定标准,从研究方法和技术上革新,推进喀斯特地下水土流失机理及量化研究,重视喀斯特坡地地下水污染问题,研发科学、有效的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贵州喀斯特山区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却极其有限,迫于生计压力对坡地的盲目开发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归纳、分析和讨论,对坡地治理、梯田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论述水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生态的概念,认为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是水土生态的重要特征。同时,对水土生态保持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并将水土生态保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态型、自然型、生产型、建设型。从水土生态的高度,从源头上、要素的联系中去认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主动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土保持观念,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将使水土生态保持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2004年,笔者提出了"水土生态保持"一词,随后又撰文多篇探讨其内涵,阐述其意义。结合这些年的生产实践,笔者又对水土生态、水土生态保持的内涵与外延及其意义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希望专家学者指正或争鸣。  相似文献   

13.
开展水土流失监测 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州区的水土流失类型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在三峡库区、渝东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万州区缺乏及时、准确、全面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给水土保持宏观决策、监督执法、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增加了困难。经万州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1999年成立了万州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展开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并通过点面结合布设站点、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科学分析监测成果等措施,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土资源是农业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和土,就没有农业和人类。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流失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削弱土地生产潜力,减少农业收入。通过水土保持,可以建立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土壤耕作保护体系,做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距离、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乘幂关系,而入渗率与时间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再分布过程中,在隔绝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深度土层含水量则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无论在隔绝蒸发还是在自然蒸发条件下,短期内土壤水吸力有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同一深度土层水吸力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水分的入渗及再分布有较大影响,初始含水量较低时,水分入渗较快,而水分再分布则较慢。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13.417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04%,年土壤流失总量50 813万t,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云南省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介绍了云南省水土流失治理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适宜树(草)种和配置模式,并以会泽县头塘小流域为例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杨华  石辉  李卓  胡凡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142-146
石油烃污染土壤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染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土壤的持水特性及水分有效性,确定石油烃污染对土壤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程度可为揭示石油烃污染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提供新的科学认识。通过人工配置柴油和原油不同污染浓度污染的黄绵土,利用离心机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土壤的持水特征与水分有效性。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柴油与原油污染土壤后,水分特征曲线均位于未污染土壤的下部,其中原油污染的影响更甚。(2)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θs、θr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呈现指数衰减,参数α值呈幂函数减小、n值出现随污染浓度对数增加的特点。(3)土壤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凋萎含水量均随柴油、原油污染浓度的增加出现下降趋势,表观土壤有效含水量随污染浓度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字形的变化模式。无论原油还是柴油污染土壤,均会影响土壤的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影响的大小与石油烃的类型和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就是土壤发生破坏和搬迁,按其对水土资源造成的后果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良性侵蚀和恶性侵蚀两大类,通常所治理控制的就是恶性侵蚀,水土流失是由地球的外营力引起的,当外营力对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造成损失和破坏时,则称之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土壤破坏和搬迁程度不同,数量不等,土壤侵蚀是绝对的,水土流失同是相对的,科学界定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含义,对于正确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从地质构造来看,多为第三纪或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些构造盆地,早期接受堆积,第四纪地壳运动上升而成为受侵蚀地区。岩性决定着地表的抗蚀性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新构造运动为流水侵蚀提供了潜能,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地质背景的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地表的抗蚀能力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二是改变地表的坡度,减小水流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传统水土保持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是整个水土保持事业的组成部分,它涉及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水土流失分布形态可是点、线、片、带、块、面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组合,年侵蚀模数比传统水土流失年侵蚀模数大得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治理相结合,其防治投资是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组成部分,概预算要求严格依据国家或各部委的概预算标准进行,效益分析采用企业全额投资的效益评价方法———财务经济评价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