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对极端温湿条件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温低湿(31 ℃,45% RH和34 ℃,45% RH)和低温低湿(16 ℃, 45% RH和19 ℃,45% RH)不同温湿组合条件下,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生殖力和性比情况。结果表明,在31 ℃,45% RH条件下,北京种群和日照种群平均每雌分别寄生(17.60±1.70)粒和(17.44±1.46)粒,显著高于其他种群(p<0.05)。在19 ℃,45% RH条件下,广东广州种群寄生寄主卵数最多,平均每雌寄生(26.65±2.17)粒,与其他种群差异显著(p<0.05)。北京种群、日照种群和广州种群分别可以作为高温低湿和低温低湿条件下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种群。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4.27%和76.30%,被害株减退率分别为62.28%和66.50%,百秆活虫减退率71.76%和76.74%,虫孔减退率分别为63.83%和75.24%,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5.96%和72.82%;总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7.79%,平均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420.06元,投入产出比1:1.47。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米蛾卵为寄主的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6℃,相对湿度83~86%条件下的羽化历时为7.5天,羽化后1天内为羽化高峰期,羽化期内前3天为羽化盛期,其羽化数量占总羽化量的88.77%。羽化雄蜂率平均为26.68%。在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期喂蜜补充营养条件下,其寿命延长1~2天,每头雌蜂平均产卵量提高5~15粒。雌蜂寿命为O.5~7.5天,平均寿命为3.6天。雄蜂寿命为O.5~5天,平均寿命为2.4天。羽化后3天内雌、雄蜂死亡率分别为52.5%和84.4%。除7.5%的雌蜂不产卵外,每头雌蜂产卵量为1~111粒,平均为55粒。其产卵期为0.5~7天,羽化并接种后12小时内为产卵高峰期,占总产卵量的62.25%。同时发现玉米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寄生6~9小时即可产出体内绝大部分的卵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潜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种,其寄生能力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大田均是最好的。但由于玉米螟赤眼蜂只嗜好寄生小粒卵,因此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利用人造卵繁殖寄生玉米螟的松毛虫赤眼蜂品系来防治亚洲玉米螟,其田间卵块与卵粒寄生率可达到79.64%和65.44%,对玉米螟的发生起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许多膜翅目寄生蜂在寄主栖息地和寄主定位过程中受化学刺激物的支配(Weseloh,1981;Noldus,1989),在寄主定向和接受行为方面,赤眼蜂利用多种来源于寄主的化学刺激物——利它素(Nordlund等,1976)。寄主鳞片及鳞片正己烷提取物可增强赤眼蜂寄主搜索反应和提高对寄主的寄生率(Lewis等,1972、1985;Shu等,1986;Noldus,1989;王锦举等,1990)。玉米螟赤眼蜂是亚洲玉米螟的优势卵寄生蜂(张荆等,1990),引进到德国后经室内研究表明,其对欧洲玉米螟卵的偏嗜性很强,箱笼及温室条件下对欧洲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螟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已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9.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绿豆叶片提取液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眼蜂在寄主定向和接受行为方面,可利用多种来源于寄主的化学刺激物——利它素,而在寄主栖息地的定向行为中,则利用植物产生的化学刺激物——互利素,周大荣等发现玉米与匍匐型绿豆间作可提高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卵的寄生率。为明确这一机制,在温室条件下就绿豆(匍匐、直立型)叶片提取液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低温驯化对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冷藏的影响,在室内15℃下饲养7 d作为低温驯化处理,研究了驯化后与未驯化的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分别在4、6和10℃下冷藏其寿命、存活率和致死中时间(LT50)的异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进行低温驯化,南方小花蝽雌成虫的寿命都显著大于对照(25℃下饲养)。在10℃冷藏条件下,是否经过低温驯化对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寿命没有明显影响,但在4℃和6℃条件下,低温驯化能明显延长雌成虫的寿命,分别延长了80.7%和83.7%。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存活率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同一低温冷藏温度下经低温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存活率比未驯化的高。经低温驯化的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在4、6和10℃冷藏时,其LT50分别比未经驯化的延长了30.0%、57.8%和40.4%。以上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的寿命具有可塑性,低温驯化有利于南方小花蝽的冷藏,6℃可作为南方小花蝽长期储藏的温度。  相似文献   

12.
两种赤眼蜂过寄生及其对过寄生适应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为寄主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过寄生及其对子蜂大小和性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蜂卵1∶3的接蜂比例下,两种蜂均有过寄生发生,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2次的比例达到45.5%,显著高于其它寄生次数发生的比例。寄生次数显著影响羽化卵率及羽化蜂的雌性比,蜂种、寄生次数/单卵出蜂数均显著影响羽化蜂的体长。单卵羽化出1头蜂的体长显著大于单卵羽化出2头或3头蜂的体长;单卵羽化2头或3头时,松毛虫赤眼蜂体长显著大于对应羽化蜂数的玉米螟赤眼蜂体长。当单卵育出1头蜂时,两种蜂对应性别体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羽化出雌雄蜂时,松毛虫赤眼蜂的雌雄蜂体长(雌蜂0.43mm,雄蜂0.38mm)显著大于单卵育出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应性别蜂的体长(雌蜂0.38mm,雄蜂0.35mm)。这些结果表明,与松毛虫赤眼蜂相比,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过寄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其子代雌蜂发育受过寄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不同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COⅠ、COⅡ和Cytb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了我国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群体内线粒体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且各地理种群之间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中性检测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进化遵循中性模型,且在过去呈现种群扩张趋势.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0.020之间.种群系统聚类树分支结构和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发生48h后,蛋白质谱带出现明显差异。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内含有的97kD蛋白质在60h后明显减少,而前者含有的90kD蛋白质在寄生发生60h时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电泳后均出现约50和44kD蛋白质条带,但在寄生发生84h后,这两条蛋白质带明显变浅,且未被寄生卵的改变更明显。同一时期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50%蛋白质条带出现在相同位置,而72、96h的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30%。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之间,同一时期的蛋白质条带数一般相差4条左右,但寄生发生6h后相差的条带数多达9条,这一时期出现与寄生和抗寄生有关的特异性蛋白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0%冷藏不同时间对天津地区不同季节采集的美洲斑潜蝇寄生蜂自然种群羽化率和羽化进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发育的寄生蜂对10℃低温的耐受力不同,不同处理的羽化率和羽化进度有较大差异。7月份和9月中旬的寄生蜂随冷藏时间延长,羽化率显著下降;9月底、11月下旬的寄生蜂耐寒力增强,冷藏15~60d处理后羽化率无显著降低。25℃适宜条件下,7月份、9月底的寄生蜂均在20d内羽化,11月下旬、12月的寄生蜂出现羽化延迟,21~40d之间亦有羽化。9月底的寄生蜂冷藏30、45、60d处理,随冷藏时间延长,16~20d羽化比例明显增加,21~25d依次渐增;11月下旬、12月的寄生蜂冷藏处理后羽化进度加快,冷藏60d内随时间延长,10d内羽化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作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化繁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粉虱类害虫的防控。该寄生蜂在大面积释放前往往要进行数量储备,因此低温贮藏是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确丽蚜小蜂蛹期最适贮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低温贮藏方式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和适合度的影响,并在温室条件下明确了低温贮藏对其扩散和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的蛹在4℃和8℃下低温贮藏仍可继续发育,解剖低温贮藏后未羽化的丽蚜小蜂发现其死亡主要发生在蛹的发育初期和后期,蛹的发育中期死亡比例最低;贮藏前经历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可以显著提高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寄生量和成虫寿命(P<0.05);温室条件下未经低温贮藏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而低温贮藏后羽化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2 m范围内扩散;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同样可以明显提高丽蚜小蜂在温室条件下的寄生率(P<0.05)。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