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湖北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水稻至今最高世代已在20代以上,虽经长期单株选择,群体的不育性仍在分离之中,本试验阐明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这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和小育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遗传背景不同,育性分离的模式也不相同,因而表现为同一杂交组合后代经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的株系内仍有育性分离。因为由不育株后代不断分离出可育株,这种雄性不育特性不可能用来生产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2.
3.
对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HubeiPhotoperiod  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Rice—HPGMR)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受光周期变化控制的育性转换特性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在较长日照较高温度条件下的雄性不育性受核内隐性主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並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它与大多数粳稻品种配组的杂种的育性分离符合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分离模式,但与某些常规粳稻品种配组的F2代、回交F1代中也有不育株明显偏少的现象。 本研究接在进一步探讨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基础,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Ph$ 供试的HP(…  相似文献   

4.
5.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在华南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HPGMR以下简称农垦58S)在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从1983年起,对这一种质资源在华南的育性转换,以及将光敏育性转换基因导入籼稻中的效果和表达进行了研究,为华南地区转育利用农垦58S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农  相似文献   

6.
比较育性转变敏感期间的光周期、夜中断处理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5)和原种农垦58叶片内淀粉积累的影响。淀粉含量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末期测定。在短日照下,两品种叶片中淀粉含量均比长日照下高,且昼夜变化趋势一致。红光夜中断处理后,农垦58S和农垦58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均降低,且降低的程度相同。叶片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可能与农星58S花粉败育无关。红光夜中断效应可为随后的远红光所逆转,说明光敏色素参与调节水稻叶片中淀粉积累。  相似文献   

7.
摸索了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仪快速测定龙眼果实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磷酸盐缓冲液(pH7.0)作为单一流动相,流速设定为1 mL/min,停止时间13 min,检测波长254 nm,无参比波长.ATP、ADP和AMP浓度在5~50 mg/L范围内与相应的色谱峰面积呈完美的直线关系(决定系数R2均为1.000),回收率95.2% ~97.5%,保留时间分别为8.651、9.844和11.457 min.该方法测定结果表明,果实腺苷含量水平分别为30.0、6.5和2.0μg/g,能荷值为0.86.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条件对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是湖北省发现培育的新不育材料,其育性转变受日照长度所控制。本研究通过人工光照和自然日照的调控等手段,初步探明了诱导育性转变的光周期的临界光照长度、光周期阈光值、暗期连续性的作用等。并对曙、暮光在诱导育性转变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1987年作者在武昌用2个不同播期和8个不同光照长度处理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中梗25lCQS和晚梗2600IS,研究不同光温条件对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周的光照条件下,二者的生育进程和自交结实率变化规律一致,但是二者的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的变化不一样,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二者的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的变化一致。在制种时,中粳25169S用13.75~14小时,2600lS用14.5小对处理为最适宜的光周期。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农垦58S及其衍生系和近年来发现的其他不同质源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关系的多样性,本文提出光敏核不育水稻可能存在多种光、温作用模式。并根据作者新近发现的可能属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转换特性给出一具体模式。同时对如何获得新的不育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均有明显的作用,初步探明农垦58S 在武汉地区(30°27′N)育性转换期(7—8月)曙暮光的变化规律,提出采用“光照长度”以代替“日照长度”来划分光周期的昼与夜更为准确的见解,据此讨论了曙暮光的作用对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抗病品种东农9674,东农1572和感病品种黑农39,东农95-165上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1号,2号,4号,6号,7号等5个生理小种,测定从接种到显症前与抗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的大豆品种接种不同生理小种的灰斑病菌后,PAL的活性分别从第6-7天起吴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相反感病品种从8-9天起P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说明PAL的活性与大豆抗灰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人工低温处理,搪塞了萌发进程中三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间耐冷性生理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萌发进程中两早熟交中晚熟品种的CAT酶活受抑程度小,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大,但MD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早熟品种的耐冷性较中晚熟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3个春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春播和秋播试验。分别估算了春大豆品种×播季互作效应;春播与秋播条件下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及秋播农艺性状与春播单株生产力的相关等。结果表明: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品种间、播季间、品种×播季互作效应存在极显著差异。百粒重、株高等农艺性状秋播遗传力较高,秋播变异率较小,遗传进度大,秋播下性状与春播下单株产量相关密切,表明秋播条件下按百粒重和株高等对单株生产力进行间接选择,其效果高于对单株生产力的直接选择,认为春播秋播下两次选择,有助于加快春大豆育种进度。  相似文献   

15.
以抗大豆食心虫的6份基因型和3份感虫基因型为材料,分析比较其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类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籽粒中类黄酮含量、荚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虫品种,抗虫和感虫品种间,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无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储藏温度与时间对大豆子粒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异黄酮含量显著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三种储藏温度(室温、4℃和-10℃)条件下不同储藏时间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大豆种子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异黄酮含量逐渐降低,储藏一年后平均降低57.1%,以丙二酰基异黄酮组分降低为主,且达显著水平.储藏温度对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常温下储藏的大豆种子异黄酮含量有偏高的趋势,且不同品种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中光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立成  丁希明 《大豆科学》1993,12(4):283-288
本文于大豆鼓粒期(R5)晴天条件下,对“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内叶面积指数,光照强度,干物质积累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栽培法整个冠层叶面积指数大。从冠层内空间分布看,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的植株部位高度比70cm大垄和50cm窄行科播低,中部的光照强度高。但冠层内消光系数小。说明“两垄一沟”栽培法改善了冠层中的光照条件,提高了光能的截获率,积累了更多的干物质。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双低油菜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涛  赵云 《作物研究》1990,4(3):47-49
本文扼要介绍了用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45AB转育双低两用系,以及用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试配双低杂交组合的初步结果。试验表明,用S45AB与双低品种或品系杂交,能有效的育成双低两用系。同时,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具有同样广泛的恢复源,这为选育双低杂交油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孟祥勋  胡明祥 《大豆科学》1991,10(3):179-186
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研究了F_2或F_3代根据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高、中、低分組选择的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产量、脂肪及蛋白十脂肪总量之间的遗传相关及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的效果不同。F_2或F_3分组选择的F_3或F_4组间蛋白质含量有一定重叠,但一般高组蛋白质含量高于中组或低组;(2)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对脂肪含量影响较大,对产量则无显著影响;(3)蛋白+脂肪总量与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和产量负相关不显著。以选择蛋白+脂肪总量估计的蛋白质含量相关遗传进度与直接选择的遗传进度相似;产量和脂肪的相关遗传进度有正有负但绝对值均很小。综上结果认为,早世代根据蛋白+脂肪总量进行选择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HaR培养基对51份向日葵基因型材料的下胚轴外植体进行了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存在基因型间差异;但是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可再生性愈伤组织频率、分化根愈伤组织频率和分化芽愈伤组织频率四个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间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分化芽愈伤组织频率与可再生性愈伤组织频率及愈伤组织生长速率之间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愈伤组织生长速率有可能作为筛选有再生潜力基因型的一个间接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