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甘蔗褪绿线条病有甘蔗波条病、枯条病和条斑病等之称,被认为可能是病毒所致,但迄今未曾确证.  相似文献   

2.
2019年10月,在云南弥勒甘蔗示范基地(23.92°N,103.33°E)发现‘云瑞10-187’和‘福农11-2907’高感甘蔗褐条病,发病率为50%~80%。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采集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以期为该病害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形态特征、核糖体R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将病原菌鉴定为狗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setariae,是云南省甘蔗褐条病病原菌新记录种,丰富了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信息,为后续其他蔗区褐条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贵州甘蔗真菌病害初步调查及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贵州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踏查、定点调查、症状诊断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等方法对贵州甘蔗产区7个县进行真菌病害调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甘蔗褐斑病进行了5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贵州甘蔗主要真菌病害有褐斑病、褐锈病、赤腐病、黄斑病、轮斑病、褐条病、煤烟病、黑穗病,其中褐斑病、轮斑病、褐条病发生较重,煤烟病发生严重;5种杀菌剂中,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甘蔗褐斑病毒力最高,防效最好,EC50为0.002 5mg/L,第3次药后10d防效达86.46%。其他4种杀菌剂对褐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应用于甘蔗生产防治褐斑病。  相似文献   

4.
黄帚橐吾提取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贵州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踏查、定点调查、症状诊断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等方法对贵州甘蔗产区7个县进行真菌病害调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甘蔗褐斑病进行了5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贵州甘蔗主要真菌病害有褐斑病、褐锈病、赤腐病、黄斑病、轮斑病、褐条病、煤烟病、黑穗病,其中褐斑病、轮斑病、褐条病发生较重,煤烟病发生严重;5种杀菌剂中,325 g/L苯甲· 嘧菌酯悬浮剂对甘蔗褐斑病毒力最高和防效最好,EC50为0.0025 mg/L,第3次药后10 d防效达86.46%。其他4种杀菌剂对褐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应用于甘蔗生产防治褐斑病。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由于其栽培过程中采用种茎无性繁殖,病毒病发生逐年加重.已知侵染甘蔗的病毒种类有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mosaic virus,SrMV)、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mosaic virus,SCSMV)、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甘蔗斐济病病毒(Sugarcane Fiji disease virus,SFDV)、甘蔗线.条病毒(Sugarcane streak virus,SSV)和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SCBV).文中简要介绍上述几种病毒的基本特性及其所致病害的发生特点,对目前甘蔗病毒病防治技术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我国甘蔗病毒研究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甘蔗褐条病是沧源县勐甘蔗区甘蔗上近年发展起来的主要病害。5~9月是该病的流行期,发生主要受种苗带菌、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水平等因素影响。针对发病因素,提出和实施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褐条病是甘蔗生长中后期叶部主要真菌病害之一。近年来因多雨高湿及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导致褐条病在我国第二大糖料基地云南暴发为害成灾,减产减糖严重[1],严重制约云南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病原菌研究为基础的种植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种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有关云南蔗区褐条病病原菌研究甚少,有效防控依据缺乏。本研究从云南不同蔗区采集褐条病病样进行分离与鉴定,旨在明确病原菌种类,以期为甘蔗褐条病的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宿根矮化病是由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 (Lxx)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甘蔗细菌病害。根据Lxx的Pat1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at1F (5′-GGTTCCATTGCTTACCGATT-3′)/Pat1R(5′-CAAGTTTCGACAGGAACAGC-3′),和一条TaqMan探针(FAM-5′-CCACGGCTACGTCAATTCGGG-3′-TAMRA),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Lxx的检测最低下限为102 copies·μL-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方法对14个甘蔗品种进行Lxx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和43%,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比常规PCR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研究结果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诊断、田间发生动态监测、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品种/材料交换检疫检测提供了新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甘蔗褐条病田间调查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甘蔗褐条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为害甘蔗叶片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狭斑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tenospilus(Drechsler)Mats.Yam.],仅在少数场合下(如我国台湾)或人工培养基上发现过[1];无性阶段为狭斑长孺孢菌[Bipolarissteno spilum(Drechsler)Shoem.)]。其孢子主要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引起我国甘蔗检疫性细菌病害甘蔗白条病的病原菌及其症状特点,从广西来宾和崇左甘蔗主产区采集疑似白条病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利用形态学与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引起广西甘蔗白条病的病原菌为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16S-23S rR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白条黄单胞杆菌特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白条病病原菌与法国、巴西以及新西兰等国家的白条病病原菌同源性达到99%~100%。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菌还可侵染玉米并发生类似病症。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我国广西甘蔗白条病病原菌,为今后的致病机理研究和白条病抗病育种等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条螟与甘蔗二点螟一样,是我区甘蔗产区的主要螟害之一。经研究证明,甘蔗螟虫性诱剂应用于蔗螟测报,是成功可行的。我区进行此项工作,也已有几年历史。 笔者对我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博白、邕宁、贵港、柳城4县(市)1986~1988年的甘蔗条螟逐日性诱蛾量的原始数据,按县按年度  相似文献   

12.
江西甘蔗花叶病田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10月对江西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进行了多点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甘蔗普遍发生花叶病,其中红皮甘蔗花叶病重于青皮甘蔗,两者病丛率分别为59.8%和19.2%,赣北、赣中、赣南3大地区之间的甘蔗花叶病发生轻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文章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最后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 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在广西南宁市金光农场发现'桂糖58'和'柳城05-136'疑似感染甘蔗赤条病,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对不同甘蔗品种进行了发病率调查,并采集病样进行了PCR检测分析.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自然发病率不同,'桂糖58'发病率为29%~52.33%,发病严重田块平均发病率为49.67%,发病中等田块平均发病率为3...  相似文献   

16.
快速有效地对甘蔗重要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的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害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通过探索研究、改进创新、优化建立了甘蔗黑穗病、锈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赤条病、花叶病、斐济病、黄叶病、杆状病毒病和白叶病等10种重要病害13种病原的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甘蔗赤条病菌巢式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甘蔗赤条病是由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Aaa)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甘蔗细菌病害。为建立Aaa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根据该病菌16S~23S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ITS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Aaa巢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对Aaa标准菌株、水稻食酸菌A.oryzae具有特异性,可扩增出454 bp目的条带,对近缘种德氏食酸菌A.delafieldii及其它科属的红色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rubra和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xyli subsp.xyli未扩增出任何条带。以感染Aaa的甘蔗叶片总DNA、含ITS靶标片段的质粒DNA标准品及Aaa标准菌液为模板,巢式PCR灵敏度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 fg/μL、10拷贝/μL和36 CFU/mL,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 000倍。应用巢式PCR和常规PCR对14份有赤条病症状的田间甘蔗叶片样品进行平行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28.6%,表明巢式PCR比常规PCR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方法适合于田间甘蔗赤条病害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相似文献   

18.
 甘蔗花叶病广泛存在于我国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在蔗区肆虐,尽管针对其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已经建立,但是快速、准确、高通量的检测方法亟待发掘。本研究制备了SCSMVCP的抗血清,特异性高,与引起甘蔗花叶病的另两种病原 (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 间没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基于该多克隆抗体,建立了直接抗原包被的ELISA、斑点杂交、Western blot和基于多抗的免疫试纸条检测技术。开发的免疫试纸条检测技术能快速、准确、高通量应用于田间病毒鉴定。本文提供了基于血清学的快速、准确、高通量,且便捷的甘蔗线条花叶病毒检测技术,有助于我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9.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  相似文献   

20.
条螟寄主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螟[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国内报道其寄主有高粱、甘蔗、玉米、粟、麻等[1]。近20a来,笔者在苏中地区还发现条螟的几种新寄主,特记录如下:1)番茄。幼虫钻食青果。2)柿。1农户将成熟玉米棒晒于树下,幼虫(与玉米螟幼虫一起)上树蛀食柿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